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是广东省内率先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校之一,该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我校开设长达八年,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授课人数将近三万人次。该课程是否能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个人的学业及职业生涯,在指导大学生自我完善、个人提升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一直缺乏有效的实证数据和材料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依据。本项目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和访谈,了解我校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满意度以及对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该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课程建设
1.前言
1.1调查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 2007 年 12 月印发制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旨在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2目的
本项目通过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情况、教学效果、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革方向等问题,面向在校学生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老师、辅导员、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进行调查访谈,并将有关调查数据及访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综合不同角色对课程的期待、理解以及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分析该课程开设以来的教学效果以及日后课程建设及改革的方向,为教学有关部门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本项目研究,了解当今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自我的认知,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索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3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数据分析,问卷的发放和收集的渠道均为线上进行,问卷的初期收集目标为600份,最后共收到736份,具体年级发布数量:大一209份,大二250份,大三222份,大四55份,有效问卷736份,有效率为100%。为更好反映问卷有效性和真实性,从问卷的填写人中分年级抽取少数人进行访谈,经数据统计分析可反映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广东培正学院的在校生。
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数据分析为主。
调查时间:2017年4月-2017年10月。
2.调查结论
2.1关于大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性及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调查
据我校调查分析统计:在学习本课程前,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职业发展方向定位模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个人近期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思考的过程,但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说明在大学期间,学生需要本课程的教导来服务学生更好地找到学生的自我定位以及职业规划。在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上课状态分析得出:超过40%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且大部分学生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说明目前已有较多学生已认可课程的重要性。然而,超过40%的学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是因为影响学校学分的考核,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持以否定态度,反映出存在有些学生并没有从本质上了解到课程的开设意义,对课程的认知度还是很模糊,甚至带有盲目性地心理来学习本课程。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说,我校有较多的学生意识到本课程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有提供一定的帮助,说明目前我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设是值得被肯定。但从目前调查统计,不少学生认为课程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并且有学生对课程初期的重要性认识较弱,因此我校本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必然的。
2.2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方式的评价
首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5.35%的学生均認为结合案例来讲授知识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社会实践和课堂互动也分别以59.92%和59.51%的比例成为第二、第三受欢迎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也有41.71%的得票率,理论讲授和学生发言则相对较少,分别为28.13%和19.84%。
由上述结果我们得知,学生们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多样化的要求,现今的教学方式还有提高和完善的空间。在数据中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和社会实践是令学生产生较大学习吸引力的教学方式。然而同样地,学生们对这些教学方式的改善也抱有期望,而基础的理论讲授和学生发言等教学方式显然还不能满足学生们的上课需求,老师应考虑调整课堂上的讲课方式以及和学生互动的形式,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在被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的建议所提取的关键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实践”,学生希望该门课程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由老师来带领学生外出实践,接触现实中的企业或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活动等,突破传统的室内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学习经验。但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实现的前提是老师要有足够的资源和相关渠道进行联系,合理且安全地让学生们进行外出实践,相对起其他的教学方式来说,这种方式的可操作性较低,实现难度也大大增强,所以是否应实行该种教学方式,也还有待商榷。
2.3关于学生对课程效果评价
就“该课程是否有助于确定职业取向”的调查中了解到45.65%的同学较有帮助,有大致方向;10.73%的同学认为帮助大,有明确目标;但43%将近一半的同学表示并没有太大帮助,依然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总体情况表明学生们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收效甚微,情况不是很乐观。造成此门课程教育效果不佳原因也是多面的。虽然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要求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纳入课程教学中,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加强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只是局限于政策的执行。 大部分学生认为降低课程有效性的原因是课程过多限于理论知识讲授,授课模式单一,缺乏特色化的教学和辅导。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学生面临的教学知识接受水平和实际实践情况也不相同,单单采用传统的以一概全的标准化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反而会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除此之外,社会实践少也是降低课程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机会和平台去实际操作,学了仅仅是学了。若没有去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发现问题,只是靠课程学习这种纸上谈兵的方式并不能根本上解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2.4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期望及改革
根据关于在课程建设发展期望方面的调查发现,仅有9.51%的学生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其中77.31%被调查学生觉得应该开展有关活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61.5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56.79%的学生认为应该细化教学内容来促进学习的深入性。
对于这一门课程的期望主要是集中在三个方面:(1)开展有关活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2)加强师资队伍,配备一定比例的辅导教师;(3)细化教学内容,以便深入学习。
3.分析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对大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通过对每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使之自觉地按照预期的目标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对追寻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3.1提高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
3.1.1营造优秀的高校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体现高校学生品行修为的重要衡量标准。在经历应试教育模式化的学习方式后,许多大学生进入个人时间相对自由的大学里会普遍存在消极性的学习心态,甚至存在有厌学的情况。其次,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和各渠道的多媒体传播和影响,课程的消极舆论性传播会渐渐渗透和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因此我校可从网络上、课程教育上以及学前教育培训等各种平台来加强学风建设,实现学习鼓励奖赏制度,促成良好的学风环境,给予学生们精神上心理上的辅助力量,让学生们身处优良的氛围,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改正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对学生对大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好地传递、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2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校网络、媒体对职业规划的宣传力度
学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许多入学新生甚至包括老生们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持有不理解、不重视的态度,校方可大力支持与职业规划的相关活动、比赛等来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参与,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人定位。
3.1.3引导学生认清和明确自我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我校一门公选必修课,教师在开展授课时,需明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通过教学讲授、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社会测评来引导每个学生去探索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基本和潜在技能、价值观,让学生尽早地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个人目标以及作出正确的自我定位,并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地作出全面的规划、评估和整改,避免规划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个人的就业技能。
3.2改进课程教学方式
3.2.1使学生听课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每个教学环节
根据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在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听讲、阅读等这种授课方式,在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有不到10%;然而如果是通过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授课方式时,两周后保留的知识可以高达90%。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使大部分的知识都被学生吸收的话,就必须要改变以前的被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每个教学环节,而不单单只是让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务必做到在听中学、在看中學、在说中学、在做中学,只有把四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这一门课程。
3.2.2引用丰富实用的案例,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我们的调查和访问中,有许多同学反映,在老师教学中大部分都在讲课本的理论知识,会使得上课内容比较枯燥,虽然也有一些例子掺杂在其中,不过大多都是很多年前的课本案例,与现在的生活不够贴切,学生就会提不起兴趣,也吸引不到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讲师可以将一些相关的新鲜校园职场案例或社会时事热点与课本相结合来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提出教学质量,也可以更好的接受到最新的职业环境的变化。同时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个人思维,以PPT案例分析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享,既可以丰富了教学例子,又大大加强了同学们的参与度。
3.2.3加强团队合作与社会实践
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团队合作精神是比较欠缺的,以此需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使他们更好的进入学习的状态,也能够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更好的吸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做好规划。此外校方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外去体验一些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关的事物,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不至于纸上谈兵。在此期间还能够更好的拉近教师与学生们的关系,使得教学进展的更加顺利。
3.3完善课程建设教育体系
3.3.1.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专业化、个性化师资团队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引导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我校学生的反映情况来看,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的反馈评价虽总体上较好,但仍存在某些有待加强和完善的方面,如教师的授课方式略为单一、对所教学生的专业相关就业方向未深入了解、未能充分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学校方面有必要开展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培养教师对课程目标和结构的认识度;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强调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就业方向了解透彻,以利于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进行具有特色的针对性指导。学校也应健全对教师教学的考核制度,对教师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进行严格要求,提高师资队伍的优秀程度。
3.3.2. 改革课程内容,保证教材编写的时效性、针对性
教材作为课程知识的重要载体,应向学生提供实际有效的参考价值。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材是由本校教师所编写,教材知识模块和内容相对合理,各个章节均附有相关人物案例。然而我国就业环境瞬息万变,相关政策在近年也不断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上的某些说法会有所变动,相关案例也有可能过时。因此,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制,使其更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
另一方面,教材编写的内容应更加贴近我校实际情况,结合我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学生院系与专业特色、学生生源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编写。
3.3.3. 组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从我校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呼声很高,积极性强,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将课外实践活动的相关安排落到实处,以形式多样的职业规划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在活动的开展形式方面,具有可探讨的多种可能性存在。例如邀请校内老师、毕业校友或校外企业人士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讲座、交流沙龙;联合社团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竞赛类活动;推动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到校外进行实地调研作业;联系企业安排学生到实地参观增长见识等。
鉴于实践活动安排的难度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难度较大,需在实行前期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若未有把握进行活动的全面推广,可先选取班级进行试点,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具体调整。
3.4创新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模式
3.4.1. 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
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是指导教学进展和保证课程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两方面的评估。学校可通过开发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地评价和反馈,从而帮助教学反思,研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进方案,保证教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和学有所获的教学宗旨。
3.4.2. 发挥职业咨询室的积极作用
每个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遇到的问题都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仅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已经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要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高效、有效的运行,必须使职业生涯管理规范化,优化课堂平台以外的咨询辅导机构,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多种咨询途径。我校多年前已设置职业咨询室挂靠在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是由于师资有限,职业咨询室并未配备专门的职业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宣传,目前只能零散地接个案,学生个人档案的建立、管理、跟进,也因缺乏人手而未能很好地执行。未能为职业生涯课程做后续的个性化支持,其应有的作用远未发挥。
3.4.3. 发挥社团组织第二课堂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单靠理论授课,没有实操的教育方式其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尤其对于在校生而言,大部分的活动和学习时间都仅限于学校,因此学校应积极发展社团组织第二课堂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力,坚持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基于社团组织,发挥学生团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在实践中探索自我兴趣、提升能力、发现自我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各专业院系教师的知识经验带动社团的专业化发展,先对社团组织内部成员进行指导培训,再通过内部成员影响其他学生。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社团组织的资源搭建一个学生职业信息库。但通过对我校社团组织的观察,发现社团组织都相对独立,另外,随着有些社团组织的换届使得部分信息不能很好地传递跟进,综合两方面原因导致许多信息资源中断或无法共享。所以从这角度看,应加强社团组织彼此间的合作,共享资源,合作搭建惠利于学校学生团体的职业信息库,定时更新相关资讯,使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在相关网站平台查询资讯。
四、结束语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科学合理的自我职业规划成为大学生正确择业就业的重要基础之一。我校作为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之一,应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职業生涯规划课程的改进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体系。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提高我校毕业就业率,同时提高社会人才利用率,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剑峰. 江西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2]刘甜甜,张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与走向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6):99-101.
[3]许溪沙,王若光,张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生涯教育探讨[A]. 中共沈阳市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创新沈阳文集(D)[C].中共沈阳市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2009: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课程建设
1.前言
1.1调查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 2007 年 12 月印发制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旨在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2目的
本项目通过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情况、教学效果、存在的不足以及改革方向等问题,面向在校学生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老师、辅导员、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进行调查访谈,并将有关调查数据及访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综合不同角色对课程的期待、理解以及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分析该课程开设以来的教学效果以及日后课程建设及改革的方向,为教学有关部门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本项目研究,了解当今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自我的认知,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索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3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数据分析,问卷的发放和收集的渠道均为线上进行,问卷的初期收集目标为600份,最后共收到736份,具体年级发布数量:大一209份,大二250份,大三222份,大四55份,有效问卷736份,有效率为100%。为更好反映问卷有效性和真实性,从问卷的填写人中分年级抽取少数人进行访谈,经数据统计分析可反映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广东培正学院的在校生。
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数据分析为主。
调查时间:2017年4月-2017年10月。
2.调查结论
2.1关于大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性及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调查
据我校调查分析统计:在学习本课程前,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职业发展方向定位模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个人近期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思考的过程,但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说明在大学期间,学生需要本课程的教导来服务学生更好地找到学生的自我定位以及职业规划。在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上课状态分析得出:超过40%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且大部分学生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说明目前已有较多学生已认可课程的重要性。然而,超过40%的学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是因为影响学校学分的考核,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持以否定态度,反映出存在有些学生并没有从本质上了解到课程的开设意义,对课程的认知度还是很模糊,甚至带有盲目性地心理来学习本课程。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说,我校有较多的学生意识到本课程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有提供一定的帮助,说明目前我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设是值得被肯定。但从目前调查统计,不少学生认为课程的实际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并且有学生对课程初期的重要性认识较弱,因此我校本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必然的。
2.2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方式的评价
首先,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5.35%的学生均認为结合案例来讲授知识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社会实践和课堂互动也分别以59.92%和59.51%的比例成为第二、第三受欢迎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也有41.71%的得票率,理论讲授和学生发言则相对较少,分别为28.13%和19.84%。
由上述结果我们得知,学生们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多样化的要求,现今的教学方式还有提高和完善的空间。在数据中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和社会实践是令学生产生较大学习吸引力的教学方式。然而同样地,学生们对这些教学方式的改善也抱有期望,而基础的理论讲授和学生发言等教学方式显然还不能满足学生们的上课需求,老师应考虑调整课堂上的讲课方式以及和学生互动的形式,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在被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的建议所提取的关键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实践”,学生希望该门课程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由老师来带领学生外出实践,接触现实中的企业或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活动等,突破传统的室内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学习经验。但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实现的前提是老师要有足够的资源和相关渠道进行联系,合理且安全地让学生们进行外出实践,相对起其他的教学方式来说,这种方式的可操作性较低,实现难度也大大增强,所以是否应实行该种教学方式,也还有待商榷。
2.3关于学生对课程效果评价
就“该课程是否有助于确定职业取向”的调查中了解到45.65%的同学较有帮助,有大致方向;10.73%的同学认为帮助大,有明确目标;但43%将近一半的同学表示并没有太大帮助,依然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总体情况表明学生们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收效甚微,情况不是很乐观。造成此门课程教育效果不佳原因也是多面的。虽然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要求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纳入课程教学中,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加强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只是局限于政策的执行。 大部分学生认为降低课程有效性的原因是课程过多限于理论知识讲授,授课模式单一,缺乏特色化的教学和辅导。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学生面临的教学知识接受水平和实际实践情况也不相同,单单采用传统的以一概全的标准化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反而会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除此之外,社会实践少也是降低课程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机会和平台去实际操作,学了仅仅是学了。若没有去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发现问题,只是靠课程学习这种纸上谈兵的方式并不能根本上解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2.4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期望及改革
根据关于在课程建设发展期望方面的调查发现,仅有9.51%的学生认为应该维持现状,其中77.31%被调查学生觉得应该开展有关活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61.5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56.79%的学生认为应该细化教学内容来促进学习的深入性。
对于这一门课程的期望主要是集中在三个方面:(1)开展有关活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2)加强师资队伍,配备一定比例的辅导教师;(3)细化教学内容,以便深入学习。
3.分析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对大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通过对每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使之自觉地按照预期的目标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对追寻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3.1提高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
3.1.1营造优秀的高校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体现高校学生品行修为的重要衡量标准。在经历应试教育模式化的学习方式后,许多大学生进入个人时间相对自由的大学里会普遍存在消极性的学习心态,甚至存在有厌学的情况。其次,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和各渠道的多媒体传播和影响,课程的消极舆论性传播会渐渐渗透和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因此我校可从网络上、课程教育上以及学前教育培训等各种平台来加强学风建设,实现学习鼓励奖赏制度,促成良好的学风环境,给予学生们精神上心理上的辅助力量,让学生们身处优良的氛围,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改正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对学生对大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好地传递、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2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校网络、媒体对职业规划的宣传力度
学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许多入学新生甚至包括老生们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持有不理解、不重视的态度,校方可大力支持与职业规划的相关活动、比赛等来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参与,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人定位。
3.1.3引导学生认清和明确自我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我校一门公选必修课,教师在开展授课时,需明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通过教学讲授、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社会测评来引导每个学生去探索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基本和潜在技能、价值观,让学生尽早地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个人目标以及作出正确的自我定位,并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地作出全面的规划、评估和整改,避免规划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个人的就业技能。
3.2改进课程教学方式
3.2.1使学生听课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每个教学环节
根据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在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听讲、阅读等这种授课方式,在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有不到10%;然而如果是通过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授课方式时,两周后保留的知识可以高达90%。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使大部分的知识都被学生吸收的话,就必须要改变以前的被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每个教学环节,而不单单只是让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务必做到在听中学、在看中學、在说中学、在做中学,只有把四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这一门课程。
3.2.2引用丰富实用的案例,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我们的调查和访问中,有许多同学反映,在老师教学中大部分都在讲课本的理论知识,会使得上课内容比较枯燥,虽然也有一些例子掺杂在其中,不过大多都是很多年前的课本案例,与现在的生活不够贴切,学生就会提不起兴趣,也吸引不到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讲师可以将一些相关的新鲜校园职场案例或社会时事热点与课本相结合来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提出教学质量,也可以更好的接受到最新的职业环境的变化。同时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个人思维,以PPT案例分析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享,既可以丰富了教学例子,又大大加强了同学们的参与度。
3.2.3加强团队合作与社会实践
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团队合作精神是比较欠缺的,以此需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使他们更好的进入学习的状态,也能够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更好的吸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做好规划。此外校方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外去体验一些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关的事物,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不至于纸上谈兵。在此期间还能够更好的拉近教师与学生们的关系,使得教学进展的更加顺利。
3.3完善课程建设教育体系
3.3.1.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专业化、个性化师资团队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引导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我校学生的反映情况来看,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的反馈评价虽总体上较好,但仍存在某些有待加强和完善的方面,如教师的授课方式略为单一、对所教学生的专业相关就业方向未深入了解、未能充分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学校方面有必要开展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培养教师对课程目标和结构的认识度;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强调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就业方向了解透彻,以利于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进行具有特色的针对性指导。学校也应健全对教师教学的考核制度,对教师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进行严格要求,提高师资队伍的优秀程度。
3.3.2. 改革课程内容,保证教材编写的时效性、针对性
教材作为课程知识的重要载体,应向学生提供实际有效的参考价值。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材是由本校教师所编写,教材知识模块和内容相对合理,各个章节均附有相关人物案例。然而我国就业环境瞬息万变,相关政策在近年也不断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上的某些说法会有所变动,相关案例也有可能过时。因此,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制,使其更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
另一方面,教材编写的内容应更加贴近我校实际情况,结合我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学生院系与专业特色、学生生源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编写。
3.3.3. 组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从我校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呼声很高,积极性强,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将课外实践活动的相关安排落到实处,以形式多样的职业规划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在活动的开展形式方面,具有可探讨的多种可能性存在。例如邀请校内老师、毕业校友或校外企业人士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讲座、交流沙龙;联合社团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竞赛类活动;推动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到校外进行实地调研作业;联系企业安排学生到实地参观增长见识等。
鉴于实践活动安排的难度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难度较大,需在实行前期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若未有把握进行活动的全面推广,可先选取班级进行试点,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具体调整。
3.4创新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模式
3.4.1. 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
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是指导教学进展和保证课程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两方面的评估。学校可通过开发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地评价和反馈,从而帮助教学反思,研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进方案,保证教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和学有所获的教学宗旨。
3.4.2. 发挥职业咨询室的积极作用
每个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遇到的问题都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仅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已经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要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高效、有效的运行,必须使职业生涯管理规范化,优化课堂平台以外的咨询辅导机构,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多种咨询途径。我校多年前已设置职业咨询室挂靠在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是由于师资有限,职业咨询室并未配备专门的职业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宣传,目前只能零散地接个案,学生个人档案的建立、管理、跟进,也因缺乏人手而未能很好地执行。未能为职业生涯课程做后续的个性化支持,其应有的作用远未发挥。
3.4.3. 发挥社团组织第二课堂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单靠理论授课,没有实操的教育方式其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尤其对于在校生而言,大部分的活动和学习时间都仅限于学校,因此学校应积极发展社团组织第二课堂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力,坚持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基于社团组织,发挥学生团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在实践中探索自我兴趣、提升能力、发现自我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各专业院系教师的知识经验带动社团的专业化发展,先对社团组织内部成员进行指导培训,再通过内部成员影响其他学生。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社团组织的资源搭建一个学生职业信息库。但通过对我校社团组织的观察,发现社团组织都相对独立,另外,随着有些社团组织的换届使得部分信息不能很好地传递跟进,综合两方面原因导致许多信息资源中断或无法共享。所以从这角度看,应加强社团组织彼此间的合作,共享资源,合作搭建惠利于学校学生团体的职业信息库,定时更新相关资讯,使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在相关网站平台查询资讯。
四、结束语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科学合理的自我职业规划成为大学生正确择业就业的重要基础之一。我校作为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之一,应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职業生涯规划课程的改进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体系。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提高我校毕业就业率,同时提高社会人才利用率,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剑峰. 江西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2]刘甜甜,张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与走向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6):99-101.
[3]许溪沙,王若光,张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生涯教育探讨[A]. 中共沈阳市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创新沈阳文集(D)[C].中共沈阳市委员会、沈阳市人民政府:,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