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异彩纷呈”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163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好的课堂其实是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妙语连珠,趣味横生。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一个生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智力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主动发展。
  
  一、“吐心声、抒真情”——朗读的技巧
  
  (一)确定朗读基调。注重课文朗读是提高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名言,使我在教学中恪守其讯,收益匪浅。对朱自清的《背影》,根据思想内容、情感色彩、写作意图,指导学生朗读时语调适当地舒缓低沉些,方能造成一种清幽宁静、催人泪下的意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放声而自由地朗读,很自然地投入到了课堂的角色中。
  (二)读出抑扬顿挫。所谓语调,就是表达思想感情抑扬顿挫的调子。一般说来,主要包括重读、停顿和语气升降等几个方面。例如教学《爱莲说》时第一段用陈述的语调读,后一段读描写句子要有审美感情,停顿稍长,末句要用赞美的语气来突出莲的品格。可谓声音传递情感、情感调动兴趣。
  
  二、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学生的质疑
  
  (一)创设宽松氛围,营造质疑环境。茫茫书海,知识无穷,学生怎么会无疑可问呢?因此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和创造。如“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你的看法很独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
  (二)扩大质疑空间,培养质疑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很高。如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一开始就问学生:“阿长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寻找名字来源。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地向学生介绍阿长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指导质疑方法,提高质疑能力。1.反复精读,悟出道理。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提问题不读书,把自己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预习本上,有意识让学生去找疑。如《山的那边》是一首抒情诗,四人小组对读,读出韵味,每人就自己的感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海”的梦对我有如此的诱惑?作者所说的全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诗人为什么能做到失望而不绝望?……一粒沙中看生活,一句诗中含人生。学生此时才有我生活,我阅读;我阅读,我快乐的享受。2.疏导释疑,求异创新。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写顽强生命力的“紫藤萝瀑布”,有写心生敬意的“行道树”,还有写物候现象的“大自然语言”……以上种种的内容,无疑会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强烈震撼。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释疑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更不要统一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师要宽容,允许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哪怕是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当然不能放弃引导的责任),也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迫使学生钻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让现成的结论禁锢学生思想,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三、乐于思考、勤于表达——提问的艺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好的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积极性。提问有一定艺术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正重视问题的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问有针对性。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形式之一。如我在教《背影》讲到课文第五段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的提问犹如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学生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尽情翱翔。此时的学生兴趣高涨,我却不动声色,让学生到书中求证,学生急于探究,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提问有层次性。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分层要求。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采用分层提问法,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同学们检测一下自己能回答几个。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的提出打破了学生脑海的平静,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讨论得有声有色。改变了说明文学起来比较枯燥、索然无味的现象。
  (三)提问的可变性。我们知道,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腻味,课堂提问也如此。如果一节课都是师问生答形成定势,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提问的方式很多,可以环环相扣的提问,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也可以教师框定问题的范围,引导学生互问互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堂这一方清澈如镜的水塘在异彩纷呈的师生活动中呈现出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美妙境界。用朗读表达内心的情感,用质疑碰撞思维的火花,用语言开启智慧的宝库。
其他文献
翻阅唐宋词,满眼是悲愁的字眼和凄凉的意象:苦、痛、悲、恨、哀、愁,落红、飘絮、冷月、寒烟……抒情主人公的愁容泪眼、悲苦情怀,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据统计,唐宋词中,仅“愁”字就出现了3344次,其他的“忧”、“恨”、“伤”、“哀”等词的使用频率就更加难以计数了。词人似乎个个都有一颗“愁苦心”,无“愁”不成词,无“恨”不成调,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形成了词“以愁见工”的艺术特征。  “愁”是一种
期刊
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开头也是如此。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鸣惊人,切不可信口开河,草率从事。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联系旧知识,引起注意    这是比较普通又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人们获取知识总是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已
期刊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和意义    “学者先要会疑”,学习要有质疑精神。课堂上怎么才有质疑的欲望呢?语文课堂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完成的。好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注意文本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也能让师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交流,教与学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唤醒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编制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则要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知识”、“要我学”的基础上,转变为“教方法”、“我要学”课堂组织形式。那么,如何策划课堂组织形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创意导入,吸引注意力    导入教学,既是教学艺术,又是教学功力。通过导入教学,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的内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读罢掩卷思之,溶溶的月色,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铭刻心中。《荷塘月色》的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诚然,语言是文字的载体,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赏析一下《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一是大胆新奇的比喻,彰显了文中语言的和谐美。比别人之所未比,比别人之不敢比,比不惊人誓不休,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
期刊
为了深刻理解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大组组织了“思想碰撞会”,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了解到,他们目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教”而是“教什么”。如果连备课都不知道围绕什么进行时,就大刀阔斧地在讲课形式上下工夫,东学一块儿,西捡一点儿,这样没有方向的“大杂烩”的结果,只能是“盲人摸象”,甚至是“邯郸学步”,不但不会进步,还会束缚自己的手脚,陷入更大的苦闷。鉴于此,本着交流的态度,谈一点我对新课标的粗
期刊
从教六七年,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再为写作头疼,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有了些许的成绩。  (一)“六步走立意法”,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创作作文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角度毫无新意,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面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六步走立意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所谓的“六步走立意法”即面对作文话题的时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哪些物”、“哪些人”
期刊
美术与语文同根同源,同样指向于人们对周围这个世界独特的观察视角,敏锐而模糊的直觉,一种指向于心灵的妙不可言的心领意会。  寻找语文与美术的融汇点源于高中语文必修一——优美的汉字。  从开学起,我就细细观察艺术班的学生,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然而作业完成情况却不是很好,课上还经常开小差。期中考试成绩较其他班有一定差距。尽管我试了好多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直到必修一的学习接近尾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我个人认为要想在课堂上获得动态生成,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久前,我在讲解韦庄的《菩萨蛮》时,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动态生成,它能让课堂更加丰满、更加灵动、更加精彩
期刊
摘 要:“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方法。“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鲁迅在其文章中写到不同人物的“偷”。从描写“偷”的语言入手,我们可以看到隐含其间的不同的意蕴。善良、无奈、迂腐、无赖等不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披文入情 鲁迅 语言 “偷”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首次提出“披文入情”。他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强调“诗言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