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景观设计学的观点,阐述了高速公路区域景观系统的景观学概念,探讨了高速公路区域景观地脉与文脉的价值,提出高速公路区域景观规划过程中应予关注的自然背景、人文背景的重要性,这对现阶段我国城乡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区域景观;景观文脉;景观地脉;平衡;规划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0629-04
一、高速公路的景观生态学意义
一般意义上理解“景观”的概念大抵是指具有视觉审美价值的自然风貌和人工景致,进一步的理论研究认为,“景观”对于我们不仅仅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审美价值,它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物质层面的,“景观”是我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我们工作和活动的场所,是人的栖息地。因此“景观”是需要设计的,人们追求诗意般的居住环境,追求安全和谐的活动空间,这既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本能需要,更是作为社会人的精神追求。这也是进行景观生态设计的最终目的。
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所处环境的景观特征,在城市,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高度集中,高度发达的交通设施连接着它们,良好规划过的城市景观就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其高效率运转的保障。这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外向型的、设施性的景观结构。在乡村,生产场地和生活场地相对分散,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条件决定着生产与生活的协调与平衡,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内向型的、自然性的景观结构。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如火如荼,高速公路作为城市之间的纽带在广袤的城乡大地上建立起如织的网络,蔓延在乡间的交通走廊成为这场城市化运动的首要地区。公路的修建,特别是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城乡景观结构由原来城市分布于广大乡村而相对孤立的点状结构变为相互连接的网状结构,城市景观特征也随着公路向乡村延伸,原有的城市、乡村的景观格局被打破,由于这两种景观格局的结构方式的差异,高速公路的修建所带来的景观平衡的打破是必然的。因此如何判别这些交通廊道对原有自然景观的影响及其自身作为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价值体现,是我们应予以着重研讨的关键。因此,笔者以为应该首先建立起一个景观价值认识体系,它是对有关高速公路途经区域景观结构体系的自然背景、人文背景的再认识。
二、区域景观地脉价值的再认识
(一)区域景观地脉的概念
地脉是一个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及地质资源的综合,地脉是大自然赋予的,后天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采用科学方法全面权衡,并尊重客观规律合理规划,才能保证有效开发和永续经营。高速公路区域景观系统的建立是公路途经地区的可进入性(与周边环境的关联性)及地脉的比较优势的综合反映。因此,高速公路自身建设完善与否并不能完全决定区域景观的优劣。一方面,高速公路的功能定位,要求以大的物流量,大的人流量,快速便捷为中心目的,另一方面,高速公路途径区域空间上的宽度和广度限制了对其区域景观地脉的关注和投入。这两者之间结构性的矛盾是必然的。
(二)区域景观地脉的价值属性
悲观主义学者普遍抱有文明的原教旨主义情结,十分向往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诗情画意般的融洽关系,然而这些声音在时代前进的隆隆巨响之下几乎被忽略不计,原来也是农民的城市人更喜欢用推土机而不是锄头去说话。然而,从本质上讲推土机和锄头并没有区别,都是工具,不同点简单地说是大小有别,说玄点就叫开发力度不一样。那么锄头能刨出来和谐共生关系,推土机能推出来吗?或许渔猎时代的人们也有类似的困惑,干嘛放着清新凉爽的树林不待,而要去忍受风吹日晒的平原地带?但是我们的先辈还是从大自然获得了恩惠,他们开垦土地,种植庄稼,拓宽道路,修建住宅。他们辛勤地劳作,以这种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周围的景象。然而,这种改变却从未对远古以来的这片自然环境造成过真正意义上的破坏,相反地,它把自身融入了自然,使自己也变成了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它们是森林、草地、溪流组成的井然有序的原野;它们是农田,村庄,丰饶的果园,开满鲜花的山谷。这些都成为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景观地脉,成为至今仍令我们心驰神往的田园牧歌一般的美好意境。这就是锄头和推土机的不同,锄头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地生活了几千年,而推土机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存的危机。高速公路的建设就是这样一个景观再造的过程,然而许多具有巨大价值的景观元素在这个过程中都被我们忽略掉了。如果规划从根本上而言,是试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那么似乎只能不断地顺应太阳光、大气、山脉、河谷、土地、植被、河湖。如果我们忽视它们,将会导致无数不必要的矛盾和损失。
(三)景观地脉自然性要素的利用与融合
道路离开城市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沿途所经时而山岭、平原,时而峡谷、丘陵,上下波动,起伏跌宕,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的地形变化往往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最明显的景观特征。大自然的物质流动遵循一种因势利导的方式,比如河流的蜿蜒曲折,气流的盘旋而上。而我们的公路选线往往劈山开路,遇水填埋,比较粗暴的选线方式也许节约了短期的经济投入,但从长远看,它强化了公路和周边自然景观的异质性,突出了不和谐因素,不但会打破地形视觉景观的连续性,同时,还会给公路沿线带来交通安全、自然生态等问题。雄伟的万里长城屹立在内蒙古高原边缘的崇山峻岭之中,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它的选线方式是以山脊为修砌基线,这种方式使山峦连绵不绝的自然景观特征得以保留并被极大地强化,山借城势,城借山威,自然和人工如此默契。长城之雄伟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同时,由于依山就势,长城两边的地质、地貌、生态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这也是长城得以屹立千百年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并不等于公路要放到山脊上去,只是在路线的选择上,如果现存的地形景观特征是可取的,那么应尽可能地采取能够最充分利用现状特征的方式,保存并强化它,这样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理,作为道路沿线区域整体景观系统的一部分,植被景观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高速公路景观多样性的表现也以植被形态给人的视觉感受最为明显,它是区域内最为活跃的景观特征元素,相对于其他的人工改造方式,它是更为直接,更为有效和人工参与性最强的一种方式,因此,高速公路植被景观营造不能仅仅停留在分隔带、行道树、边坡处理这样最基本的道路绿化的概念上,而要把它放到重塑景观地形形态,构建区域之间的景观视觉过渡,营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类别,以至屏风、田沙、改良土壤、调节地区小气候的整体景观地脉的营建上来。
因此就“景观地脉”本身而言,它并不是静止的,恒久不变的,它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过程,自然的演进,人为地开发,都在不断地改变它,更新它,重塑它。但是,这种改变并不可怕,问题在于怎样改变。科学地规划,合理地开发能够有效地保护它,甚至创造出比原有景观更出众的设计形式和人工景观,从而融合出当地最好的自然景致。
三、区域景观文脉价值的再认识
(一)区域景观文脉的概念
文脉是一个特定地域(国家、城市、村镇等)在悠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社会人文背景及文化积淀。一段经久不衰的地方小曲,一片农田,一丛水口树,甚至一堵说不上年代的土墙,都有可能成为有开发价值的文脉。准确地把握和分析高速公路所在地域的文脉,挖掘区域特色,才能找到区域景观文脉的主题。
高速公路建设部门往往喜欢把自己的主观臆想或兴趣爱好作为高速公路区域景观主题。可以肯定地说,景观文脉的主题不是策划师策划出来的,也不是建设者的主观偏好,它就能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意识里,它来源于当地的文脉。
(二)区域景观文脉的价值属性
1.区域景观文脉的精神价值属性。从地方景观文脉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此时此地的景观文脉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概念,在形态上也没有最终的固定形式,它的形成过程始终都是一个保持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人们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改变着周边环境的景观特征。周边环境通过限制他们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着改造者自身。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长期发展,逐渐沉淀下来,使得区域景观带有明显的精神文化的内涵。比如,不同地方的农田景观形态,北方地区的麦田是成片的、平直的、粗线条的纵横轮廓,而南方地区的稻田是小块的、精耕细作的、精致的曲折线条轮廓。他们除了明显的外在形式差异以外,其内在的精神文脉气质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这种依靠人与自然长期磨合而形成的地域景观文脉特征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土地、村庄、植被、地形的形式概念,它更多地被赋予了地方文化传承的使命,它是整个区域自然、社会、文化、历史变迁的景观符号化的反映,是区域文化的载体。
2.区域景观文脉的功能价值属性。人改造区域景观的行为本质动因是服从于人自身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人是区域景观特征的改造者,又是它的使用者,功能性的要求驱使着改造者的行为,使得这一景观形态特征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总是改造一适应一再改造——再适应,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人力和自然力相适应的结果。其景观形态特征也必定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景观文脉人文性要素的融合
高速公路是流动的景观长廊,它使我们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跨越人力所不及的空间区域,得到跨区域的地域景观文脉体验,区域景观地脉是山、水、植被的有形客观世界,而区域景观文脉是建构在景观地脉之上的无形的人的主观世界的反映。具体来说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们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它是此时此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大地上的投影。因此,区域景观文脉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一栋建筑、一片农庄、一处古迹上,还体现在整体的景观格局上,它是人对周边环境施加影响所留下的痕迹的集合。这种影响又因地域的差别而有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之与自然的影响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一定区域的范围内,人的精神意识和自然元素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文脉。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现代化的进程,高速公路在我国迅速发展,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高速公路是连接城乡之间的纽带,又是视觉景观敏感度较高的景观空间,因此,它也是我们感知乡村景观地脉与文脉的重要廊道。中国乡村国土面积广大,发展历史久远,景观类型多样,这为高速公路区域景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空间。结合我国乡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高速公路途经区域景观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城乡大地景观规划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领域。
(责任编辑 文 格)
关键词:高速公路;区域景观;景观文脉;景观地脉;平衡;规划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0629-04
一、高速公路的景观生态学意义
一般意义上理解“景观”的概念大抵是指具有视觉审美价值的自然风貌和人工景致,进一步的理论研究认为,“景观”对于我们不仅仅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审美价值,它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物质层面的,“景观”是我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我们工作和活动的场所,是人的栖息地。因此“景观”是需要设计的,人们追求诗意般的居住环境,追求安全和谐的活动空间,这既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本能需要,更是作为社会人的精神追求。这也是进行景观生态设计的最终目的。
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所处环境的景观特征,在城市,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高度集中,高度发达的交通设施连接着它们,良好规划过的城市景观就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其高效率运转的保障。这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外向型的、设施性的景观结构。在乡村,生产场地和生活场地相对分散,气候、水文、地质地貌、植被条件决定着生产与生活的协调与平衡,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内向型的、自然性的景观结构。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如火如荼,高速公路作为城市之间的纽带在广袤的城乡大地上建立起如织的网络,蔓延在乡间的交通走廊成为这场城市化运动的首要地区。公路的修建,特别是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城乡景观结构由原来城市分布于广大乡村而相对孤立的点状结构变为相互连接的网状结构,城市景观特征也随着公路向乡村延伸,原有的城市、乡村的景观格局被打破,由于这两种景观格局的结构方式的差异,高速公路的修建所带来的景观平衡的打破是必然的。因此如何判别这些交通廊道对原有自然景观的影响及其自身作为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价值体现,是我们应予以着重研讨的关键。因此,笔者以为应该首先建立起一个景观价值认识体系,它是对有关高速公路途经区域景观结构体系的自然背景、人文背景的再认识。
二、区域景观地脉价值的再认识
(一)区域景观地脉的概念
地脉是一个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及地质资源的综合,地脉是大自然赋予的,后天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采用科学方法全面权衡,并尊重客观规律合理规划,才能保证有效开发和永续经营。高速公路区域景观系统的建立是公路途经地区的可进入性(与周边环境的关联性)及地脉的比较优势的综合反映。因此,高速公路自身建设完善与否并不能完全决定区域景观的优劣。一方面,高速公路的功能定位,要求以大的物流量,大的人流量,快速便捷为中心目的,另一方面,高速公路途径区域空间上的宽度和广度限制了对其区域景观地脉的关注和投入。这两者之间结构性的矛盾是必然的。
(二)区域景观地脉的价值属性
悲观主义学者普遍抱有文明的原教旨主义情结,十分向往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诗情画意般的融洽关系,然而这些声音在时代前进的隆隆巨响之下几乎被忽略不计,原来也是农民的城市人更喜欢用推土机而不是锄头去说话。然而,从本质上讲推土机和锄头并没有区别,都是工具,不同点简单地说是大小有别,说玄点就叫开发力度不一样。那么锄头能刨出来和谐共生关系,推土机能推出来吗?或许渔猎时代的人们也有类似的困惑,干嘛放着清新凉爽的树林不待,而要去忍受风吹日晒的平原地带?但是我们的先辈还是从大自然获得了恩惠,他们开垦土地,种植庄稼,拓宽道路,修建住宅。他们辛勤地劳作,以这种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周围的景象。然而,这种改变却从未对远古以来的这片自然环境造成过真正意义上的破坏,相反地,它把自身融入了自然,使自己也变成了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它们是森林、草地、溪流组成的井然有序的原野;它们是农田,村庄,丰饶的果园,开满鲜花的山谷。这些都成为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景观地脉,成为至今仍令我们心驰神往的田园牧歌一般的美好意境。这就是锄头和推土机的不同,锄头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地生活了几千年,而推土机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存的危机。高速公路的建设就是这样一个景观再造的过程,然而许多具有巨大价值的景观元素在这个过程中都被我们忽略掉了。如果规划从根本上而言,是试图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那么似乎只能不断地顺应太阳光、大气、山脉、河谷、土地、植被、河湖。如果我们忽视它们,将会导致无数不必要的矛盾和损失。
(三)景观地脉自然性要素的利用与融合
道路离开城市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沿途所经时而山岭、平原,时而峡谷、丘陵,上下波动,起伏跌宕,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的地形变化往往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最明显的景观特征。大自然的物质流动遵循一种因势利导的方式,比如河流的蜿蜒曲折,气流的盘旋而上。而我们的公路选线往往劈山开路,遇水填埋,比较粗暴的选线方式也许节约了短期的经济投入,但从长远看,它强化了公路和周边自然景观的异质性,突出了不和谐因素,不但会打破地形视觉景观的连续性,同时,还会给公路沿线带来交通安全、自然生态等问题。雄伟的万里长城屹立在内蒙古高原边缘的崇山峻岭之中,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它的选线方式是以山脊为修砌基线,这种方式使山峦连绵不绝的自然景观特征得以保留并被极大地强化,山借城势,城借山威,自然和人工如此默契。长城之雄伟给人们所带来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同时,由于依山就势,长城两边的地质、地貌、生态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这也是长城得以屹立千百年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并不等于公路要放到山脊上去,只是在路线的选择上,如果现存的地形景观特征是可取的,那么应尽可能地采取能够最充分利用现状特征的方式,保存并强化它,这样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理,作为道路沿线区域整体景观系统的一部分,植被景观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高速公路景观多样性的表现也以植被形态给人的视觉感受最为明显,它是区域内最为活跃的景观特征元素,相对于其他的人工改造方式,它是更为直接,更为有效和人工参与性最强的一种方式,因此,高速公路植被景观营造不能仅仅停留在分隔带、行道树、边坡处理这样最基本的道路绿化的概念上,而要把它放到重塑景观地形形态,构建区域之间的景观视觉过渡,营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类别,以至屏风、田沙、改良土壤、调节地区小气候的整体景观地脉的营建上来。
因此就“景观地脉”本身而言,它并不是静止的,恒久不变的,它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过程,自然的演进,人为地开发,都在不断地改变它,更新它,重塑它。但是,这种改变并不可怕,问题在于怎样改变。科学地规划,合理地开发能够有效地保护它,甚至创造出比原有景观更出众的设计形式和人工景观,从而融合出当地最好的自然景致。
三、区域景观文脉价值的再认识
(一)区域景观文脉的概念
文脉是一个特定地域(国家、城市、村镇等)在悠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社会人文背景及文化积淀。一段经久不衰的地方小曲,一片农田,一丛水口树,甚至一堵说不上年代的土墙,都有可能成为有开发价值的文脉。准确地把握和分析高速公路所在地域的文脉,挖掘区域特色,才能找到区域景观文脉的主题。
高速公路建设部门往往喜欢把自己的主观臆想或兴趣爱好作为高速公路区域景观主题。可以肯定地说,景观文脉的主题不是策划师策划出来的,也不是建设者的主观偏好,它就能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意识里,它来源于当地的文脉。
(二)区域景观文脉的价值属性
1.区域景观文脉的精神价值属性。从地方景观文脉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此时此地的景观文脉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概念,在形态上也没有最终的固定形式,它的形成过程始终都是一个保持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人们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改变着周边环境的景观特征。周边环境通过限制他们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着改造者自身。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长期发展,逐渐沉淀下来,使得区域景观带有明显的精神文化的内涵。比如,不同地方的农田景观形态,北方地区的麦田是成片的、平直的、粗线条的纵横轮廓,而南方地区的稻田是小块的、精耕细作的、精致的曲折线条轮廓。他们除了明显的外在形式差异以外,其内在的精神文脉气质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这种依靠人与自然长期磨合而形成的地域景观文脉特征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土地、村庄、植被、地形的形式概念,它更多地被赋予了地方文化传承的使命,它是整个区域自然、社会、文化、历史变迁的景观符号化的反映,是区域文化的载体。
2.区域景观文脉的功能价值属性。人改造区域景观的行为本质动因是服从于人自身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人是区域景观特征的改造者,又是它的使用者,功能性的要求驱使着改造者的行为,使得这一景观形态特征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总是改造一适应一再改造——再适应,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人力和自然力相适应的结果。其景观形态特征也必定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景观文脉人文性要素的融合
高速公路是流动的景观长廊,它使我们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跨越人力所不及的空间区域,得到跨区域的地域景观文脉体验,区域景观地脉是山、水、植被的有形客观世界,而区域景观文脉是建构在景观地脉之上的无形的人的主观世界的反映。具体来说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们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它是此时此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大地上的投影。因此,区域景观文脉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一栋建筑、一片农庄、一处古迹上,还体现在整体的景观格局上,它是人对周边环境施加影响所留下的痕迹的集合。这种影响又因地域的差别而有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之与自然的影响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一定区域的范围内,人的精神意识和自然元素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文脉。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现代化的进程,高速公路在我国迅速发展,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高速公路是连接城乡之间的纽带,又是视觉景观敏感度较高的景观空间,因此,它也是我们感知乡村景观地脉与文脉的重要廊道。中国乡村国土面积广大,发展历史久远,景观类型多样,这为高速公路区域景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空间。结合我国乡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高速公路途经区域景观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城乡大地景观规划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领域。
(责任编辑 文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