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像山,给他勇气和力量;母亲像水,给他慈爱和柔情;家——因为有双亲而成为乐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
【关键词】 女孩 班主任 特殊家庭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99-02
1 背景
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来这些孩子,如何引导他们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最终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阳光的成长起来,是值得我研究的,而这里我着重研究了我班来自特殊家庭的女生的培养。
2 我班子女是女孩的特殊家庭及学生现状
我所任班主任的班级目前四年级,仅从家庭结构特殊性考虑:特殊家庭占全班约24.2%,接近全部1/4,其中女生4人,分别来自不同的特殊家庭。
2.1 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子女由一方独自抚养的家庭。大多数单亲家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大多数会有被遗弃、不安全、悲哀、敏感脆弱等心理感受。
我班的G同学亲身经历了父母婚姻解体的过程,这让G同学对生活灰心失望。而G同学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在父母离异前,还是经常能看到G同学和同学一起玩耍;而在父母离异后,很少看到她主动发表意见,哪怕询问她,她也只是一味接受,而当她某件事没做好,比如作业未完成等,她则会通过说谎来逃避,而且这种说谎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
2.2 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是指子女的父母有一方并非是亲生的父母。在重组家庭中原儿女产生孤独无助感,进而产生妒忌、怀疑和逆反心理,从而与父母对立,甚至离家出走。
2.3 留守家庭
留守家庭一般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父母没有办法照顾子女,而让子女与祖辈一起生活。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容易在思想道德、行为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再加上缺少理解与父母的关爱,每当学习压力过大或是遇到挫折时,容易感到寂寞,造成性格孤僻。
2.4 收养家庭
收养是指“使原来出生于某个家庭或家族的人获得一种新的家庭或家族关系的社会制度。”收养家庭就是鉴于此种关系而产生的家庭。生活在收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觉得亲人不够亲,而产生寄人篱下忍气吞声的感觉。这样的孩子容易出现自我价值感低、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
3 这些学生心理的共性问题
这四个同学虽然来自不同的特殊家庭,但是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
3.1 自卑
这些孩子由于家庭不健全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由于承受了不同于别人的家庭,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坚强,但内心大多比较脆弱,常感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遭到别人的讽刺、嘲笑时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则将自卑心理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如L同学),希望能在与别人的打斗中找回自信,找到优越感,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有的则将自卑心理转化为善妒心理(如W同学),不能正视和接受别人的优点,对于家庭和谐幸福的同学产生莫名的怨恨。
3.2 敏感
这些孩子年龄虽小,但已经由于家庭中的特殊性而变得敏感。一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或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伤害,导致其心理防线的崩溃。
3.3 孤僻
这些孩子常常給人的印象是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与人相处缺乏热情,对很多事漠不关心。其实是由于他们会因为家庭的缺憾而始终生活在羞耻感之中,在情绪方面很压抑,人际交往方面很被动,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从而有的表现出行为退缩、做事小心谨慎(如G同学),有的表现为过分要强,追求完美(如X同学)。
3.4 都缺少这个年龄女孩该有的一个特点:撒娇。
这个年龄的女孩应该是天真烂漫的,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里的小公主。她们是最善于像父母长辈撒娇的。但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的特殊性,往往要经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与歧视,让她们从小就要面临这个年龄不该面临的困境、承担这个年龄不该承担的生活及心理压力,这也迫使她们要快点长大懂事而无法像同龄女孩那样撒娇。
4 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4.1 家庭缺乏温暖
这种家庭温暖缺失主要表现在:(1)父母对子女关爱缺失,如这些特殊家庭的家长或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2)监护者教养方式不当,如因为在家庭的变故中自身也受到了创伤,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只专注于孩子的学习,把学习当做唯一炫耀的资本;(3)父母榜样作用失效,如一方(双方)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对方,甚至把生活上的压力变成怨气出在孩子身上。
4.2 年龄太小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在涉世不深的情况下受到的一个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挫折。有研究表明,形成特殊家庭的时候子女年龄越小,其消极影响越大。国内外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来自特殊家庭的儿童在智力、与人相处、情绪障碍、自我控制盒问题行为等方面,与普通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同样面对家庭的特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抗挫能力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些消极的情绪必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4.3 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与不公平待遇或歧视
生活在特殊家庭中的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比如L同学经常受到邻居的歧视,这种精神对孩子而言是非常残酷的。特殊家庭子女往往要经受恶意的社会评价、舆论压力,遭受不公平的歧视。这些使原本正需要关爱与呵护的孩子伤痕累累,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远离人群,害怕与人交往,产生性格上的偏差。 5 针对上述情况我所采取的措施
5.1 给予更多的关爱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来说,师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除了家庭成员以外,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而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特殊家庭的学生在心灵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而能给他们这份关爱的就是老师。
(1)创造更多的机会
这些孩子往往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这就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自己的坚强。
比如对于W同学,我很同情这个孩子的遭遇,小小的年纪就要承担这么大的心理压力,我想尽量的让她感受到这个世界其实是充满爱的,我们彼此之间都是很友好的。这学期在选举升旗手的时候,我特意给她创造了机会,让同学说说她的优点,同时我也告诉她,她平时做的每件事我都关注着。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当场就哭了。她是感动的哭了,或许在她心里她认为自己是没人关心的,但是当同学当老师说了那么多她平时的点滴进步时,她哭了,我想她是感受到了大家对她的爱。
(2)经常倾听心声
这些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其实内心是很苦闷的,他们一方面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特殊家庭;另一方面又渴求有人能理解他们。这个人就是老师,但是这些孩子又特别敏感,他们会害怕老师对他们有想法,害怕老师会把他们的家庭情况说出去。所以与他们交流从表面上看,似乎事先无准备,似乎没有中心。但是,恰恰是要利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去借题发挥实现对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在笑声和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通过交流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真的太需要有人去耐心的倾听与引导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其实也是丰富多彩的,不要因为家庭的特殊而蒙上了灰色。
5.2 给予应有的尊重
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会产生自闭心理,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对此也是十分的敏感。
记得在一年级第一次开家长会那天,我提醒小朋友晚上别忘了让爸爸妈妈来开家长会,随后我离开教室去办公室,L同学马上跟了上来,马上问一定要爸爸妈妈来开会吗。我马上意识到我的随口一说,可能已经触及了这些特殊家庭学生的内心。所以我马上回教室,修正了刚才的话,我提醒小朋友晚上的家长会可以是爸爸来,可以是妈妈来,也可以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我还特地补充了,因为有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实在没空来,所以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我觉得作为班主任,要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多考虑,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5.3 给予合理的公平
雖然有一句话“什么样的家庭出什么样的学生。”也有研究显示问题学生大多数确实来自特殊家庭,但这不代表我们在教育他们时就认定他们是有问题的,如果这样,那就是变相的带有歧视的眼光去对待这些学生了。老师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做到公平,尤其在对待特殊家庭孩子时。
这种公平需要多一份宽容,但是也别让孩子知道,不然不但没有帮助到他,反而加深他的自卑。同时也要注意对于该指出的缺点还是要明确指出。只是在纠正的过程中不要让他觉得因为我是特殊家庭所以老师是故意针对我。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要多与他们沟通,让他们从心里接受老师的处理。
5.4 帮助重建自信心
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大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种心理将影响他们的不仅仅是现阶段的学习,更是以后的人生。所以作为老师,要积极的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同时引导他们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以此激发他们积极向上。
6 目前获得的效果
在坚持以上措施的前提下,这4个女孩在心理问题上都得到了缓解。其中X同学改掉了平时莫名其妙的大哭大叫,有事会主动和我诉说,同时还主动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和鼓号队,积极加入到了集体活动中。G同学担任了小队长的职务,同时在中队改选时,有不少同学提名她为中队委员,同时G同学也发现了自己在体育上的特长,还有体校的教练来校希望能将G同学转入体校进行进一步培养,但G同学表示她非常喜欢现在的同学和老师,不舍得离开现在的学校而拒绝了体校教练的邀请。W同学负责布置班级的绒布栏,而且每次都积极主动的协助班干部完成黑板报,同时W同学周围的好朋友也多了起来。L同学不再打架,偶尔还会和我撒撒娇,对那些体型弱小的同学平时总是主动帮助他们,在参加班级活动时总是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7 启示
通过对这4个孩子背后家庭的了解,我深刻感受到特殊家庭学生所承受的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作为老师,是这些孩子平时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关心、爱护、帮助这些学生最合适的人。所以我们担当的不只是教书,而是要“爱着孩子们的爱,梦着孩子们的梦,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痛苦着孩子们的痛苦”。
在教育特殊家庭学生时,我觉得更要关注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要让他们直面现实,正视现实,让他们懂得“出生不由人,道路可选择”的道理。既然家庭状况的不如意已经成为客观事实,那么烦恼、焦虑都于事无补,所以必须学会面对现实,努力学习,勇敢面对困难,重塑自我,坚强起来,为了美好的未来努力。
但是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孩子身上所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想要优化他们的心理,转化他们的行为也必定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作为老师也要有这个心理准备,要以极大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只有持续的关心、尊重、支持才能重塑他们的心灵。
总之,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这三方面形成了合理,才能真正有效妥善合理地处理好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关于小学阶段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张研,2010.10.
[2] 《家碎心不碎_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随笔,亢雪梅,2010.10.
[3] 《略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教育》学生之友,戴浩2011.11.
[4] 《特殊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与对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杨镖,2011.4.
【关键词】 女孩 班主任 特殊家庭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99-02
1 背景
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来这些孩子,如何引导他们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最终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阳光的成长起来,是值得我研究的,而这里我着重研究了我班来自特殊家庭的女生的培养。
2 我班子女是女孩的特殊家庭及学生现状
我所任班主任的班级目前四年级,仅从家庭结构特殊性考虑:特殊家庭占全班约24.2%,接近全部1/4,其中女生4人,分别来自不同的特殊家庭。
2.1 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子女由一方独自抚养的家庭。大多数单亲家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大多数会有被遗弃、不安全、悲哀、敏感脆弱等心理感受。
我班的G同学亲身经历了父母婚姻解体的过程,这让G同学对生活灰心失望。而G同学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在父母离异前,还是经常能看到G同学和同学一起玩耍;而在父母离异后,很少看到她主动发表意见,哪怕询问她,她也只是一味接受,而当她某件事没做好,比如作业未完成等,她则会通过说谎来逃避,而且这种说谎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
2.2 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是指子女的父母有一方并非是亲生的父母。在重组家庭中原儿女产生孤独无助感,进而产生妒忌、怀疑和逆反心理,从而与父母对立,甚至离家出走。
2.3 留守家庭
留守家庭一般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父母没有办法照顾子女,而让子女与祖辈一起生活。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容易在思想道德、行为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再加上缺少理解与父母的关爱,每当学习压力过大或是遇到挫折时,容易感到寂寞,造成性格孤僻。
2.4 收养家庭
收养是指“使原来出生于某个家庭或家族的人获得一种新的家庭或家族关系的社会制度。”收养家庭就是鉴于此种关系而产生的家庭。生活在收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觉得亲人不够亲,而产生寄人篱下忍气吞声的感觉。这样的孩子容易出现自我价值感低、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
3 这些学生心理的共性问题
这四个同学虽然来自不同的特殊家庭,但是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
3.1 自卑
这些孩子由于家庭不健全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由于承受了不同于别人的家庭,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坚强,但内心大多比较脆弱,常感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遭到别人的讽刺、嘲笑时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则将自卑心理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如L同学),希望能在与别人的打斗中找回自信,找到优越感,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有的则将自卑心理转化为善妒心理(如W同学),不能正视和接受别人的优点,对于家庭和谐幸福的同学产生莫名的怨恨。
3.2 敏感
这些孩子年龄虽小,但已经由于家庭中的特殊性而变得敏感。一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或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伤害,导致其心理防线的崩溃。
3.3 孤僻
这些孩子常常給人的印象是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与人相处缺乏热情,对很多事漠不关心。其实是由于他们会因为家庭的缺憾而始终生活在羞耻感之中,在情绪方面很压抑,人际交往方面很被动,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从而有的表现出行为退缩、做事小心谨慎(如G同学),有的表现为过分要强,追求完美(如X同学)。
3.4 都缺少这个年龄女孩该有的一个特点:撒娇。
这个年龄的女孩应该是天真烂漫的,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里的小公主。她们是最善于像父母长辈撒娇的。但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的特殊性,往往要经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与歧视,让她们从小就要面临这个年龄不该面临的困境、承担这个年龄不该承担的生活及心理压力,这也迫使她们要快点长大懂事而无法像同龄女孩那样撒娇。
4 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4.1 家庭缺乏温暖
这种家庭温暖缺失主要表现在:(1)父母对子女关爱缺失,如这些特殊家庭的家长或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2)监护者教养方式不当,如因为在家庭的变故中自身也受到了创伤,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只专注于孩子的学习,把学习当做唯一炫耀的资本;(3)父母榜样作用失效,如一方(双方)总是在孩子面前抱怨对方,甚至把生活上的压力变成怨气出在孩子身上。
4.2 年龄太小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在涉世不深的情况下受到的一个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挫折。有研究表明,形成特殊家庭的时候子女年龄越小,其消极影响越大。国内外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来自特殊家庭的儿童在智力、与人相处、情绪障碍、自我控制盒问题行为等方面,与普通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同样面对家庭的特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抗挫能力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些消极的情绪必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4.3 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与不公平待遇或歧视
生活在特殊家庭中的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比如L同学经常受到邻居的歧视,这种精神对孩子而言是非常残酷的。特殊家庭子女往往要经受恶意的社会评价、舆论压力,遭受不公平的歧视。这些使原本正需要关爱与呵护的孩子伤痕累累,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远离人群,害怕与人交往,产生性格上的偏差。 5 针对上述情况我所采取的措施
5.1 给予更多的关爱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来说,师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除了家庭成员以外,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而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特殊家庭的学生在心灵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而能给他们这份关爱的就是老师。
(1)创造更多的机会
这些孩子往往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这就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自己的坚强。
比如对于W同学,我很同情这个孩子的遭遇,小小的年纪就要承担这么大的心理压力,我想尽量的让她感受到这个世界其实是充满爱的,我们彼此之间都是很友好的。这学期在选举升旗手的时候,我特意给她创造了机会,让同学说说她的优点,同时我也告诉她,她平时做的每件事我都关注着。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当场就哭了。她是感动的哭了,或许在她心里她认为自己是没人关心的,但是当同学当老师说了那么多她平时的点滴进步时,她哭了,我想她是感受到了大家对她的爱。
(2)经常倾听心声
这些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其实内心是很苦闷的,他们一方面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特殊家庭;另一方面又渴求有人能理解他们。这个人就是老师,但是这些孩子又特别敏感,他们会害怕老师对他们有想法,害怕老师会把他们的家庭情况说出去。所以与他们交流从表面上看,似乎事先无准备,似乎没有中心。但是,恰恰是要利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去借题发挥实现对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在笑声和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通过交流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真的太需要有人去耐心的倾听与引导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其实也是丰富多彩的,不要因为家庭的特殊而蒙上了灰色。
5.2 给予应有的尊重
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会产生自闭心理,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对此也是十分的敏感。
记得在一年级第一次开家长会那天,我提醒小朋友晚上别忘了让爸爸妈妈来开家长会,随后我离开教室去办公室,L同学马上跟了上来,马上问一定要爸爸妈妈来开会吗。我马上意识到我的随口一说,可能已经触及了这些特殊家庭学生的内心。所以我马上回教室,修正了刚才的话,我提醒小朋友晚上的家长会可以是爸爸来,可以是妈妈来,也可以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我还特地补充了,因为有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实在没空来,所以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我觉得作为班主任,要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多考虑,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5.3 给予合理的公平
雖然有一句话“什么样的家庭出什么样的学生。”也有研究显示问题学生大多数确实来自特殊家庭,但这不代表我们在教育他们时就认定他们是有问题的,如果这样,那就是变相的带有歧视的眼光去对待这些学生了。老师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做到公平,尤其在对待特殊家庭孩子时。
这种公平需要多一份宽容,但是也别让孩子知道,不然不但没有帮助到他,反而加深他的自卑。同时也要注意对于该指出的缺点还是要明确指出。只是在纠正的过程中不要让他觉得因为我是特殊家庭所以老师是故意针对我。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要多与他们沟通,让他们从心里接受老师的处理。
5.4 帮助重建自信心
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大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种心理将影响他们的不仅仅是现阶段的学习,更是以后的人生。所以作为老师,要积极的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同时引导他们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以此激发他们积极向上。
6 目前获得的效果
在坚持以上措施的前提下,这4个女孩在心理问题上都得到了缓解。其中X同学改掉了平时莫名其妙的大哭大叫,有事会主动和我诉说,同时还主动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和鼓号队,积极加入到了集体活动中。G同学担任了小队长的职务,同时在中队改选时,有不少同学提名她为中队委员,同时G同学也发现了自己在体育上的特长,还有体校的教练来校希望能将G同学转入体校进行进一步培养,但G同学表示她非常喜欢现在的同学和老师,不舍得离开现在的学校而拒绝了体校教练的邀请。W同学负责布置班级的绒布栏,而且每次都积极主动的协助班干部完成黑板报,同时W同学周围的好朋友也多了起来。L同学不再打架,偶尔还会和我撒撒娇,对那些体型弱小的同学平时总是主动帮助他们,在参加班级活动时总是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7 启示
通过对这4个孩子背后家庭的了解,我深刻感受到特殊家庭学生所承受的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作为老师,是这些孩子平时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关心、爱护、帮助这些学生最合适的人。所以我们担当的不只是教书,而是要“爱着孩子们的爱,梦着孩子们的梦,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痛苦着孩子们的痛苦”。
在教育特殊家庭学生时,我觉得更要关注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要让他们直面现实,正视现实,让他们懂得“出生不由人,道路可选择”的道理。既然家庭状况的不如意已经成为客观事实,那么烦恼、焦虑都于事无补,所以必须学会面对现实,努力学习,勇敢面对困难,重塑自我,坚强起来,为了美好的未来努力。
但是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孩子身上所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想要优化他们的心理,转化他们的行为也必定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作为老师也要有这个心理准备,要以极大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只有持续的关心、尊重、支持才能重塑他们的心灵。
总之,特殊家庭学生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这三方面形成了合理,才能真正有效妥善合理地处理好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关于小学阶段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张研,2010.10.
[2] 《家碎心不碎_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随笔,亢雪梅,2010.10.
[3] 《略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教育》学生之友,戴浩2011.11.
[4] 《特殊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与对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杨镖,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