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深度挖掘课内资源,还要注重课外资源的挖掘,逐渐建立起大语文教学观。大阅读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倡导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在阅读学习中,知识不应局限在课本中,应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把语文教学的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将阅读与问题设置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
一、比较性问题,启动大阅读引擎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氛围和效果。问题设置的直观、生动、富有科学性,能够快速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设计问题形式,成为大阅读教学的突破点。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才能够有更深刻的体会。所谓的比较性问题是指教师找到文章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利用问题的形式将文章联系起来。
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学生阅读过文本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阅读甘罗的故事。学生在阅读中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接着教师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遇到了什么难题,他们分别是如何解决困难的?他们的做法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性格品质?对于他们的做法你是否赞同?学生根据阅读内容,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展示的对比性问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趣味盎然,学生探索热情自然是高涨的。
比较性问题,能够从多角度对教材展开探究,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体裁形式比较丰富,在进行比较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形式、相同点、不同点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用大语文的教学观点指导小学阅读教学,以问题为引线,才能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增强学生语用意识,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鲜活。
二、冲突性问题,激活大阅读思维
大阅读需要阅读者对文本进行全面了解和感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研读。学生只有在精细化的阅读中才能构建知识体系,拓展思维维度,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冲突性问题能够运用矛盾冲突的形式,将阅读内容展现出来,让学生用思辨性的思维,生发更多感知和启迪。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妙趣横生,不同文章之间会产生思想碰撞,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见解。学生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产生的认知也不尽相同,这就为学生个性阅读奠定了基础。
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当学生感受到雷锋叔叔的伟大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有些人认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了,雷锋叔叔做过的这些事情,已经过时了,我们现在也不用做了,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一说理由。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雷锋叔叔做过的这些事情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这样的爱心精神、助人为乐精神都不能丢。在解决冲突性问题时,学生学习认知和思维宽度得到拓展。
设计冲突性问题,就是从培养学生全面素养这个方面进行考虑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发现阅读材料中的矛盾点,为冲突性问题的呈现奠定基础。
三、质疑性问题,发掘大阅读内涵
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在学习教材文本内容时,自然会遇到许多困惑问题,教师以此作为教学启动点,以质疑问题形式展开教学发动,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心理触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崭新的阅读学习动力。如果有必要,教師还可以发动学生展开主动质疑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质疑性问题,也能够给课堂带来更多的讨论契机。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展开质疑性学习,这是激活学习主体和学习思维的重要举措。如教学《黄山奇石》,教师先为学生示范诵读课文,并让学生展开识字学习,尝试独立阅读。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让学生展开质疑学习: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将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并形成质疑问题,准备提交到班级展开集体讨论活动。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阅读操作,很快就给出一些质疑问题。如:黄山上那么多奇石都是谁发现的呢?听说黄山有“四绝”奇景,除了奇石,还有哪些奇景呢?有很多同学都去过黄山,为什么他们都没有特别注意这些奇石呢?……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进行筛选,并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在教师具体引导启迪下,学生在互动中逐渐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让学生展开质疑活动,成功激活学生阅读学习思维,课堂阅读学习进入佳境之中。学生质疑问题带有个性特点,说明教师教学发动是比较适合的。质疑性问题链的投放,为阅读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助力支持。让学生展开质疑问题设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没有给出具体要求,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确保质疑操作顺利推进。
四、迁移性问题,形塑大阅读品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时,完全可以借助迁移性问题诱发学生思维认知,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运用迁移性问题串联阅读过程,用迁移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用迁移性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实现语文素养的快速提升。从学生基础认知出发,设置问题,将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激活,进而对另一种学习活动产生影响。这就是迁移性问题。在进行迁移性问题设置时,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定位,格外关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预设迁移性问题,完成阅读活动正向迁移。
学习《狐假虎威》,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森林中的动物形象。学生观看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你的心目中,每种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学生积极主动回答。有的学生说:“老虎是森林之王,所以它是高大、威武,不可侵犯的,兔子是乖巧可爱的,猴子是机灵活泼的,狐狸是听话的、老实的。”学生滔滔不绝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接着教师设计问题:《狐假虎威》这篇课文中老虎是什么样的形象呢?狐狸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它和我们平时印象中的形象一致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对动物的认知被激活,进而阅读文本,感受动物的性格特点。
大语文教学需要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教师要在综合考量,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迁移性问题,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针对性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消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生成的关键。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针对性、科学性问题。比较性问题,能够快速激活学生思维认知,启动大阅读引擎;迁移性问题,是感知大阅读内涵的重要手段;冲突性问题,能够让学生快速抓住学习关键点,提升大阅读品质。无论采用何种问题设置方式,都要贴切学生生活认知,学好课本的同时,延伸教学触角,使语文学习呈现出整体化、全方位特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心小学(215500)
一、比较性问题,启动大阅读引擎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氛围和效果。问题设置的直观、生动、富有科学性,能够快速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设计问题形式,成为大阅读教学的突破点。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才能够有更深刻的体会。所谓的比较性问题是指教师找到文章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利用问题的形式将文章联系起来。
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学生阅读过文本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阅读甘罗的故事。学生在阅读中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接着教师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遇到了什么难题,他们分别是如何解决困难的?他们的做法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性格品质?对于他们的做法你是否赞同?学生根据阅读内容,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展示的对比性问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趣味盎然,学生探索热情自然是高涨的。
比较性问题,能够从多角度对教材展开探究,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体裁形式比较丰富,在进行比较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形式、相同点、不同点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用大语文的教学观点指导小学阅读教学,以问题为引线,才能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增强学生语用意识,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鲜活。
二、冲突性问题,激活大阅读思维
大阅读需要阅读者对文本进行全面了解和感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研读。学生只有在精细化的阅读中才能构建知识体系,拓展思维维度,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冲突性问题能够运用矛盾冲突的形式,将阅读内容展现出来,让学生用思辨性的思维,生发更多感知和启迪。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妙趣横生,不同文章之间会产生思想碰撞,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见解。学生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产生的认知也不尽相同,这就为学生个性阅读奠定了基础。
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当学生感受到雷锋叔叔的伟大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有些人认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了,雷锋叔叔做过的这些事情,已经过时了,我们现在也不用做了,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一说理由。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雷锋叔叔做过的这些事情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这样的爱心精神、助人为乐精神都不能丢。在解决冲突性问题时,学生学习认知和思维宽度得到拓展。
设计冲突性问题,就是从培养学生全面素养这个方面进行考虑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发现阅读材料中的矛盾点,为冲突性问题的呈现奠定基础。
三、质疑性问题,发掘大阅读内涵
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在学习教材文本内容时,自然会遇到许多困惑问题,教师以此作为教学启动点,以质疑问题形式展开教学发动,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心理触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崭新的阅读学习动力。如果有必要,教師还可以发动学生展开主动质疑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质疑性问题,也能够给课堂带来更多的讨论契机。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展开质疑性学习,这是激活学习主体和学习思维的重要举措。如教学《黄山奇石》,教师先为学生示范诵读课文,并让学生展开识字学习,尝试独立阅读。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让学生展开质疑学习: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将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并形成质疑问题,准备提交到班级展开集体讨论活动。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阅读操作,很快就给出一些质疑问题。如:黄山上那么多奇石都是谁发现的呢?听说黄山有“四绝”奇景,除了奇石,还有哪些奇景呢?有很多同学都去过黄山,为什么他们都没有特别注意这些奇石呢?……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题进行筛选,并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在教师具体引导启迪下,学生在互动中逐渐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让学生展开质疑活动,成功激活学生阅读学习思维,课堂阅读学习进入佳境之中。学生质疑问题带有个性特点,说明教师教学发动是比较适合的。质疑性问题链的投放,为阅读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助力支持。让学生展开质疑问题设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没有给出具体要求,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确保质疑操作顺利推进。
四、迁移性问题,形塑大阅读品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时,完全可以借助迁移性问题诱发学生思维认知,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运用迁移性问题串联阅读过程,用迁移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用迁移性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实现语文素养的快速提升。从学生基础认知出发,设置问题,将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激活,进而对另一种学习活动产生影响。这就是迁移性问题。在进行迁移性问题设置时,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定位,格外关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预设迁移性问题,完成阅读活动正向迁移。
学习《狐假虎威》,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森林中的动物形象。学生观看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你的心目中,每种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学生积极主动回答。有的学生说:“老虎是森林之王,所以它是高大、威武,不可侵犯的,兔子是乖巧可爱的,猴子是机灵活泼的,狐狸是听话的、老实的。”学生滔滔不绝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接着教师设计问题:《狐假虎威》这篇课文中老虎是什么样的形象呢?狐狸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它和我们平时印象中的形象一致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对动物的认知被激活,进而阅读文本,感受动物的性格特点。
大语文教学需要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教师要在综合考量,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迁移性问题,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针对性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消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生成的关键。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针对性、科学性问题。比较性问题,能够快速激活学生思维认知,启动大阅读引擎;迁移性问题,是感知大阅读内涵的重要手段;冲突性问题,能够让学生快速抓住学习关键点,提升大阅读品质。无论采用何种问题设置方式,都要贴切学生生活认知,学好课本的同时,延伸教学触角,使语文学习呈现出整体化、全方位特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心小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