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前沿不惧挑战,面向实际勇探新途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x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邱观建教授等撰写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研究》一书在广泛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理论联系实际,阐明了将以非公有制企业人员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纳入党的群众基础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0.01.026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三分天下。与非公有经济的不断增加相伴而来的,是新的社会阶层的队伍也日益壮大,其影响和作用举足轻重。这种新的更为复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课题:如何定位与众多新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如何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讨,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为此,理论界作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最近出版的武汉理工大学邱观建教授等著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研究》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是这方面富有特色的,颇具创新的研究成果。
  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研究》(下文简称《非公党建》)的观点和设想也许还不是很成熟,但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是立足前沿,不回避疑难和挑战,面向实际大胆探索,努力破解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难题。字里行间清晰地透出,研究者们力图用最大的努力,争取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推动,有所促进,有所突破,能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有所裨益。
  《非公党建》立足前沿,不惧挑战,在理论上阐明了把以非公有制企业人员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纳入党的群众基础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这是该作的突出亮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是私营企业主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十六大”虽然对此明确地给予了肯定,但是一些人仍然感到困惑,有的则更持质疑乃至非难态度,认为这会影响和改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非公党建》从党的历史经验,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的阶级构成状况等不同角度,较全面、系统和有说服力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把众多的新社会阶层视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原因——共产党无论怎样变化,都必须根植于本国民众之中,而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又往往是在不断变化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的最基本的阶级属性界定,共产党无疑是无产阶级的(工人阶级的)政党,它的阶级基础应该和只能是无产阶级。但是,这只是最一般的原则,最基本的界定。如果运用到社会实践,运用到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如果只会恪守这种教条,那么共产党将脱离大众,成为孤家寡人。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非公党建》回顾了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过多次的深刻教训:中共一大决议曾提出为了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对其他阶级要采取“排斥”、“攻击”的态度,因此,在成立初期只着眼于对工人的工作,导致了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时工人阶级处于孤鸿哀鸣的境地;“六大”提出和其后强调的领导机关工人化,使党陷入了关门主义的错误。党能够获得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取得革命事业的成功,就是因为最终克服了自己只是无产阶级的代表的刻板思想。这一历史经验集中地表现在中共“七大”对党的性质的界定上。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的基础上,明确肯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1]。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非公党建》更放眼世界,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新特点是大型化、中型化、小型化并存,没有出现像马克思所预计的那样中、小型工商业被大资本全部消灭的局面,与这种经济结构相对应的是社会阶级结构也没有像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化为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没有成为绝对多数的阶级。因此,即使当今最为发达的国家,要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如果只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而不把其他阶级阶层纳入进来,那就会大大偏离社会主义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的本来意义,就会导致自我孤立。历史经验和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情况充分说明,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如果不在坚持基本阶级基础的前提下扩展群众基础,最终的结果将大大缩小自身的社会基础,从而不利于自己执政地位的加强和巩固,也不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尽快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在根本上也是不利于无产阶级的。
  《非公党建》的另一重要亮点是面向非公企业党建的实际展开的调查研究,它收集的数据资料及其所作的分析,努力克服着从理论到理论,从原则到原则,坐而论道的倾向。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包括吸收私营企业主及其企业中的员工加入党的组织,这些企业中党的组织的运行机制,私营企业中党的组织与作为管理者或管理层的私营企业主之间的关系等许多不同方面的内容。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如何具体展开和操作的实际问题。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该书内容的相当部分就是针对私营企业党的建设的具体需要来展开的,使研究成果不仅能提供理论上的参照和指导,而且能提供实际操作的思路和路径,力争对私营企业党的建设能够有实际用途和收到实际效果。该书作者不仅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对各种模式的优点与不足作了全面、客观的分析,而且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主两辅”的党建模式。
  所谓“一主两辅”,就是以省、市、县党委为主导,业务部门、行业部门协助,共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并对其进行管理的党建模式。这一模式与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模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能更好地适合于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需要。其特点一是设置科学。已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模式,由于参与的部门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其职能各不相同,存在着多头领导和管理职责不清的现象。“一主两辅”模式从分清各部门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中的职责和工作界限入手,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只能由具有党建职能的地方党委负责,其他部门如业务部门、行业部门等只能起到指导或协调的作用。所谓业务部门是指对企业具有管理、监督的部门,如工商、税务等;行业部门是指非公有制企业所属的行业如电子、机械或其行业的协会。这样设置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关系,能更有效地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避免了多头领导和管理下可能出现的混乱。二是层次清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省、市、县三级地方党委的领导下,设置非公有制企业党委,非公有制企业党委负责非公有制企业党总支的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党总支直接领导辖区内的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的工作,同时其它同级参与党建工作的部门发挥指导、协调作用。这样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三是职责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实行垂直领导的方式,其它参与党建的业务主管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党组织主要是起指导协调、支持帮助工作的作用,这样职责分工就明确了,也就增强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效能。四是精干高效。要使组织机制运转快捷、高效,必须减少层次和分支机构。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置于地方党委的垂直领导下,这种隶属关系不仅能使上下级之间互相及时有效地传达相关信息,而且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再加上其它部门的协作,就保证了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特点,使“一主两辅”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性,对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具有实际的效用和意义。
  另外,《非公党建》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学理研究与一线调查紧密结合,在学术理论层面思考和探索的同时,注重调查,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问题,其中有附带的大量第一手调查资料,既反映了研究者工作的深入和踏实,同时对从事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当然,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非公有制党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邱观建教授等著的《非公党建》可以作为一个基础和平台,为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的研究和党建实际工作的改进发挥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拜读邱观建等同志的这部著作,还使我联想到了其他一些民营领域的类似问题。比如在逐步增加的民办事业单位,特别是外资、港资投资的学校等事业单位,党团组织如何建设?如何活动?我曾在一所内地与香港合资的大学工作过,首先遇到的就是能不能建立党团组织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活动和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包括经费来源等问题。
  1949年以来,在国内国营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党的领导是第一位的,党委书记是第一把手,党委会是学校最高的决策机构,但是在民办和外资合办的学校,问题就不这样简单了。有人把这类单位称为“一国两制”,认为可以把“一国两制”政策移植到这类单位,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成立党团组织。在我看来,这是在偷换概念。因为“一国两制”是有明确的地域界限的,只能在港、澳、台三地进行。如果可以引申到内地,其政治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将会被动摇。所以,邱观建等同志研究的问题,真是一个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极其重要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所有的研究成果都不可能包揽一切,也不可能成为终极真理达到极至。邱观建等同志的这部著作当然也是这样。我更赞赏的是他们立足前沿,不惧挑战,面向实际勇于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
  (责任编辑 易 明)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近代文艺小报的先驱和市民文学的转捩人物李伯元,所办《游戏报》既是一份经营性、娱乐性小报,也交织着李氏道德劝惩、政治改良的精神诉求;作为“晚清文艺小报之巨擘”,《游戏报》实现了“游戏精神”与“道德劝惩”的有机统一,这对于当今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有着极为现实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游戏精神;道德劝惩;游戏报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
期刊
摘要:对1993—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22个学科获准立项的13 000余项课题进行了多角度地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最高级别的人文社会科学系列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所资助的国家课题在逐年增多,但在地域分布上,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学科研究最普及最深入,立项课题最多的地区;立项单位的分布特征是:以综合性部属高等院校为主,不同类型单位的立项数量差异悬殊,立项数量在地域、单位和学科
期刊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国际环境问题,尽管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臭氧层保护与气候变化同属受关注度较高的国际环境问题,而只有臭氧层保护制度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其成功经验为创建更加完善的气候变化国际法律体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气候变化;臭氧层保护;国际法律体制  中图分类号:D9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
期刊
摘要: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发展为例,论述了在学报办刊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办刊观念,找准定位,不断创新,才能在期刊界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  关键词:学报;观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6-0929-06    1988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刚成立不久,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为了
期刊
摘要:受众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源于传媒通道安全问题。从心理学的场理论看,人类行为发生于生活空间之中,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同样,受众的攻击行为一方面和大众传媒对受众攻击性人格的培养相关,一方面和大众传媒对拟态的暴力环境和相对剥夺挫折感环境的构建相关。为此,应采取相应对策来维护传媒通道安全,减少或者消除大众传媒对受众攻击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场理论;传媒;安全;攻击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2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本刊特推出专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该栏目要求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及辉煌成就,对诸多领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其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对未来中国改革及社会发展走向作前瞻性的预测和分
期刊
摘要:运用景观设计学的观点,阐述了高速公路区域景观系统的景观学概念,探讨了高速公路区域景观地脉与文脉的价值,提出高速公路区域景观规划过程中应予关注的自然背景、人文背景的重要性,这对现阶段我国城乡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区域景观;景观文脉;景观地脉;平衡;规划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0629-04 
期刊
摘要:马克思人学研究存在着人的类本质向人的存在转换的问题,但两种人学视域并非是绝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它们都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统摄来研究人,正是这一内在逻辑促成了马克思人学视域的转换,马克思最终由人本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转变,并使其哲学真正地成为革命的学说。  关键词:人的类本质;人的存在;人的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
期刊
摘要: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进展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推进也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理论界学术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学院派作风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院派作风主要表现为理论脱离生活,躲避问题,从而远离大众。因此,反对学院派作风,重建面向当代“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前
期刊
摘要:学术期刊的定位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逻辑起点。学术期刊实践是学术期刊定位的逻辑展开。在学术定位的基础上,形成办刊理念,探索办刊之道,真正发挥办刊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有质量的学术期刊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科定位;学术期刊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0638-03    一、学术期刊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