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立足文本
同学们,《碧螺春》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但碧螺春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位外国诗人品尝过碧螺春后,写下的诗句吧。(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诗人在碧螺春的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打开书,默读课文。
填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
我们在碧螺春的茶汤里,看到了这么多的美好景象,可见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下面,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美美地读这一个自然段,好吗?(学生自读)
[紧扣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再次品悟江南明媚的春光。品味碧螺春的清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已不是在读课文,而是在用语文,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文字,落实课后练习中背诵课文片段的要求。新课程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利,给予教师更多的空间,但创造性使用教材,不能忽略对文本最基本的尊重。尊重文本,把文本所赋予的双基任务落实到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才可能达到根深叶茂的美好境界。]
读得真美,我们大家都陶醉其中了。同学们,《碧螺春》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关于茶,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
[文本的学习暂告一个段落,但语文的学习还在继续。教师统筹安排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的内容、渠道、时间和空间,在语文课本中找到与生活相接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茶世界,走进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它所达成的目标无论是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上都远远超出了以往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语文课,它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走进茶联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茶世界”。茶以其清香与淡雅融入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下了大量美妙绝伦的茶文。而有关茶的对联,又是茶文中最为耀眼的明珠。老师这里有一组打乱的茶联,你能否帮它们连连线。(出示:
媚春光草草花花人走茶不凉
坐,请坐,请上坐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惹风声盼盼茶茶
客至心肠热 茶,敬茶,敬香茶)
老师读上联,请你们读下联。
同学们,最近,有一家蒋记茶楼就要开张了。可他只有上联,没有下联,蒋老板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你能帮帮他吗?(同桌讨论)
上联: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蒋老板在此谢谢大家了。托了各位茶联的福,茶楼开张后,可谓高朋满座、生意兴隆呀。你猜猜他主要经营什么茶?(南京雨花茶)
[此时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进入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状态。安排对对联的环节,其实是在检查四年级学过的《春联》一课的相关知识是否能有效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最后下联是否恰当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是自主的、自然的、互动的、综合的、有效的学习。通过交流,大家一致推荐的最佳下联是“一杯清茶易交好友”。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谁能说这不是语文吗?语文教学要适度地拓展、开放,变繁重的机械练习为丰富的语文生活,变无休止的课堂提问为有张力、有探究价值的学习任务,这是多么丰富、有浓浓的语文味的学习啊!如果说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那么生活所赋予孩子的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在研究了解了碧螺春后。教师又将教学的视野转向了家乡的雨花茶。]
三、品味雨花
关于雨花茶,你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
你们想亲口尝一尝雨花茶吗?你觉得咱们南京雨花茶的味道如何?(生尝茶,说滋味)
你们知道吗?咱们南京的雨花茶虽也是十大名茶,茶的品质绝不比碧螺春差,但名气远不如太湖的碧螺春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缺乏宣传)
“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缺乏宣传,咱们南京的雨花茶,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咱们才学过设计公益广告,你能帮雨花茶设计一条响亮的广告词吗?请你拿出绿纸片来。
(学生汇报)
老师将把大家精心设计的广告词全都寄往南京雨花茶厂,相信雨花茶一定能带着我们美好的祝福,走出南京,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再次开放、整合、提升、发展。“设计广告词”是小学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在这里提出为雨花茶设计一条响亮的广告词的要求,不仅是在复习巩固曾经学过的知识,同时也给这项训练注入鲜活的生命,把语文教“活”了。传统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出现了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端。而新课程倡导学科教学向学生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蒋春老师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运用教材,把语文的本色和综合实践这一特色和谐融合起来,使本色充满灵性,特色更加鲜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在语文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课堂中品尝的不仅是“吓煞人香”的碧螺春和雨花茶,更是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正可谓“立足本位,统筹安排,和谐发展”。]
总评:这是一节语文课,但又不那么像语文课,细细回味,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但庐山还是庐山,语文还是语文,只是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是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走向开放和整合的语文课,是一节打破自我封闭状态的、不拘泥、不刻板的语文综合学习课。学生在课堂上生龙活虎、跃跃欲试,主动学习的状态使我受到了感染,这是在语文课堂上已经不多见的场面。学生不仅是在学语文,他们多方面的才华和潜能都得以展示和发掘。
同学们,《碧螺春》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但碧螺春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位外国诗人品尝过碧螺春后,写下的诗句吧。(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诗人在碧螺春的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打开书,默读课文。
填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
我们在碧螺春的茶汤里,看到了这么多的美好景象,可见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下面,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美美地读这一个自然段,好吗?(学生自读)
[紧扣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再次品悟江南明媚的春光。品味碧螺春的清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已不是在读课文,而是在用语文,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文字,落实课后练习中背诵课文片段的要求。新课程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利,给予教师更多的空间,但创造性使用教材,不能忽略对文本最基本的尊重。尊重文本,把文本所赋予的双基任务落实到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才可能达到根深叶茂的美好境界。]
读得真美,我们大家都陶醉其中了。同学们,《碧螺春》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关于茶,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
[文本的学习暂告一个段落,但语文的学习还在继续。教师统筹安排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的内容、渠道、时间和空间,在语文课本中找到与生活相接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茶世界,走进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它所达成的目标无论是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上都远远超出了以往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语文课,它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走进茶联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茶世界”。茶以其清香与淡雅融入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下了大量美妙绝伦的茶文。而有关茶的对联,又是茶文中最为耀眼的明珠。老师这里有一组打乱的茶联,你能否帮它们连连线。(出示:
媚春光草草花花人走茶不凉
坐,请坐,请上坐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惹风声盼盼茶茶
客至心肠热 茶,敬茶,敬香茶)
老师读上联,请你们读下联。
同学们,最近,有一家蒋记茶楼就要开张了。可他只有上联,没有下联,蒋老板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你能帮帮他吗?(同桌讨论)
上联: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蒋老板在此谢谢大家了。托了各位茶联的福,茶楼开张后,可谓高朋满座、生意兴隆呀。你猜猜他主要经营什么茶?(南京雨花茶)
[此时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进入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状态。安排对对联的环节,其实是在检查四年级学过的《春联》一课的相关知识是否能有效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最后下联是否恰当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是自主的、自然的、互动的、综合的、有效的学习。通过交流,大家一致推荐的最佳下联是“一杯清茶易交好友”。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谁能说这不是语文吗?语文教学要适度地拓展、开放,变繁重的机械练习为丰富的语文生活,变无休止的课堂提问为有张力、有探究价值的学习任务,这是多么丰富、有浓浓的语文味的学习啊!如果说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那么生活所赋予孩子的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在研究了解了碧螺春后。教师又将教学的视野转向了家乡的雨花茶。]
三、品味雨花
关于雨花茶,你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
你们想亲口尝一尝雨花茶吗?你觉得咱们南京雨花茶的味道如何?(生尝茶,说滋味)
你们知道吗?咱们南京的雨花茶虽也是十大名茶,茶的品质绝不比碧螺春差,但名气远不如太湖的碧螺春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缺乏宣传)
“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缺乏宣传,咱们南京的雨花茶,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咱们才学过设计公益广告,你能帮雨花茶设计一条响亮的广告词吗?请你拿出绿纸片来。
(学生汇报)
老师将把大家精心设计的广告词全都寄往南京雨花茶厂,相信雨花茶一定能带着我们美好的祝福,走出南京,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再次开放、整合、提升、发展。“设计广告词”是小学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在这里提出为雨花茶设计一条响亮的广告词的要求,不仅是在复习巩固曾经学过的知识,同时也给这项训练注入鲜活的生命,把语文教“活”了。传统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出现了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端。而新课程倡导学科教学向学生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蒋春老师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运用教材,把语文的本色和综合实践这一特色和谐融合起来,使本色充满灵性,特色更加鲜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在语文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课堂中品尝的不仅是“吓煞人香”的碧螺春和雨花茶,更是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正可谓“立足本位,统筹安排,和谐发展”。]
总评:这是一节语文课,但又不那么像语文课,细细回味,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但庐山还是庐山,语文还是语文,只是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是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走向开放和整合的语文课,是一节打破自我封闭状态的、不拘泥、不刻板的语文综合学习课。学生在课堂上生龙活虎、跃跃欲试,主动学习的状态使我受到了感染,这是在语文课堂上已经不多见的场面。学生不仅是在学语文,他们多方面的才华和潜能都得以展示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