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赵校长,你好!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名字在教育界是响当当的,作为这所名牌学校的校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
赵校长: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于1952年建校,200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中学,2008年更名为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校园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拥有2.8万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群。现有79个教学班,4500余名学生。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325人,其中特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107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接受过研究生学历教育的教师62名,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及新秀79名。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学校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启动新课改以来,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挖掘,有步骤地落实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完善“共生态”校本教研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连续4年高考实现翻番。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被教育部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被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校园”、“三大工程”先进集体、“民主法治示范单位”、“模范职工之家”、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师德建设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列入《全国名校大全》。
记者:一所名校,除了教学成绩突出,在教育理念、办学思路等方面也必然有它的特色,您认为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这些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赵校长:一所学校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其本身特有的性格品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生命成长中,坚持“共生态”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谐校园建设,在实现教育和谐发展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与性格。这种性格精神的内核就是“和”“气”“文”“品”“思”。“和”就是和而不同,和谐民主,和衷共济,共创和谐发展;“气”就是秉承浩然正气,胸怀大气从容,包罗万千气象;“文”就是彰显人文底蕴,体现文明精神和文化特色;“品”就是打造品格,提升品位,塑造品质;“思”就是思维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在充实中丰盈思想。这样的性格精神,不仅是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的个性所在,更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魂。
作为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立足于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和为本、共创和谐、和谐育人”的育人理念,具体注解了学校“和谐共生”的办学理念,这种育人理念体现了“人和为本”的价值观,包含了三种特有的教育内涵:和而不同、和谐民主、和衷共济。校园内时时处处流淌着“人和”的生命气息,“共创和谐,共创美好”蔚然成风,如今“人和为本,和谐育人”已成为学校鲜明的特质。
记者:一所学校的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理念、杰出的领导团队,最终还要靠广大的教师队伍。您认为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有哪些得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赵校长:在教师教育培养方面,学校的主要措施是在系列化的活动中激发教师智慧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魅力课堂:在互动对话中使教师富于底气。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主要平台。因此,我们把目光从集中打造精品课,转移到关注常态课上,以“新课程杯”及青年教师教学风格展示课课堂观摩为契机,开展“新秀课”、“学科带头人课”、“课题整合课”、“循环跟进课”、“推门课”、“师徒课”等多种课堂研修活动。
教学反思:在自我对话中使教师充满活力。开展系列教学反思活动,引导教师反观自己的教育和课堂教学,促使教师生成教育思考,创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
科研沙龙:在团队合作中使教师成长。同伴互助、团队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依托“科研沙龙”这一研修方式,提升了教师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碰撞观点,共同成长,以沙龙的形式使科研常态化,让教科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研纵横:在思考研究的氛围中使教师智慧。《教研纵横》是我校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校刊,从校本研修的角度看,又是一本教研成果集,里面有专家的视点聚焦,教育经典原放,有学校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展评和深度思考,有青年教师成长的足迹等。教师要想在校刊中有教研成果体现,必然离不开平时扎实的教研行动,校刊这一展示性载体,不仅给予教师教研的动力,指引教师教研的方向,更妙的是它实现了一种纵向的引领。
书香校园:在读书活动中使教师大气。人的精神成长靠什么?靠读书。“好书推荐”、“读书感言”、“主题读书”等活动,让每位教师爱读书、会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
记者: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学生的培养,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学生教育工作方面是怎样开展的,成果如何?
赵校长: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以多元的学校课程发展学生创造潜能。
1.多元设置、有效开发学校各级课程我校构建了“生本化的国家课程 特色化的校本课程 个性化的活动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生本化的国家课程”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选用教材为主,同时注意兼顾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处理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开发,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桥铺路;“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是从课程资源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区域性合作措施,开发全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人文历史、思想政治、科技环保、社会发展等多门类多学科的校本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是指将学生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化,重在体现学生自主参与性的活动课程。一门活动课程的确立,需经过学生“申选”和教师“申报”两个环节,课程的实施方式以自主体验为主,整个活动课程采取动态设置和动态管理,涉及文学、艺术、天文、科技、实验、网络和社会实践等七大领域。
2.创新三维课程管理机制,有效地管理课程构建有特色的创新课程管理机制,是学校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更是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保证。课程管理有三个本体:一是新课程实施本体,即学校;二是新课程实践本体,即教师;三是新课程受益本体,即学生。发现课程管理本身的三个维度,在新课程管理实施过程中,以课程管理为主体,以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和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为支撑,在传承和创新中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机制,旨在保证学生能全面发展。
3.课程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有效地发掘潜能在大统筹中细推敲,在大视角中选广角,开发出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在不断完善中构建了多元化的学校课程体系。
以生本化的国家课程为主线,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和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双线辅助延伸,在“三线一体”课程体系框架下,借助“一刊”(校刊)、“一网”(校园网络)、“一台”(校园电台)、“一团”(校乐团)等多种渠道,共创学生成长发展的大空间,用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生命发展、个性化的成长搭建多元化的平台,让学生在课程的引领下,学会自主学习,为人生的自我发展、终身学习奠基。
(责任编辑 王永丽)
赵校长: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于1952年建校,200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中学,2008年更名为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校园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拥有2.8万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群。现有79个教学班,4500余名学生。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325人,其中特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107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接受过研究生学历教育的教师62名,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及新秀79名。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学校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启动新课改以来,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挖掘,有步骤地落实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完善“共生态”校本教研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连续4年高考实现翻番。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被教育部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被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校园”、“三大工程”先进集体、“民主法治示范单位”、“模范职工之家”、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师德建设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列入《全国名校大全》。
记者:一所名校,除了教学成绩突出,在教育理念、办学思路等方面也必然有它的特色,您认为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这些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赵校长:一所学校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其本身特有的性格品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生命成长中,坚持“共生态”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和谐校园建设,在实现教育和谐发展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与性格。这种性格精神的内核就是“和”“气”“文”“品”“思”。“和”就是和而不同,和谐民主,和衷共济,共创和谐发展;“气”就是秉承浩然正气,胸怀大气从容,包罗万千气象;“文”就是彰显人文底蕴,体现文明精神和文化特色;“品”就是打造品格,提升品位,塑造品质;“思”就是思维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在充实中丰盈思想。这样的性格精神,不仅是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的个性所在,更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魂。
作为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立足于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和为本、共创和谐、和谐育人”的育人理念,具体注解了学校“和谐共生”的办学理念,这种育人理念体现了“人和为本”的价值观,包含了三种特有的教育内涵:和而不同、和谐民主、和衷共济。校园内时时处处流淌着“人和”的生命气息,“共创和谐,共创美好”蔚然成风,如今“人和为本,和谐育人”已成为学校鲜明的特质。
记者:一所学校的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理念、杰出的领导团队,最终还要靠广大的教师队伍。您认为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有哪些得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赵校长:在教师教育培养方面,学校的主要措施是在系列化的活动中激发教师智慧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魅力课堂:在互动对话中使教师富于底气。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主要平台。因此,我们把目光从集中打造精品课,转移到关注常态课上,以“新课程杯”及青年教师教学风格展示课课堂观摩为契机,开展“新秀课”、“学科带头人课”、“课题整合课”、“循环跟进课”、“推门课”、“师徒课”等多种课堂研修活动。
教学反思:在自我对话中使教师充满活力。开展系列教学反思活动,引导教师反观自己的教育和课堂教学,促使教师生成教育思考,创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
科研沙龙:在团队合作中使教师成长。同伴互助、团队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依托“科研沙龙”这一研修方式,提升了教师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碰撞观点,共同成长,以沙龙的形式使科研常态化,让教科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研纵横:在思考研究的氛围中使教师智慧。《教研纵横》是我校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校刊,从校本研修的角度看,又是一本教研成果集,里面有专家的视点聚焦,教育经典原放,有学校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展评和深度思考,有青年教师成长的足迹等。教师要想在校刊中有教研成果体现,必然离不开平时扎实的教研行动,校刊这一展示性载体,不仅给予教师教研的动力,指引教师教研的方向,更妙的是它实现了一种纵向的引领。
书香校园:在读书活动中使教师大气。人的精神成长靠什么?靠读书。“好书推荐”、“读书感言”、“主题读书”等活动,让每位教师爱读书、会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
记者: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学生的培养,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学生教育工作方面是怎样开展的,成果如何?
赵校长: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以多元的学校课程发展学生创造潜能。
1.多元设置、有效开发学校各级课程我校构建了“生本化的国家课程 特色化的校本课程 个性化的活动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生本化的国家课程”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选用教材为主,同时注意兼顾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处理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开发,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桥铺路;“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是从课程资源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区域性合作措施,开发全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人文历史、思想政治、科技环保、社会发展等多门类多学科的校本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是指将学生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化,重在体现学生自主参与性的活动课程。一门活动课程的确立,需经过学生“申选”和教师“申报”两个环节,课程的实施方式以自主体验为主,整个活动课程采取动态设置和动态管理,涉及文学、艺术、天文、科技、实验、网络和社会实践等七大领域。
2.创新三维课程管理机制,有效地管理课程构建有特色的创新课程管理机制,是学校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更是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保证。课程管理有三个本体:一是新课程实施本体,即学校;二是新课程实践本体,即教师;三是新课程受益本体,即学生。发现课程管理本身的三个维度,在新课程管理实施过程中,以课程管理为主体,以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和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为支撑,在传承和创新中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机制,旨在保证学生能全面发展。
3.课程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有效地发掘潜能在大统筹中细推敲,在大视角中选广角,开发出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在不断完善中构建了多元化的学校课程体系。
以生本化的国家课程为主线,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和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双线辅助延伸,在“三线一体”课程体系框架下,借助“一刊”(校刊)、“一网”(校园网络)、“一台”(校园电台)、“一团”(校乐团)等多种渠道,共创学生成长发展的大空间,用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生命发展、个性化的成长搭建多元化的平台,让学生在课程的引领下,学会自主学习,为人生的自我发展、终身学习奠基。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