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民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统计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几年,我院为了加强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了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开展了关于死亡报卡合格率的质量控制活動。通过活动,对死亡监测质量的提高进行了探讨。
1 现状调查:
我们分别对2010、2011年全院死亡卡的内容填写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汇总,发现总卡合格率为62%,其中不合格卡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项目不全:主要是地址和死因分类。
1.2 错项:主要是根本死因。
1.3 漏项:主要是死因编码。
2 原因分析:
通过对不合格死亡卡的现状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责任心不强:报卡医生对死亡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2 业务不熟练:有的医生对引起死亡的疾病或对报卡的程序不熟悉。
2.3 培训不足:报卡不合格者往往出现在新分配的医生或转科的医生身上。
2.4 责罚机制不健全:对合格卡和不合格卡未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导致报卡医生无积极性。
2.5 反馈机制不流畅:对不合格卡未进行及时反馈。
3 确定对策: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培训力度和完善流程机制
措施1 领导重视,加强责任意识
制定《死因监测系统网络报告实施细则》, 建立死亡监测的领导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措施2 完善死亡监测的规章制度(包括自查制度和奖惩制度)
3.1 责任报告人必须熟悉死亡病例报告的填写、流程和具体时限。
3.2 责任报告人填写《居民死亡证明书》,要求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做到不缺项、不迟报、不漏报。按规定24小时内报出。
3.3 为防止漏报,网络报告人员应做到:
(1)对门诊病例:定期到相关科室检查、核对,防止死亡病例的漏报。
(2)对住院病例:与病案室协作,定期查阅病史或病例索引,进行漏报自查,提高《居民死亡证明书》的填报质量。
3.4 各相关科室应把死亡登记监测系统网络报告工作纳入质控内容之一,经常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5 发现错漏报,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参照传染病漏报规定予以处罚。
措施3 健全资料收集和上报流程
(1)门诊、住院死亡病例:患者死亡后,由诊断医生填好《居民死亡证明书》后将第II联复印件24小时内送防保科或放入卡箱,防保科网络报告人员在一周内进行审核、编码和网络直报。发现不合格者通知报告人核实、纠正。
(2)防保科指定专人定期将医院内死亡患者《居民死亡证明书》第二联复印件寄(送)医院所在地区疾控机构,并作好交接记录。
措施4 组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报卡水平
2012年10月请疾控中心专家来院进行死亡监测相关内容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 ,相关知识知晓率达96%。
措施5 建立反馈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
网报人员收到死亡卡后,及时核对相关信息,对有疑问或发现填写错误者,尽快与报告填写人联系,核实无误后进行网上直报。对特殊少见病例死亡者不确定编码时,及时请示上级部门,并把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
4 结果:
5 总结及计划:
通过对死亡卡的报卡质量进行分析和制定具体的措施并逐一落实后,死亡监测的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合格率由原来的62%上升到96%,由此可见,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培训力度和完善流程机制是提高死亡报卡合格率的重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要保持死亡卡的质量,还要制定一系列的巩固措施,否则,死亡报告卡的合格率将会下降,为此,在工作中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解决,以保证死亡监测的质量。
1 现状调查:
我们分别对2010、2011年全院死亡卡的内容填写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汇总,发现总卡合格率为62%,其中不合格卡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项目不全:主要是地址和死因分类。
1.2 错项:主要是根本死因。
1.3 漏项:主要是死因编码。
2 原因分析:
通过对不合格死亡卡的现状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责任心不强:报卡医生对死亡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2 业务不熟练:有的医生对引起死亡的疾病或对报卡的程序不熟悉。
2.3 培训不足:报卡不合格者往往出现在新分配的医生或转科的医生身上。
2.4 责罚机制不健全:对合格卡和不合格卡未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导致报卡医生无积极性。
2.5 反馈机制不流畅:对不合格卡未进行及时反馈。
3 确定对策: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培训力度和完善流程机制
措施1 领导重视,加强责任意识
制定《死因监测系统网络报告实施细则》, 建立死亡监测的领导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措施2 完善死亡监测的规章制度(包括自查制度和奖惩制度)
3.1 责任报告人必须熟悉死亡病例报告的填写、流程和具体时限。
3.2 责任报告人填写《居民死亡证明书》,要求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做到不缺项、不迟报、不漏报。按规定24小时内报出。
3.3 为防止漏报,网络报告人员应做到:
(1)对门诊病例:定期到相关科室检查、核对,防止死亡病例的漏报。
(2)对住院病例:与病案室协作,定期查阅病史或病例索引,进行漏报自查,提高《居民死亡证明书》的填报质量。
3.4 各相关科室应把死亡登记监测系统网络报告工作纳入质控内容之一,经常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5 发现错漏报,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参照传染病漏报规定予以处罚。
措施3 健全资料收集和上报流程
(1)门诊、住院死亡病例:患者死亡后,由诊断医生填好《居民死亡证明书》后将第II联复印件24小时内送防保科或放入卡箱,防保科网络报告人员在一周内进行审核、编码和网络直报。发现不合格者通知报告人核实、纠正。
(2)防保科指定专人定期将医院内死亡患者《居民死亡证明书》第二联复印件寄(送)医院所在地区疾控机构,并作好交接记录。
措施4 组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报卡水平
2012年10月请疾控中心专家来院进行死亡监测相关内容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 ,相关知识知晓率达96%。
措施5 建立反馈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
网报人员收到死亡卡后,及时核对相关信息,对有疑问或发现填写错误者,尽快与报告填写人联系,核实无误后进行网上直报。对特殊少见病例死亡者不确定编码时,及时请示上级部门,并把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
4 结果:
5 总结及计划:
通过对死亡卡的报卡质量进行分析和制定具体的措施并逐一落实后,死亡监测的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合格率由原来的62%上升到96%,由此可见,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培训力度和完善流程机制是提高死亡报卡合格率的重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要保持死亡卡的质量,还要制定一系列的巩固措施,否则,死亡报告卡的合格率将会下降,为此,在工作中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解决,以保证死亡监测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