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感性购买。
这种非理性的购买,最终将导致险种搭配不合理、保额过大或保额过小等问题。
险种搭配不合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保险误区之一,
这种情况会导致消费者的年缴保费虽然很高,但仍不能全面覆盖。
这是一位工作非常繁忙、年收入达50万元的李先生的保单,共有9张,每年交保费5万元。李先生今年36岁,三口之家。
其中给自己的就有:5张
1. 重大疾病险:保额40万元,至100周岁
2. 附加住院报销:一年期
3. 附加意外伤害:保额130万元,一年期
4. 附加意外伤害医药费补偿医疗保险:因意外导致医药费报销,最高2万元
5. 年金:保额10万元,终身
一个人的保险需求是按重要程度来排序的,一般应该是:保障——意外——健康三类优先排在前面。
李先生现在所拥有的健康险保障额度,基本上能够满足在他发生重大疾病情况的医药费支出,意外保障方面基本上也合适,而缺乏对于家庭最为重要的低保费、高保障的终身(或定期)寿险。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感性购买。这种非理性的购买,最终将导致险种搭配不合理、保额过大或保额过小等问题。险种搭配不合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保险误区之一,这种情况会导致消费者的年缴保费虽然很高,但仍不能全面覆盖。在未来不时之需时,对于风险的规避仍不够完全。
类似李先生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一部分消费者,在选择保险时往往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并没有对自身以及家庭的风险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整体全面的专业、理性和客观评估,就在一些保险从业人员较为感性的引导下,做出了并不能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比如,在购买过程中,很多消费者都会由于未考虑到持续交费能力等问题,使得自己在工作变动、收入降低以及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时产生交费压力;另外一个比较经常出现的,还包括一些保额不足以及保额过大等等,都是消费者容易出现的问题。
保险产品是一个复杂的金融产品,需要专业的人士为消费者解读,需要我们选择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熟知各家保险公司产品、客观、中立、专业的机构和人士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便我们消费者作出相对最有利的选择。
在这里,我祝我们的消费者在选择保险时真正能够选到适合自己的、并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保险保障方案,真正做好自己以及家庭的风险管理和理财规划。
(作者:王晓磊,明亚保险经纪公司高级咨询顾问)
买保险的5原则
1. 先给大人买保险
父母才是孩子的保险——孩子最大的风险就是父母出了意外,一旦真有这种情况,你想过你的孩子怎么办吗?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突然离去而过着凄惨的童年。
2. 先给家庭经济支柱买保险
既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发生风险对家庭的打击最大,所以,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其实是最需要保护的。当这个经济支柱发生意外或者重大疾病的风险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就会中断,就会降低生活品质甚至导致家庭经济崩溃。
3. 先买意外险、健康险
人生三大风险:意外、疾病和养老,最难预知和控制的就是意外和疾病,而保险的保障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两类保险上。但是很多人感觉这两种保险的保费很多时候是一去不返,或者回来得很少,算不上是投资,或者说“很不划算”,所以最具保障意义的保险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科学的保险规划,应该先从意外、健康险做起,有了这些最基本的保障,再去考虑其他的险种。
4. 先买保险再买房
“我现在要攒钱买房,等我买了房、车以后再买保险。”这是很多30岁左右还没有房的一族对保险代理人常说的一句话,类似的说法还有“我现在没有闲钱买保险”。
这种观念是非常不正确的。
一般来说,你将要还多少的房贷,在还贷期间内你就要有多少的寿险。比如你的房贷是30万元,那么你需要至少30万元的定期或终身寿险,以此来防范还贷期间的人身风险。
5. 年轻也要买保险
综合起来,年轻人有这样几条理由要买保险:
意外——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担负着赡养父母的责任。
疾病——重大疾病险能化解关键时的大额医疗费风险。
科学规划——随着年龄增长,保费也随之增长,年轻时买保险更“划算”。
保额计算器
一般寿险
理论上讲,可以用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做依据来考虑应该购买多少保险。所谓生命价值,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经济价值。具体可分三步:
第一步:估计以后的年平均收入
第二步:确定退休年龄
第三步:从年收入中扣除各种税收、保费、贷款、生活费等费用,剩余的钱假设贡献给他人——这些钱就是生命价值。
例如:一个人30岁,假设其退休前年平均收入是10万元,到60岁退休。而且,假设他年收入保持不变,平均年收入一半自己花掉,一半用于家人,即给家人花掉5万元。
则这个人的生命价值是:
5万元×(60岁-30岁)=150万元
也就是说,这个人应该购买150万元保额的保险。
养老保险
购买养老保险的意义是解决一个人老年生活费的问题,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结果非常麻烦,简化、示范性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估计以后的年平均收入
第二步:确定退休年龄
第三步:估计死亡年龄
例如:一个人现在40岁,假设其退休年平均收入是10万元,到60岁退休。假设他年收入不变,并按生命表的平均余寿来假定其死亡年龄。假设他的收入平均用在40岁以后的各年生活中,即退休后的生活费用与退休前一样多。根据中国人寿生命表,40岁的人平均余寿是37.62年,即40岁的人平均能再活37.62年。
退休后每年的生活费用为:
10万元×(60岁-40岁)/37.62年
=53163.2元
那么,总费用为:
53163.2元×[37.62年-(60岁-40岁)]
=936735.6元
也就是说,这个人应该购买大约90万元的养老保险。
请注意:
上述推算都未考虑利率因素影响,若考虑,最终数值将会略小于现在的计算结果。
一份白领保险认知度的有限个案调查
我们对保险到底了解多少?
刘先生:
34岁,IT公司CEO,年收入超百万,三口之家的唯一支柱。有较强的保险意识,也曾接触过多家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先后购买了7张保单,年交保费数万元。
我深知保险的重要性,所以在身边的朋友里我算是比较早就开始购买保险的,但是到现在为止,如何买保险,如何选择合适的险种,对我来讲仍然不是特别清楚。
主要原因是,我对于部分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使用较为“夸张”的说辞持有看法,同时我接触过的保险销售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将自己和家庭未来的保障交予他们来打理我心存疑虑。
所以,每次购买时我都自己收集各家保险公司的资料进行研究,但这项“工程”实在是太大了。我不是保险专业人士,比较那些充满专业术语的资料真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无奈之下只好采用宁缺毋滥的方式,但还是感觉花了一些冤枉钱。也许这样说不太合适,可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最让我担心的还是——自己购买的保险究竟怎么样,心里还不是非常清楚。
钱经·画外音:
刘先生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那些具有保险意识但困扰于传统销售模式的高端人群,虽然拥有重重保单,但却无法拥有合理、完善的保障。
张先生:
29岁,广告公司高级客户经理,月收入8000元,购买过商业医疗保险。
我在单位参加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自己又买了8000元的商业医疗保险。去年外出旅游时不小心摔伤了左腿,住院总共花费了9300元,按照保险条款我自己计算了一下,应该得到保险公司5410元的赔付。
但保险公司最后认定,我可以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中报销6400元药费,保险公司只能按照保险补偿原则,赔付我实际费用与报销费用的差额部分,只剩下2900元。花钱买了商业医保,最终却是这样一个结果,感觉亏了。
钱经·画外音:
如果张先生投保的医疗保险是定额给付型的(保险金额是根据被保险人的住院天数和手术项目事先定好的),在理赔时就不会受到社会基本报销费用的影响,保险公司会按照保险条款规定的赔付额进行赔付。
齐小姐:
36岁,独身,某知名外企中层经理,年收入近40万元,拥有6张保单。
经常有保险公司的代理人给我打电话,通常我会婉言谢绝,主要是工作太忙,也没有多少时间研究保险庞杂的条款。我周围的很多同事大多购买了保险,而且不止一张,我买的保险大多是通过熟人介绍过来的代理人,感觉他们说的有道理,就买了。
钱经·画外音:
仔细询问过齐小姐的那6张保单后,我们不仅担心起来:她购买的大多数是投资型的分红保单,而且每年的保费合计高达近7万元。36岁的独身女性,除了面临职场上的激烈竞争外,还要重点考虑自己的保障问题,齐小姐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保险的保障作用,试图通过保险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而且,每年数万元的保费支出,现在看似没有问题,可一旦出现收入减少或中断,她将面临尴尬境地。
这种非理性的购买,最终将导致险种搭配不合理、保额过大或保额过小等问题。
险种搭配不合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保险误区之一,
这种情况会导致消费者的年缴保费虽然很高,但仍不能全面覆盖。
这是一位工作非常繁忙、年收入达50万元的李先生的保单,共有9张,每年交保费5万元。李先生今年36岁,三口之家。
其中给自己的就有:5张
1. 重大疾病险:保额40万元,至100周岁
2. 附加住院报销:一年期
3. 附加意外伤害:保额130万元,一年期
4. 附加意外伤害医药费补偿医疗保险:因意外导致医药费报销,最高2万元
5. 年金:保额10万元,终身
一个人的保险需求是按重要程度来排序的,一般应该是:保障——意外——健康三类优先排在前面。
李先生现在所拥有的健康险保障额度,基本上能够满足在他发生重大疾病情况的医药费支出,意外保障方面基本上也合适,而缺乏对于家庭最为重要的低保费、高保障的终身(或定期)寿险。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感性购买。这种非理性的购买,最终将导致险种搭配不合理、保额过大或保额过小等问题。险种搭配不合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保险误区之一,这种情况会导致消费者的年缴保费虽然很高,但仍不能全面覆盖。在未来不时之需时,对于风险的规避仍不够完全。
类似李先生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一部分消费者,在选择保险时往往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并没有对自身以及家庭的风险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整体全面的专业、理性和客观评估,就在一些保险从业人员较为感性的引导下,做出了并不能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比如,在购买过程中,很多消费者都会由于未考虑到持续交费能力等问题,使得自己在工作变动、收入降低以及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时产生交费压力;另外一个比较经常出现的,还包括一些保额不足以及保额过大等等,都是消费者容易出现的问题。
保险产品是一个复杂的金融产品,需要专业的人士为消费者解读,需要我们选择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熟知各家保险公司产品、客观、中立、专业的机构和人士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便我们消费者作出相对最有利的选择。
在这里,我祝我们的消费者在选择保险时真正能够选到适合自己的、并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保险保障方案,真正做好自己以及家庭的风险管理和理财规划。
(作者:王晓磊,明亚保险经纪公司高级咨询顾问)
买保险的5原则
1. 先给大人买保险
父母才是孩子的保险——孩子最大的风险就是父母出了意外,一旦真有这种情况,你想过你的孩子怎么办吗?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的突然离去而过着凄惨的童年。
2. 先给家庭经济支柱买保险
既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发生风险对家庭的打击最大,所以,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其实是最需要保护的。当这个经济支柱发生意外或者重大疾病的风险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就会中断,就会降低生活品质甚至导致家庭经济崩溃。
3. 先买意外险、健康险
人生三大风险:意外、疾病和养老,最难预知和控制的就是意外和疾病,而保险的保障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两类保险上。但是很多人感觉这两种保险的保费很多时候是一去不返,或者回来得很少,算不上是投资,或者说“很不划算”,所以最具保障意义的保险一直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科学的保险规划,应该先从意外、健康险做起,有了这些最基本的保障,再去考虑其他的险种。
4. 先买保险再买房
“我现在要攒钱买房,等我买了房、车以后再买保险。”这是很多30岁左右还没有房的一族对保险代理人常说的一句话,类似的说法还有“我现在没有闲钱买保险”。
这种观念是非常不正确的。
一般来说,你将要还多少的房贷,在还贷期间内你就要有多少的寿险。比如你的房贷是30万元,那么你需要至少30万元的定期或终身寿险,以此来防范还贷期间的人身风险。
5. 年轻也要买保险
综合起来,年轻人有这样几条理由要买保险:
意外——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担负着赡养父母的责任。
疾病——重大疾病险能化解关键时的大额医疗费风险。
科学规划——随着年龄增长,保费也随之增长,年轻时买保险更“划算”。
保额计算器
一般寿险
理论上讲,可以用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做依据来考虑应该购买多少保险。所谓生命价值,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经济价值。具体可分三步:
第一步:估计以后的年平均收入
第二步:确定退休年龄
第三步:从年收入中扣除各种税收、保费、贷款、生活费等费用,剩余的钱假设贡献给他人——这些钱就是生命价值。
例如:一个人30岁,假设其退休前年平均收入是10万元,到60岁退休。而且,假设他年收入保持不变,平均年收入一半自己花掉,一半用于家人,即给家人花掉5万元。
则这个人的生命价值是:
5万元×(60岁-30岁)=150万元
也就是说,这个人应该购买150万元保额的保险。
养老保险
购买养老保险的意义是解决一个人老年生活费的问题,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结果非常麻烦,简化、示范性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估计以后的年平均收入
第二步:确定退休年龄
第三步:估计死亡年龄
例如:一个人现在40岁,假设其退休年平均收入是10万元,到60岁退休。假设他年收入不变,并按生命表的平均余寿来假定其死亡年龄。假设他的收入平均用在40岁以后的各年生活中,即退休后的生活费用与退休前一样多。根据中国人寿生命表,40岁的人平均余寿是37.62年,即40岁的人平均能再活37.62年。
退休后每年的生活费用为:
10万元×(60岁-40岁)/37.62年
=53163.2元
那么,总费用为:
53163.2元×[37.62年-(60岁-40岁)]
=936735.6元
也就是说,这个人应该购买大约90万元的养老保险。
请注意:
上述推算都未考虑利率因素影响,若考虑,最终数值将会略小于现在的计算结果。
一份白领保险认知度的有限个案调查
我们对保险到底了解多少?
刘先生:
34岁,IT公司CEO,年收入超百万,三口之家的唯一支柱。有较强的保险意识,也曾接触过多家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先后购买了7张保单,年交保费数万元。
我深知保险的重要性,所以在身边的朋友里我算是比较早就开始购买保险的,但是到现在为止,如何买保险,如何选择合适的险种,对我来讲仍然不是特别清楚。
主要原因是,我对于部分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使用较为“夸张”的说辞持有看法,同时我接触过的保险销售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将自己和家庭未来的保障交予他们来打理我心存疑虑。
所以,每次购买时我都自己收集各家保险公司的资料进行研究,但这项“工程”实在是太大了。我不是保险专业人士,比较那些充满专业术语的资料真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无奈之下只好采用宁缺毋滥的方式,但还是感觉花了一些冤枉钱。也许这样说不太合适,可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最让我担心的还是——自己购买的保险究竟怎么样,心里还不是非常清楚。
钱经·画外音:
刘先生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那些具有保险意识但困扰于传统销售模式的高端人群,虽然拥有重重保单,但却无法拥有合理、完善的保障。
张先生:
29岁,广告公司高级客户经理,月收入8000元,购买过商业医疗保险。
我在单位参加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自己又买了8000元的商业医疗保险。去年外出旅游时不小心摔伤了左腿,住院总共花费了9300元,按照保险条款我自己计算了一下,应该得到保险公司5410元的赔付。
但保险公司最后认定,我可以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中报销6400元药费,保险公司只能按照保险补偿原则,赔付我实际费用与报销费用的差额部分,只剩下2900元。花钱买了商业医保,最终却是这样一个结果,感觉亏了。
钱经·画外音:
如果张先生投保的医疗保险是定额给付型的(保险金额是根据被保险人的住院天数和手术项目事先定好的),在理赔时就不会受到社会基本报销费用的影响,保险公司会按照保险条款规定的赔付额进行赔付。
齐小姐:
36岁,独身,某知名外企中层经理,年收入近40万元,拥有6张保单。
经常有保险公司的代理人给我打电话,通常我会婉言谢绝,主要是工作太忙,也没有多少时间研究保险庞杂的条款。我周围的很多同事大多购买了保险,而且不止一张,我买的保险大多是通过熟人介绍过来的代理人,感觉他们说的有道理,就买了。
钱经·画外音:
仔细询问过齐小姐的那6张保单后,我们不仅担心起来:她购买的大多数是投资型的分红保单,而且每年的保费合计高达近7万元。36岁的独身女性,除了面临职场上的激烈竞争外,还要重点考虑自己的保障问题,齐小姐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保险的保障作用,试图通过保险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而且,每年数万元的保费支出,现在看似没有问题,可一旦出现收入减少或中断,她将面临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