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汉语成语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对应转换过程,而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递。因此,在汉语成语英译中,首先要充分理解汉语成语的内在含义,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将汉语成语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本文介绍了汉语成语英译的方法,旨在探讨汉语成语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 汉语成语 翻译 文化
一、导言
关于翻译,中国最早流行的理论是严复先生的“信、达、雅”;而在西方,最受欢迎的一个是等值、等效、功能对等理论。虽然翻译者持不同观点,但他们皆主张翻译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内涵、应重现原作品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学者开始从不同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从而在翻译研究领域内引起了一场变革,即翻译研究领域内的“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一些翻译理论家,如兰博(Lambert)和雷恩(Robyns)认为: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继承性,文化差异的存在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一些困难,成语更是因其独有的特点让译者备感艰辛。成语该如何翻译?许多学者提出不同见解,如异化归化之辩、直译意译之争。现在,除了一些常见的成语已有了定译,许多成语特别是一些生动、鲜明、形象的成语的翻译还未能达到形神俱似的境地,仍颇有争议。
二、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
在汉语成语翻译中,文化对译者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词汇的选择有巨大影响。笔者认为,既然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流,那么,成语翻译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因此,成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下面笔者对常见的成语翻译方法一一加以解释说明。
1.直译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
转祸为福 turn bad fortune into good
人人自危Everyone finds himself in danger.
井底之蛙 to 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2.意译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成语可以借用时,就得用意译法,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原意。如:“望子成龙”中的“龙”有“高贵、庄严、吉祥”等象征意义,而英语对应词dragon的文化意义具有“怪物、魔鬼、凶残”等象征意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为“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尽管意译法使原句中一些词的指称意义完全丧失,但它不改变原语中的形象和色彩,使原语和译入语的语用意义一目了然。
3.直译与意译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碰到一些汉语成语,如果完全直译,译文读者会不知所云;如果全部意译有会失去原文的形象性,这时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使译文既清楚准确、又具有形象性。如:
不到黄河心不死 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不死心”直译为ambition never dies;“不到黄河”如直译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 reached,外国读者会看不懂,只好意译为until all is over。
4.借用法
有的汉语成语与英语同义成语在内容与形式上都相符合,它们不仅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并且有相同的或极相似的想象比喻。翻译时,译者可直接借用其对等语,这样会给译文读者一种生动感和亲切感。译成英语成语,分为两种:
一种是译成意义相同、所引起的联想、形象、修辞色彩也相同或相似的成语。如:
空中楼阁 castles in the air
随波逐流 To go with the tide
充耳不闻 Turn a deaf ear to
另一种是译成意义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成语,如:
胸有成竹 have a card in one’s sleeve
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挥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5.注释法
有一些汉语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在英译时,只有说明其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以后才能充分表达它的意义。这时,可利用注释来加以说明。如:“叶公好龙”字面意义是 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译到此时外国读者不晓其意,因此,需要增加一个注释: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所以中国人用“叶公好龙”表示“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actually fears”。有了注释,读者就能充分理解原成语的含义,并对其感兴趣。
三、结论
翻译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译者要根据上下文和读者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译法。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在汉语成语英译中,译者不但要深刻理解中国成语的内在含义,还要运用灵活的译法,对照中英成语异同点,将汉语成语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就要求译者尽最大努力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外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裘乐英.英汉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
[2]孙会军,郑庆珠.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05).
[3]曾奇.从文化翻译观来看汉语习语的英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燕赵旅游文化对外传播中成语典故的翻译研究》课题组(课题号200802055)。
(作者单位:①②③④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⑤河北农业大学;⑥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汉语成语 翻译 文化
一、导言
关于翻译,中国最早流行的理论是严复先生的“信、达、雅”;而在西方,最受欢迎的一个是等值、等效、功能对等理论。虽然翻译者持不同观点,但他们皆主张翻译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内涵、应重现原作品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学者开始从不同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从而在翻译研究领域内引起了一场变革,即翻译研究领域内的“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一些翻译理论家,如兰博(Lambert)和雷恩(Robyns)认为: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继承性,文化差异的存在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一些困难,成语更是因其独有的特点让译者备感艰辛。成语该如何翻译?许多学者提出不同见解,如异化归化之辩、直译意译之争。现在,除了一些常见的成语已有了定译,许多成语特别是一些生动、鲜明、形象的成语的翻译还未能达到形神俱似的境地,仍颇有争议。
二、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
在汉语成语翻译中,文化对译者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词汇的选择有巨大影响。笔者认为,既然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流,那么,成语翻译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因此,成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下面笔者对常见的成语翻译方法一一加以解释说明。
1.直译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
转祸为福 turn bad fortune into good
人人自危Everyone finds himself in danger.
井底之蛙 to 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2.意译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成语可以借用时,就得用意译法,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原意。如:“望子成龙”中的“龙”有“高贵、庄严、吉祥”等象征意义,而英语对应词dragon的文化意义具有“怪物、魔鬼、凶残”等象征意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为“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尽管意译法使原句中一些词的指称意义完全丧失,但它不改变原语中的形象和色彩,使原语和译入语的语用意义一目了然。
3.直译与意译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碰到一些汉语成语,如果完全直译,译文读者会不知所云;如果全部意译有会失去原文的形象性,这时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使译文既清楚准确、又具有形象性。如:
不到黄河心不死 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不死心”直译为ambition never dies;“不到黄河”如直译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 reached,外国读者会看不懂,只好意译为until all is over。
4.借用法
有的汉语成语与英语同义成语在内容与形式上都相符合,它们不仅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并且有相同的或极相似的想象比喻。翻译时,译者可直接借用其对等语,这样会给译文读者一种生动感和亲切感。译成英语成语,分为两种:
一种是译成意义相同、所引起的联想、形象、修辞色彩也相同或相似的成语。如:
空中楼阁 castles in the air
随波逐流 To go with the tide
充耳不闻 Turn a deaf ear to
另一种是译成意义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成语,如:
胸有成竹 have a card in one’s sleeve
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挥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5.注释法
有一些汉语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在英译时,只有说明其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以后才能充分表达它的意义。这时,可利用注释来加以说明。如:“叶公好龙”字面意义是 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译到此时外国读者不晓其意,因此,需要增加一个注释: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所以中国人用“叶公好龙”表示“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actually fears”。有了注释,读者就能充分理解原成语的含义,并对其感兴趣。
三、结论
翻译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译者要根据上下文和读者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译法。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在汉语成语英译中,译者不但要深刻理解中国成语的内在含义,还要运用灵活的译法,对照中英成语异同点,将汉语成语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就要求译者尽最大努力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外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裘乐英.英汉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
[2]孙会军,郑庆珠.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05).
[3]曾奇.从文化翻译观来看汉语习语的英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燕赵旅游文化对外传播中成语典故的翻译研究》课题组(课题号200802055)。
(作者单位:①②③④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⑤河北农业大学;⑥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