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等效平衡”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_8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等效平衡的概念
  1.定义
  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无论该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是从中间状态(既有反应物又有生成物的状态)开始,只要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数(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对应相等就可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称为等效平衡。
  通俗且言简意赅的定义应该为“相同效果的等效平衡”。相同效果指的是达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对应相等。例如:
  2.标志
  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判断同一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否为等效平衡的标志是:达到平衡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是否对应相等。
  理解是否为“等效平衡”的要点:
  (1)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决定于什么条件?——相同物质的起始浓度、压强、温度。
  (2)等效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保持同一物质相同的起始浓度、压强和温度。
  3.意义
  等效平衡的定义反映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途径无关。
  
  二、等效平衡的类型
  1. 恒温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在恒温恒容的情况下,对于同一可逆反应,不论各反应物的起始量是多少,也不管反应物是一次加入还是分几次加入,或是分一次取出还是分几次取出,只要各物质的起始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体积等)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方程式左右两边同一边后对应相同,则两平衡为等效平衡。
  (1)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
  判断方法:极限转化法。
  若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等,则两平衡等效。
  特点: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含量、物质的量、浓度均相同。
  例1 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以下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 mol·L-1。若维护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时,D的浓度也为[w3] mol·L-1的是( )
  A.3 mol C+1 mol D
  B.2 mol A+2 mol C
  C.2 mol A+1 mol B+0.5 mol D
  D.1 mol A+0.5 mol B+1.5 mol C+0.5 mol D
  解析 本题建立的两个平衡是恒温恒容下的等效平衡,需要各物质的起始量相等。使用极限转化法,将把生成物全部换算成反应物或把反应物全部换算成生成物后,进行比较即可。
  A项,3 mol C+1 mol D可完全转化为2 mol A+1 mol B,符合等效平衡条件;
  B项,只加入一种反应物和一种生成物反应不能发生,故不成立;
  C项,转化后相当于6 mol C和1.5 mol D,不符合等效平衡的条件;
  D项,转化后相当于2 mol A+1 mol B或3 mol C+1 mol D,符合等效平衡条件。
  答案 AD
  (2)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
  判断方法:极限转化法。
  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与原平衡相等,则两平衡等效。
  特点: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含量相同,但物质的量和浓度同比例的变化,如H2(g)+I2(g)⇌2HI(g)。
  例2 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充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 + B(g)⇌xC(g) , 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器的体积、温度不变,按0.6 mol A、0.3 mol B和1.4 mol C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w%,则x的值为( )
  A. 1 B. 2 C. 3 D. 4
  解析 同学们在做本题时一般是把它定位为恒温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将起始时C的物质的量转换成A、B的物质的量,列式如下:
   2A(g) + B(g) = [x]C
   2 1 [x]
  始态1 2 mol 1 mol 0
  始态2 0.6 mol+[2.8x]mol 0.3 mol+[1.4x]mol 0
  从而得以下方程:0.6mol+[2.8x]mol=2 mol
  解得[x=2],故选B。
  其实本题还有一个答案,那就是C,为什么呢?若[x]的值为3,则该反应即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在题目条件下同样可以达到等效平衡,很多同学都忽略了这个答案。
  答案 BC
  2. 恒温恒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判断方法:极限转化法。
  若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则两平衡等效。
  特点: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量、c相同,但n同比例变化。
  例3 恒温恒压下,向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 L A和2 L B,发生如下反应:3A(g)+2B(g)=[xC(g)]+[yD(g)] 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为m%,若维持温度,压强不变,将0.6 L A、0.4 L B、4 L C、0.8 L D作为起始物质充入密闭容器内,则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仍为m%,则[x=] ,[y=] 。
  解析 两平衡中C的百分含量一样,说明在恒温恒压下建立的是等效平衡。第一次充入容器内的A、B体积比为3∶2,第二次充入容器的起始物中A、B体积比也为3∶2,另两种起始物C和D的体积比只有等于[x∶y],才能完全转化为A和B,并且满足A、B体积比为3∶2。所以得[x∶y]=4∶0.8=[5n∶n]([n]为自然数)
  答案 [5n n]([n]为自然数)。
  例4 在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2C(g)达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作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
  A. 均减半 B. 均加倍
  C. 均增加1 mol D. 均减少1 mol
  解析 2A(g) + B(g) ⇌ 2C(g)
  原平衡: 4 mol 2 mol 4 mol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2∶4=1∶0.5∶1,对于A、B选项,均减半或均加倍,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变,因此达到的平衡是等效平衡,原平衡不移动;对于C选项,相当于原平衡等效后又加入了0.5 mol的B物质,所以平衡向正向移动;对于D选项,相当于原平衡等效后又减少了0.5 mol B物质,所以平衡向逆向移动。
  答案 C
  等效平衡问题常用的解题步骤是:1. 分清条件,建立等效平衡;2. 利用勒夏特列原理进行模型转换到真实情景进行解答。
其他文献
文化创新试题呈现类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其中主观题多以国内重大文化现象为时政背景,重在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等。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夯实具体知识的基础上,应从文化传播、继承、创新三个角度把握文化发展。  例1 “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  A. 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期刊
一、气象、水文灾害的分布  例1 下面前3个图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第四个图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空格内:  A. 洪水 B. 风暴潮 C. 干旱 D. 水土流失 E. 泥石流 F. 台风  (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在图(四)中,地区I与地区III共有的自然灾害是 __
期刊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持续培育和利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一旦超过了极限,就会出现资源问题。  一、淡水资源的短缺  例1 “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与地下水的总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
期刊
选择题是当前各种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其知识容量大、答案简明、评分客观、信度高。就政治学科而言,选择题分数一般占总分的一半左右,而选择题解答的便捷更为同学们所偏爱。然而,在交卷或评讲时,常常见到一些同学捶胸顿足,连呼上当。那么,上当的原因何在呢?  一、不认真阅读题干材料,凭感觉做题  政治试题绝大部分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材料主要讲什么,必须读懂,阅读题干材料,找出中心思想,这是正确作出选择的前
期刊
请同学们先做下面几道题试一试:  1. — You’d better go and____________(把你的轿车洗洗).  — No, I’ll do it myself. (wash)  2. Such knowledge is still useful____________(当应用) to similar situa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when)  3
期刊
“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理念在地理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影响和制约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思路。区域地理彰显着学科本质特点,而区域地理的命题思路非常吻合这一教育理念。“以地为生”涉及区域中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考查,“人地协调”涉及区域中农业、工业等人文活动的考查,“持续发展”则上升到资源、环境、生态等命题高度,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例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
期刊
高中新课标引入了算法,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程序化能力.但在学习算法基本语句时常会犯一些共性的错误,本文仅以初学者常犯得几种错误为例作简要地剖析.  一、语句选择不当导致错误  例1 输入3个数[a,b,c],如果这三个数能作为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输出[12a+b+c],否则提示重新输入. 试用算法基本语句表示上述过程.  错解 如图1  图1  分析 错解中用的是条
期刊
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最常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或叫做参照法)指对于特定反应,只改变一个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催化剂或接触面),其它条件不变,通过测定化学反应速率来判断该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1. 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式及规律  例1 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测定(NH4)2S2O8和KI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期刊
[图1]题目 [MN]为水平放置的无限大金属板,将其一端接地,[Q]为一正的点电荷,当静电平衡后,电场线分布如图1所示,如果[Q]与[MN]之间的距离为[d],那么使点电荷[Q]能维持平衡,应对它施加多大的外力?  解析 对[Q]施加外力完全是为了平衡[Q]与[MN]之间的电场力,对比一对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可知,图1中的电场线与一对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线(中垂线上面)分布完全相同,也就
期刊
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常见的情形是带电粒子的初速度为零或者初速度与电场线方向平行时,做直线运动;而若带电粒子的初速度与电场线方向垂直时,做变速曲线运动.   一、带电粒子垂直射入方波形的交变电场  例1 如图1甲所示,真空中两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相距为[d],板长为[L],今在[A、B]两板间加一图1乙的周期性变化的交变电压. 从[t=0]时刻开始,一束初速度均为[v0]的电子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