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面临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化学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要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自觉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化学课堂要让学生在不断地解决生活问题中提高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设计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和一定思维容量的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构思化学问题解决的方案,尝试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決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如何才能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势,让每节化学课都吸引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课堂教学?以下是我利用生活化情境推进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想“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又高于生活,但最后知识又要服务于生活。生活化课堂首先要创设问题,化学教师应该重视化学生活问题的创设。要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要交给学生有真实意义的化学,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的人。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要有生活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而不再是脱离实际的,这样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才更有主动性。比如:在《蛋白质的性质》一节中,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讨论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消毒措施:游泳池用硫酸铜消毒、家里用煮沸消毒、医院用紫外线消毒、自来水用高锰酸钾或者氯气消毒、标本浸泡在福尔马林中、打针前用酒精棉球擦一下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所了解或接触到的,所以一下子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蛋白质变性的性质的讲解中去了。为了更好的设置生活化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从教材中“找”出问题,提供给学生解决、探究。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想“说”
对教师来说,要善于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问题既简洁,又显得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既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能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能够多考虑到趣味性,让学生不觉得枯燥,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快乐,学习的效率自然也要高得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这一节,可以先以一个小魔术“滴水点灯”来进行情境导入:事先在酒精灯灯芯中藏一小块金属钠,首先进行一些铺垫和渲染(水火不容),但是接下来告诉学生将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用滴管向酒精灯上滴 2-3 滴水,酒精灯被点燃。 这一刻学生们都很兴奋,也一定非常好奇,于是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揭秘—— 金属钠的性质。有了这样的一个开头,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带着趣味性、带着神秘感、带着好奇心,这样的一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既可以将问题同时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自学、思考,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紧接着又提出下一个问题,层层递进,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教师要求学生说出上述化学现象,学生经过观察、分析,你一言,我一语,。此时再引出“金属钠的性质”,可谓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不要过早地对学生“说”的内容进行对错评价和归纳,而要创造氛围,激励、引导学生一直“说”下去,直到对该问题不能“说”为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说”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想“做”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好教学,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就学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和体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的机会。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再多都不为过。又如在进行“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性质”课堂教学时,我们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可说明与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反应;而将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就说明没有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呢?怎样证明它们是否发生了反应呢?请你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开动脑筋,设计了好几种实验方案,都达到了验证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某些问题的探究,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互联网上去搜寻有关的信息,这时学生往往很有兴趣,会纷纷上网去查阅相关资料,结果往往有许多好的发现。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带到班上与同学共享,学生发言踊跃,表现出一种对自己研究成果充满自豪的心理态势。实践证明,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参与到问题探究的学习中去,并获取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以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的统一为原则,为学生创设生活化乐学情境,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新型的生活化化学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学,实现“要我学”到“我愿学”的转化,有效提高了化学课课堂效益。
作者简介:林丽钦(1968.8-),女,汉族,籍贯:福建福清,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研究。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想“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又高于生活,但最后知识又要服务于生活。生活化课堂首先要创设问题,化学教师应该重视化学生活问题的创设。要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要交给学生有真实意义的化学,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的人。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要有生活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而不再是脱离实际的,这样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才更有主动性。比如:在《蛋白质的性质》一节中,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讨论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消毒措施:游泳池用硫酸铜消毒、家里用煮沸消毒、医院用紫外线消毒、自来水用高锰酸钾或者氯气消毒、标本浸泡在福尔马林中、打针前用酒精棉球擦一下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所了解或接触到的,所以一下子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蛋白质变性的性质的讲解中去了。为了更好的设置生活化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从教材中“找”出问题,提供给学生解决、探究。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想“说”
对教师来说,要善于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问题既简洁,又显得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既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能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能够多考虑到趣味性,让学生不觉得枯燥,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快乐,学习的效率自然也要高得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这一节,可以先以一个小魔术“滴水点灯”来进行情境导入:事先在酒精灯灯芯中藏一小块金属钠,首先进行一些铺垫和渲染(水火不容),但是接下来告诉学生将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用滴管向酒精灯上滴 2-3 滴水,酒精灯被点燃。 这一刻学生们都很兴奋,也一定非常好奇,于是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揭秘—— 金属钠的性质。有了这样的一个开头,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带着趣味性、带着神秘感、带着好奇心,这样的一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既可以将问题同时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自学、思考,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紧接着又提出下一个问题,层层递进,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教师要求学生说出上述化学现象,学生经过观察、分析,你一言,我一语,。此时再引出“金属钠的性质”,可谓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不要过早地对学生“说”的内容进行对错评价和归纳,而要创造氛围,激励、引导学生一直“说”下去,直到对该问题不能“说”为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说”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想“做”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好教学,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就学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和体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的机会。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再多都不为过。又如在进行“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性质”课堂教学时,我们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可说明与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反应;而将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就说明没有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呢?怎样证明它们是否发生了反应呢?请你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学生开动脑筋,设计了好几种实验方案,都达到了验证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某些问题的探究,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互联网上去搜寻有关的信息,这时学生往往很有兴趣,会纷纷上网去查阅相关资料,结果往往有许多好的发现。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带到班上与同学共享,学生发言踊跃,表现出一种对自己研究成果充满自豪的心理态势。实践证明,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参与到问题探究的学习中去,并获取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以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的统一为原则,为学生创设生活化乐学情境,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新型的生活化化学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学,实现“要我学”到“我愿学”的转化,有效提高了化学课课堂效益。
作者简介:林丽钦(1968.8-),女,汉族,籍贯:福建福清,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