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確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为学生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设置多种情况并存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数学;课堂策略;运用
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问题导学教学的实际特点,科学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将问题导学与实际学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导学法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利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1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抹杀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展开授课,学生机械地对老师讲授的知识进行复制粘贴。一遇到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老师也是一味教授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思路。而问题导学法的实施,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通过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此将主体作用发挥出最大效果。
2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初中生有着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而问题导学法正好符合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更快地带领他们投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利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数学课堂的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在问题引导教学方法上要明确自己的位置,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是问题时,老师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要想问题导学方法良好地进行实施,应该改变老师的教学观点,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解脱出来。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背景下,老师应该将自己的地位弱化,让学生在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能更好地掌握初中知识。在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时,对于重点应该认真教学,但是对于一些超出教学范围的题目,应该让学生有规划地进行放弃,这样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重点上,并且还能更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拓展知识内容,巩固学生知识基础
在完成以上教学内容之后,数学学习课程基本就已经接近了尾声,接下来就是重要的巩固复习环节,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课外练习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外问题中选择一些代表性的问题类型,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网络资源来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并允许学生扩展他们的知识。例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时,数学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多项式4×2-8×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如果想要将公因式提取出来,那么首先要对各项公因式进行确定,然后再将这个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公式。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使他们掌握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达到相互推论的目的。
3拓展互动,升华认知
完成以上两个环节的问题导学过程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已经进入最后的巩固提升环节。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材编排的课后练习题目,选择典型例题考察学生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反馈情况,分析学生课堂学习后的薄弱点和存疑点,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要拓宽数学问题的设计维度,从更深的知识层面编创课堂问题,开阔学生数学视野,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得到进化和升华。
例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后,学生对解决“3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1=0的根”这类定义性问题都能够信手拈来。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时,进行了适当的思维拓展,编创了这样一道题目: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6=0的一个根,求2a+b的值为多少。很多学生看到问题后都觉得无从下手,向教师投诉“没学过”"超纲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将方程的根代入方程试一试。很快学生就发现,x=2代入方程后可以得出4a+2b=6,也就可以推出2a+b的值为6÷2=3了。学生对依据数学定义解决问题的运用已经非常熟练了,教师对问题进行适当拓展和深化,从新的角度编创了导学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看待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同时也有效渗透了“数学整体思想”,对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将问题导学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节点
数学教学的过程分为几个部分: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对教师设计问题有很重要的影响。每个章节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就需要教师将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复习。教师在研究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提取出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地方,用心地讲解重点、难点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将更有趣的问题呈现出来。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化的小问题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将学生的情绪快速地过渡到数学课堂上,这主要是一个吸引注意力的过程。课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将问题良好的糅合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在学生解答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探究结果.对于偏离探究轨道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带领其回到正确的思考方向上。课后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部分,关于这一部分,教师给学生留的课后作业旨在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程度,以及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可以不是死板地背诵公式、完成练习册习题等.教师可以提一些带有生活色彩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通过开展问题导学法教师加强了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视,按时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在课下巩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第二天上课时对问题进行解答.这一做法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而且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上可见问题导学法的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潘江平.将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导入中[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8,000(005):229.
[2]连桂彬.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小组活动中的实践探讨[J].求知导刊,2019,000(038):71-72.
四川省南部县五灵乡小学 四川省南充市 637300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数学;课堂策略;运用
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问题导学教学的实际特点,科学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将问题导学与实际学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导学法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利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1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抹杀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展开授课,学生机械地对老师讲授的知识进行复制粘贴。一遇到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老师也是一味教授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思路。而问题导学法的实施,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通过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此将主体作用发挥出最大效果。
2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初中生有着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而问题导学法正好符合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更快地带领他们投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利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数学课堂的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在问题引导教学方法上要明确自己的位置,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是问题时,老师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要想问题导学方法良好地进行实施,应该改变老师的教学观点,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解脱出来。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背景下,老师应该将自己的地位弱化,让学生在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能更好地掌握初中知识。在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时,对于重点应该认真教学,但是对于一些超出教学范围的题目,应该让学生有规划地进行放弃,这样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重点上,并且还能更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拓展知识内容,巩固学生知识基础
在完成以上教学内容之后,数学学习课程基本就已经接近了尾声,接下来就是重要的巩固复习环节,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课外练习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外问题中选择一些代表性的问题类型,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网络资源来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并允许学生扩展他们的知识。例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时,数学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多项式4×2-8×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如果想要将公因式提取出来,那么首先要对各项公因式进行确定,然后再将这个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公式。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使他们掌握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达到相互推论的目的。
3拓展互动,升华认知
完成以上两个环节的问题导学过程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已经进入最后的巩固提升环节。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材编排的课后练习题目,选择典型例题考察学生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反馈情况,分析学生课堂学习后的薄弱点和存疑点,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要拓宽数学问题的设计维度,从更深的知识层面编创课堂问题,开阔学生数学视野,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得到进化和升华。
例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后,学生对解决“3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1=0的根”这类定义性问题都能够信手拈来。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时,进行了适当的思维拓展,编创了这样一道题目: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6=0的一个根,求2a+b的值为多少。很多学生看到问题后都觉得无从下手,向教师投诉“没学过”"超纲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将方程的根代入方程试一试。很快学生就发现,x=2代入方程后可以得出4a+2b=6,也就可以推出2a+b的值为6÷2=3了。学生对依据数学定义解决问题的运用已经非常熟练了,教师对问题进行适当拓展和深化,从新的角度编创了导学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看待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同时也有效渗透了“数学整体思想”,对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将问题导学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节点
数学教学的过程分为几个部分: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对教师设计问题有很重要的影响。每个章节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就需要教师将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复习。教师在研究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提取出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地方,用心地讲解重点、难点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将更有趣的问题呈现出来。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化的小问题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将学生的情绪快速地过渡到数学课堂上,这主要是一个吸引注意力的过程。课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将问题良好的糅合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在学生解答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探究结果.对于偏离探究轨道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带领其回到正确的思考方向上。课后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部分,关于这一部分,教师给学生留的课后作业旨在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程度,以及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可以不是死板地背诵公式、完成练习册习题等.教师可以提一些带有生活色彩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通过开展问题导学法教师加强了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视,按时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在课下巩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第二天上课时对问题进行解答.这一做法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而且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上可见问题导学法的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潘江平.将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导入中[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8,000(005):229.
[2]连桂彬.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小组活动中的实践探讨[J].求知导刊,2019,000(038):71-72.
四川省南部县五灵乡小学 四川省南充市 6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