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往往无法很好的理解数量关系,运算能力也十分低下,这给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要想保证数学教学质量,就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加以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感;培养策略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样的,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法则、定义定理。鉴于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主要目标,促使学生建立数学生活化概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所谓数感即指对数字的感知度,良好的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也会更快的抓住关键点,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增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经常会感到学习吃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记忆不深,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将旧知识很快的遗忘,使得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热情也大打折扣,不利于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很好的转变这一现状,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日渐僵化的思维得以解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将会主动发掘数学知识的内涵,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在此情况下数学教学也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1.在观察比较中形成数感
观察比较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使学生准确把握数量关系,那么学生对数字的运用也会愈发的得心应手。比如说教师可以将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混合到一起,让学生按照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并说一说原因。学生需要先将不同的数字化简到同一形式,再将数字加以比较,最终得出排列结果,这一过程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当学生的观察力和对数字的感知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以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也会迎刃而解。
2.在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数学是一门以计算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数学问题都涉及到计算,计算的方法也比较多样化,通常包括口算、珠算、心算、笔算等等,这些计算方法各有优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出结果,并用另外一种方法对计算结果加以检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计算能力。比如说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265+3*80+435=?
(2)49*27÷7=?
讓学生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最终答案。在式(1)中,先要计算3*80,然后再加和,那么265、240、435这三个数字如何相加最简便呢?若顺序相加我们知道265和240相加是505,505加435等于940;若将265和435相加是700,700加240等于940,虽然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但是明显的后一种算法要更为简单。
在式(2)中有乘法和除法两种算法,49*27是两位数乘法,结果为1323,1323÷7的商为189;同时我们通过九九乘法表也应知道,49÷7=7,7和27相乘的积也为189,证明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而且先除后乘这种算法更为简便。这种训练看似只是让学生寻找计算捷径,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字,以便发现数字的规律,学生计算的准确度提高了,他们的数感也会随之形成。
3.在实际操作中强化数感
俗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诠释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将会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都可以让学生以实践操作的形式来学习,教师可以设计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可以设计以下操作活动:
a.做一做:学生动手制作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感知图形的大小。
b.摸一摸:摸摸制作的面积单位。
c.量一量: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测量橡皮面、课桌面、黑板面的面积。
d.找一找:找一找自己身边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
e.估一估:估计自己书包面、课本面、教室地面的面积。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学会利用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众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数学问题,比如说行程问题、买卖问题、生产问题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来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自觉的从数字联想到生活,从而建立数感。例如家里和学校相距2千米,走路的速度是5km/h,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2km/h,如果8点钟开始上课,小明走路和骑自行车分别需要几点从家里出发?这是一道包含了时间和行程的综合问题,需要学生先得出行程时间,再在钟表上计算。当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时,他们就会自觉探索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的数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提高对数感培养的重视度,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求知导刊.2016(02).
[2]薛风清.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J].才智.2016(0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感;培养策略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样的,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法则、定义定理。鉴于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主要目标,促使学生建立数学生活化概念,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所谓数感即指对数字的感知度,良好的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也会更快的抓住关键点,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增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经常会感到学习吃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记忆不深,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将旧知识很快的遗忘,使得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热情也大打折扣,不利于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很好的转变这一现状,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日渐僵化的思维得以解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将会主动发掘数学知识的内涵,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在此情况下数学教学也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1.在观察比较中形成数感
观察比较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使学生准确把握数量关系,那么学生对数字的运用也会愈发的得心应手。比如说教师可以将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混合到一起,让学生按照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并说一说原因。学生需要先将不同的数字化简到同一形式,再将数字加以比较,最终得出排列结果,这一过程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当学生的观察力和对数字的感知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以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也会迎刃而解。
2.在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数学是一门以计算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数学问题都涉及到计算,计算的方法也比较多样化,通常包括口算、珠算、心算、笔算等等,这些计算方法各有优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出结果,并用另外一种方法对计算结果加以检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计算能力。比如说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265+3*80+435=?
(2)49*27÷7=?
讓学生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最终答案。在式(1)中,先要计算3*80,然后再加和,那么265、240、435这三个数字如何相加最简便呢?若顺序相加我们知道265和240相加是505,505加435等于940;若将265和435相加是700,700加240等于940,虽然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但是明显的后一种算法要更为简单。
在式(2)中有乘法和除法两种算法,49*27是两位数乘法,结果为1323,1323÷7的商为189;同时我们通过九九乘法表也应知道,49÷7=7,7和27相乘的积也为189,证明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而且先除后乘这种算法更为简便。这种训练看似只是让学生寻找计算捷径,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字,以便发现数字的规律,学生计算的准确度提高了,他们的数感也会随之形成。
3.在实际操作中强化数感
俗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诠释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将会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小学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都可以让学生以实践操作的形式来学习,教师可以设计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可以设计以下操作活动:
a.做一做:学生动手制作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感知图形的大小。
b.摸一摸:摸摸制作的面积单位。
c.量一量: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测量橡皮面、课桌面、黑板面的面积。
d.找一找:找一找自己身边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
e.估一估:估计自己书包面、课本面、教室地面的面积。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学会利用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众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数学问题,比如说行程问题、买卖问题、生产问题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来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自觉的从数字联想到生活,从而建立数感。例如家里和学校相距2千米,走路的速度是5km/h,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2km/h,如果8点钟开始上课,小明走路和骑自行车分别需要几点从家里出发?这是一道包含了时间和行程的综合问题,需要学生先得出行程时间,再在钟表上计算。当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时,他们就会自觉探索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的数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提高对数感培养的重视度,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求知导刊.2016(02).
[2]薛风清.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J].才智.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