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吸收传统的古彩技艺,仿照西洋表现手法,经彩绘、烘烧制成的彩瓷。这一品种出现于康熙晚期,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当时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将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根据外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再经700℃-750℃烘烤而成。这是一个专为外销而生产的品种,因而纹饰更多地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以浓烈的色彩和弯曲妙曼的线条,迎合当时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广彩的彩料最初来自景德镇,后来逐步在广州自制或调配,少量为西洋进口。其色料比景德镇五彩和粉彩丰富得多。主要有:1.干大红,即景德镇的矾红,但较矾红色浅而鲜亮;2.西红,即景德镇的金红、胭脂红,原先是从西洋进口的彩料,雍正六年以后逐步国产化,以黄金为呈色剂。但景德镇用油调开,故色彩浓厚,而广彩用水调开,故色彩薄而匀,描绘人物衣纹或花瓣时,易于表现出纹理和阴阳面;3.法蓝,也称水青,接近青花的颜色;4.水绿,又称大绿,比景德镇大绿稍青翠、泛黄些;5.湖水绿,也叫鹤春,因色似鹤蛋壳的颜色而得名(广州话音称“蛋”为“春”);6.二绿,用绿和黄色调配而成的黄绿色;7.茄紫色,用红和水青调配而成,但颜色较景德镇茄皮紫清淡、明艳;8.黑色,亚光不发亮,用于人物发须和鞋帽;9.金色,用于器物口沿或把、纽处(斗金),以及花纹之间的空白处(积金或织金)。尤其是嘉庆以后大量使用。早期使用的是成色很高的黄金,故这道工序一般由作坊老板(广彩行业称“揽首”)或他的家人、亲信完成。清末开始有的使用化学金水;10.麻色,用红与黑色调配而成,根据需要可调出酱、褐、棕、橙红、橙黄等深浅不同的色调。这种颜色在景德镇彩绘瓷中极少用,而广彩较多使用,是欧洲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颜色。使用时有单一使用的,也有织金的,或与其他颜色搭配使用。此外,广彩还通常使用复色,即用两种或以上色料调配出一种中间色,与纯色有一定距离又和谐统一,显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广彩的制作工序,首先是选白瓷胎。清代广彩的白瓷胎都是从景德镇选购的,近代也有从福建德化、湖南澧陵和潮州枫溪等地挑选。所选之器必须器型规整、白釉匀净,尤其是白釉熔融温度的幅度要尽量大些,以利于各种色料在焙烧时与白釉互相渗透、更加牢固地粘附于瓷胎表面。其次是根据设计好的图样进行彩绘。如果是批量生产的,则用浓墨汁先把图案的轮廓线在瓷胎上描出,再用湿宣纸盖在图样上用手轻拍,使画稿过到宣纸上,再马上把这张印了图案的湿宣纸盖到另一个瓷胎上,用手轻拍至图案印在瓷胎表面。如此反复,好的墨汁和宣纸,通常能反复印20—30次。如果是定做单件的产品,则艺人直接在瓷胎上绘画即可。然后在已勾画出轮廓线的图案上填色,有平涂和堆填等手法。画人物五官和花鸟造型称“开相”,以彩料的浓淡和笔触的轻重点染出花纹的阴阳面称“挞花”,这些都由艺人手工完成。最后一步是斗彩封金。即在彩绘纹饰的空隙处填上金彩,称为积(织)金;在器物的纽、流、把、耳等处描上金彩,称斗金(彩);最后在器物口沿涂上一圈金彩,称封金。完成彩绘后,即可入炉烘烤。
广彩的器型主要有餐饮用具,包括各种碗(汤碗、调酒碗、冰碗等)、盘、壶(茶壶、奶壶、咖啡壶等)、杯、烛台(用于餐桌装饰和照明)、果盘等,也有一些成套的餐具或咖啡具、茶具、奶壶等;以及陈设用器,如瓶、花盆等。
广彩装饰的艺术特点,体现在构图、用色、纹饰内容等几个方面。
在构图方面,嘉庆以前有构图丰满和疏朗两种特点并存的现象,道光以后则基本都是丰满为主,较少留白。广彩瓷器特别注重边饰和开光(广彩行业称“开斗方”)的运用。其边饰非常丰富,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龙凤纹、龟背锦纹、锦地开光纹(内绘山水或人物)、开光纹、各种带状图案纹等,主要使用于各种碗、盘、杯、壶、瓶等器物。广彩瓷器的开光,在道光以前与景德镇瓷器的开光比较接近。同治、光绪以后流行的是以大红、大绿绘带状花蝶图案作十字开光,开光带的边缘饰以连续的C字形花纹。此外,在构图上有的遵循对称的原则,有的则故意采取不对称的画法。广彩纹饰的这种线条繁复、浓彩厚涂的特色,应该说与18世纪欧洲社会的洛可可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洛可可(Rococo)源自法语洛克(Rocaille),是一种用贝壳或鹅卵石做成的装饰,常用于17世纪意大利的人造山洞或花园,后来传入法国。作为一种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绘画、建筑和雕刻风格,洛可可的特征是连绵的叶形花纹,过度地使用卷曲和自然的形式,制造轻柔、精致、优美、高雅的格调。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使用C形和S形曲线,以及贝壳或其他自然物体的线条作为装饰。洛可可风格于18世纪率先在巴黎兴起,成为遍及建筑、装饰、美术、音乐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艺术风格,并迅速从法国宫廷蔓延到欧洲各地,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洛可可艺术从流行于欧洲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形式蜕变而来。巴洛克艺术同样大量使用藤蔓般的曲线,遵从对称的原则,体现的是严肃和拘谨,蜷曲的蔓藤所表达的情感是痛苦的扭曲。洛可可艺术从巴洛克艺术中继承了曲线的运用,但遵从不对称原则,各种线条体现出优美流畅、欢快淋漓、轻柔华丽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宽松社会的精神需求。而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中,大多是遵从对称的原则。因此,广彩瓷器的纹饰构图中有对称与不对称共存的怪异现象。
在用彩方面,广彩以浓彩厚涂为特征。这是受了西方油画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西洋绘画的技法,使它与效仿中国画的青花瓷与粉彩瓷大相径庭,与不讲究透视的五彩瓷也区别显著。广彩的用色以红、绿、金、麻色为主。全红、全绿或全麻色的器物有所见,但更多的是各种色料互相搭配使用。岭南地区四季如春,花红叶绿、花繁叶茂是岭南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广彩瓷器在用彩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18世纪销往欧洲为主的广彩瓷中,麻色的运用尤其突出。麻色或单独使用,或加金彩,或与其他色料搭配使用,所占比重不小。建筑物的墙面、柱子通常都用麻色以工笔细线一点点挑画,使其阴阳面和立体感更为凸显(景德镇五彩或粉彩均使用色块平涂和渲染的方法)。而同时期的景德镇外销瓷中,类似釉色的酱釉或芝麻酱釉瓷,尤其是外酱釉内青花的瓷器,也大量销往欧洲。可见欧洲人对这种棕色系的暖色调是情有独钟,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温馨、惬意的视觉效果,与洛可可风尚的欢快、轻柔之风不谋而合。进入19世纪,广彩的主要外销对象从欧洲转向美国。与欧洲以社会上层为主要消费对象不同,广彩瓷器在美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美利坚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当时美国广为流行的金色调装饰风尚,导致了广彩瓷器以浓烈的大红、大绿、大金为装饰的风格转变,金彩的使用空前突出。这种装饰风格一直延续至今。到了清末民初,岭南画派的画家们开始介入广彩瓷器的创作,在广彩绘画中融入中国画的技法,使广彩画面中出现了类似浅绛彩和新彩的特点。这种探索为广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彩因是外销瓷,因而其纹饰内容极具个性:一方面它因中国元素而吸引追逐中国趣味的西方人,另一方面又融入西洋元素来迎合西方品味。它的纹饰图案虽然有着一定的传统模式,但又因不同的外销订单和市场而式多奇巧、岁无定样。其纹饰题材有徽章纹、人物纹、花鸟纹、风景纹、动物纹等。徽章纹瓷器又称纹章瓷,是由欧美国家的皇室、贵族、社团、城市、军队首领等把象征或代表自己权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图案,烧制于定做的瓷器上面,作为自己独有的标志。目前所知最早的纹章瓷是现存葡萄牙的一件景德镇青花徽章纹玉壶春瓶,是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1495—1522)定做,其徽章是带有他姓名的浑天仪,寓意他将控制全世界。广彩的徽章瓷在乾隆、嘉庆时产量较大。花鸟纹是广彩瓷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包括有花无鸟、有花有鸟等图案。这种纹饰在中国古陶瓷中有花开富贵、生机盎然、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尤其是花蝶纹在广彩中大量出现,因为蝴蝶的发音,在广州话中蝴与“福”谐音,蝶与“耋”同音,因而寓意福寿与富贵。另外在19世纪以后的广彩瓷器中,比较流行一种花鸟图案布满器身,画面基本不留白的装饰风格。这种装饰手法在景德镇粉彩瓷器中也有出现,创烧于乾隆,称“百花不露地”或“万花锦地”。而在广彩中还有一个动听的叫法——探花及第(地)。广彩瓷器在绘花鸟纹时,较之传统的景德镇瓷器画风更为写实,笔触更加细腻,并且增加了曼妙曲线的运用,这些都是西方绘画技法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所致。人物纹有中国人物和西洋人物两大类,也是广彩瓷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中国人物图一般人物较多、气氛较热闹,有家族宴乐、祝寿贺喜、书画棋琴、春游休闲等场景,人物多绘汉装,少数绘清装。西洋人物有花园春游、神话故事等题材。广彩瓷器的人物纹,与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人物图纹已大不一样:后者是基本上每个都有实际内容,描绘的是戏剧故事、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或是表现文人避世清高的高士图。而前者是不一定有实质性内容,以轻松、休闲、欢快的世俗生活场景,既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生活理想,也迎合了洛可可风尚轻松享乐的精神追求。风景纹有中式风景和西洋风景两大类。中式风景有山水、庭院、航船,以及写实的十三行图等等。西洋风景有城堡、庭院等。动物纹较少,主要有鹿纹,也有少量龙凤纹。广彩的鹿纹与景德镇青花的写意鹿纹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写实的笔法把鹿的体形、肌肉和机敏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彩瓷器承载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折射出历史舞台的广阔性,体现出人类审美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与开拓性,以独特的文化体验赢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广彩的彩料最初来自景德镇,后来逐步在广州自制或调配,少量为西洋进口。其色料比景德镇五彩和粉彩丰富得多。主要有:1.干大红,即景德镇的矾红,但较矾红色浅而鲜亮;2.西红,即景德镇的金红、胭脂红,原先是从西洋进口的彩料,雍正六年以后逐步国产化,以黄金为呈色剂。但景德镇用油调开,故色彩浓厚,而广彩用水调开,故色彩薄而匀,描绘人物衣纹或花瓣时,易于表现出纹理和阴阳面;3.法蓝,也称水青,接近青花的颜色;4.水绿,又称大绿,比景德镇大绿稍青翠、泛黄些;5.湖水绿,也叫鹤春,因色似鹤蛋壳的颜色而得名(广州话音称“蛋”为“春”);6.二绿,用绿和黄色调配而成的黄绿色;7.茄紫色,用红和水青调配而成,但颜色较景德镇茄皮紫清淡、明艳;8.黑色,亚光不发亮,用于人物发须和鞋帽;9.金色,用于器物口沿或把、纽处(斗金),以及花纹之间的空白处(积金或织金)。尤其是嘉庆以后大量使用。早期使用的是成色很高的黄金,故这道工序一般由作坊老板(广彩行业称“揽首”)或他的家人、亲信完成。清末开始有的使用化学金水;10.麻色,用红与黑色调配而成,根据需要可调出酱、褐、棕、橙红、橙黄等深浅不同的色调。这种颜色在景德镇彩绘瓷中极少用,而广彩较多使用,是欧洲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颜色。使用时有单一使用的,也有织金的,或与其他颜色搭配使用。此外,广彩还通常使用复色,即用两种或以上色料调配出一种中间色,与纯色有一定距离又和谐统一,显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广彩的制作工序,首先是选白瓷胎。清代广彩的白瓷胎都是从景德镇选购的,近代也有从福建德化、湖南澧陵和潮州枫溪等地挑选。所选之器必须器型规整、白釉匀净,尤其是白釉熔融温度的幅度要尽量大些,以利于各种色料在焙烧时与白釉互相渗透、更加牢固地粘附于瓷胎表面。其次是根据设计好的图样进行彩绘。如果是批量生产的,则用浓墨汁先把图案的轮廓线在瓷胎上描出,再用湿宣纸盖在图样上用手轻拍,使画稿过到宣纸上,再马上把这张印了图案的湿宣纸盖到另一个瓷胎上,用手轻拍至图案印在瓷胎表面。如此反复,好的墨汁和宣纸,通常能反复印20—30次。如果是定做单件的产品,则艺人直接在瓷胎上绘画即可。然后在已勾画出轮廓线的图案上填色,有平涂和堆填等手法。画人物五官和花鸟造型称“开相”,以彩料的浓淡和笔触的轻重点染出花纹的阴阳面称“挞花”,这些都由艺人手工完成。最后一步是斗彩封金。即在彩绘纹饰的空隙处填上金彩,称为积(织)金;在器物的纽、流、把、耳等处描上金彩,称斗金(彩);最后在器物口沿涂上一圈金彩,称封金。完成彩绘后,即可入炉烘烤。
广彩的器型主要有餐饮用具,包括各种碗(汤碗、调酒碗、冰碗等)、盘、壶(茶壶、奶壶、咖啡壶等)、杯、烛台(用于餐桌装饰和照明)、果盘等,也有一些成套的餐具或咖啡具、茶具、奶壶等;以及陈设用器,如瓶、花盆等。
广彩装饰的艺术特点,体现在构图、用色、纹饰内容等几个方面。
在构图方面,嘉庆以前有构图丰满和疏朗两种特点并存的现象,道光以后则基本都是丰满为主,较少留白。广彩瓷器特别注重边饰和开光(广彩行业称“开斗方”)的运用。其边饰非常丰富,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龙凤纹、龟背锦纹、锦地开光纹(内绘山水或人物)、开光纹、各种带状图案纹等,主要使用于各种碗、盘、杯、壶、瓶等器物。广彩瓷器的开光,在道光以前与景德镇瓷器的开光比较接近。同治、光绪以后流行的是以大红、大绿绘带状花蝶图案作十字开光,开光带的边缘饰以连续的C字形花纹。此外,在构图上有的遵循对称的原则,有的则故意采取不对称的画法。广彩纹饰的这种线条繁复、浓彩厚涂的特色,应该说与18世纪欧洲社会的洛可可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洛可可(Rococo)源自法语洛克(Rocaille),是一种用贝壳或鹅卵石做成的装饰,常用于17世纪意大利的人造山洞或花园,后来传入法国。作为一种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绘画、建筑和雕刻风格,洛可可的特征是连绵的叶形花纹,过度地使用卷曲和自然的形式,制造轻柔、精致、优美、高雅的格调。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量使用C形和S形曲线,以及贝壳或其他自然物体的线条作为装饰。洛可可风格于18世纪率先在巴黎兴起,成为遍及建筑、装饰、美术、音乐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艺术风格,并迅速从法国宫廷蔓延到欧洲各地,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洛可可艺术从流行于欧洲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形式蜕变而来。巴洛克艺术同样大量使用藤蔓般的曲线,遵从对称的原则,体现的是严肃和拘谨,蜷曲的蔓藤所表达的情感是痛苦的扭曲。洛可可艺术从巴洛克艺术中继承了曲线的运用,但遵从不对称原则,各种线条体现出优美流畅、欢快淋漓、轻柔华丽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宽松社会的精神需求。而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中,大多是遵从对称的原则。因此,广彩瓷器的纹饰构图中有对称与不对称共存的怪异现象。
在用彩方面,广彩以浓彩厚涂为特征。这是受了西方油画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西洋绘画的技法,使它与效仿中国画的青花瓷与粉彩瓷大相径庭,与不讲究透视的五彩瓷也区别显著。广彩的用色以红、绿、金、麻色为主。全红、全绿或全麻色的器物有所见,但更多的是各种色料互相搭配使用。岭南地区四季如春,花红叶绿、花繁叶茂是岭南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广彩瓷器在用彩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18世纪销往欧洲为主的广彩瓷中,麻色的运用尤其突出。麻色或单独使用,或加金彩,或与其他色料搭配使用,所占比重不小。建筑物的墙面、柱子通常都用麻色以工笔细线一点点挑画,使其阴阳面和立体感更为凸显(景德镇五彩或粉彩均使用色块平涂和渲染的方法)。而同时期的景德镇外销瓷中,类似釉色的酱釉或芝麻酱釉瓷,尤其是外酱釉内青花的瓷器,也大量销往欧洲。可见欧洲人对这种棕色系的暖色调是情有独钟,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温馨、惬意的视觉效果,与洛可可风尚的欢快、轻柔之风不谋而合。进入19世纪,广彩的主要外销对象从欧洲转向美国。与欧洲以社会上层为主要消费对象不同,广彩瓷器在美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美利坚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当时美国广为流行的金色调装饰风尚,导致了广彩瓷器以浓烈的大红、大绿、大金为装饰的风格转变,金彩的使用空前突出。这种装饰风格一直延续至今。到了清末民初,岭南画派的画家们开始介入广彩瓷器的创作,在广彩绘画中融入中国画的技法,使广彩画面中出现了类似浅绛彩和新彩的特点。这种探索为广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彩因是外销瓷,因而其纹饰内容极具个性:一方面它因中国元素而吸引追逐中国趣味的西方人,另一方面又融入西洋元素来迎合西方品味。它的纹饰图案虽然有着一定的传统模式,但又因不同的外销订单和市场而式多奇巧、岁无定样。其纹饰题材有徽章纹、人物纹、花鸟纹、风景纹、动物纹等。徽章纹瓷器又称纹章瓷,是由欧美国家的皇室、贵族、社团、城市、军队首领等把象征或代表自己权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图案,烧制于定做的瓷器上面,作为自己独有的标志。目前所知最早的纹章瓷是现存葡萄牙的一件景德镇青花徽章纹玉壶春瓶,是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1495—1522)定做,其徽章是带有他姓名的浑天仪,寓意他将控制全世界。广彩的徽章瓷在乾隆、嘉庆时产量较大。花鸟纹是广彩瓷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包括有花无鸟、有花有鸟等图案。这种纹饰在中国古陶瓷中有花开富贵、生机盎然、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尤其是花蝶纹在广彩中大量出现,因为蝴蝶的发音,在广州话中蝴与“福”谐音,蝶与“耋”同音,因而寓意福寿与富贵。另外在19世纪以后的广彩瓷器中,比较流行一种花鸟图案布满器身,画面基本不留白的装饰风格。这种装饰手法在景德镇粉彩瓷器中也有出现,创烧于乾隆,称“百花不露地”或“万花锦地”。而在广彩中还有一个动听的叫法——探花及第(地)。广彩瓷器在绘花鸟纹时,较之传统的景德镇瓷器画风更为写实,笔触更加细腻,并且增加了曼妙曲线的运用,这些都是西方绘画技法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所致。人物纹有中国人物和西洋人物两大类,也是广彩瓷器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中国人物图一般人物较多、气氛较热闹,有家族宴乐、祝寿贺喜、书画棋琴、春游休闲等场景,人物多绘汉装,少数绘清装。西洋人物有花园春游、神话故事等题材。广彩瓷器的人物纹,与明末清初青花瓷的人物图纹已大不一样:后者是基本上每个都有实际内容,描绘的是戏剧故事、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或是表现文人避世清高的高士图。而前者是不一定有实质性内容,以轻松、休闲、欢快的世俗生活场景,既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生活理想,也迎合了洛可可风尚轻松享乐的精神追求。风景纹有中式风景和西洋风景两大类。中式风景有山水、庭院、航船,以及写实的十三行图等等。西洋风景有城堡、庭院等。动物纹较少,主要有鹿纹,也有少量龙凤纹。广彩的鹿纹与景德镇青花的写意鹿纹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写实的笔法把鹿的体形、肌肉和机敏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彩瓷器承载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折射出历史舞台的广阔性,体现出人类审美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与开拓性,以独特的文化体验赢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