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本文以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通俗地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和进步。下面我就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我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一、重视一课一得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对文本解读时,往往面面俱到,觉得这个不能丢,那个也不能少。于是乎,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往往是适得其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而余老师的这一堂课,对文本的解读主要从文意理解与美段细读这两方面入手,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一课一得”。
二、设置一个“主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课堂提问,不仅是每个有心于语文教学的教师的追求,也是广大莘莘学子的渴望。语文课堂的优质生成,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还是执教者投向课堂的“一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提问学生时,喜欢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思维活跃的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来,可一些思维不太灵活的学生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在这课的第一个环节“文意理解”中,余老师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宝地” “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生1:宝地 。因为课文的第一段结尾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生2:理想的境界。因为课文这样说:“这算不算个理想的境界?”
生3:慈善。因为课文中说:“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面对此景,很多老师可能会着急了,因为这些答案并不是老师课前所“预设”的。而余老师却不慌不忙,微笑着说:“任何一个事物,有因才有果。概括文意要注意因果关系和在全文中的位置。”然后,教者从第一段去引导学生去读、去品,进而联系课文的第二、三、五段中的一些句子去品味,从而明确:因为“温晴”,所以才是“宝地”;因为“温晴”,所以才是个“理想的境界”;因为“温晴”,所以才是个“奇迹”,所以济南冬天的特点是——(生答)“温晴”。通过对这一“主问题”的设置,给了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意。
三、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长久以来,老师或者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朗读教学上,或者只注重朗读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思考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朗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余老师上课的第二个环节“美段细读”中,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初读时,教师提出了一个热身活动:用朗读表现课文的层次。要求:要同起同落。先各自为阵,划分层次,然后集体朗读。对这一要求,学生一开始不能领会,一直读下去,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后来,余老师说了“要注意层次”后,学生迅速理解并加以实现。再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学生以为大声朗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于是,声势浩大起来。接着,老师点拨:这一段文字应该表达喜爱、赞美的情感,所以不适合大声,适合轻声、陶醉式的,接着,老师模拟了一下。于是,學生很快就能领会老师的用意。最后一读时,老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从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段的美。相信,通过余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学生对文段的层次、内容、情感和写作方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就是说,老师的引导是有效的,学生的朗读是有效的。
四、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余老师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题目是这样设置的:说说你发现了这段文字在写作上的一个美妙之处。学生立即投入到这一美妙的过程之中了。
生1:层次清晰。由山上到山尖到山坡到山腰。
生2:文章中动词运用很恰当。如:顶、镶、穿。
生3:作者写作时,运用了想象的方法。如: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在此基础上,老师明确:1.多角度反复。2.化静为动。3.以虚写实。4.段末点题。
这样通过一个精彩的语段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告诉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你去发现,你就会发现精彩”。当然,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很多。余老师在这一节课中,着重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凸显语文综合素质,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深入扎实的课文研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语文课堂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让有限的课堂时空尽可能向课外延伸,从中获取更丰富、更新鲜的营养,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通俗地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和进步。下面我就余映潮老师的《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我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一、重视一课一得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对文本解读时,往往面面俱到,觉得这个不能丢,那个也不能少。于是乎,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往往是适得其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而余老师的这一堂课,对文本的解读主要从文意理解与美段细读这两方面入手,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一课一得”。
二、设置一个“主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课堂提问,不仅是每个有心于语文教学的教师的追求,也是广大莘莘学子的渴望。语文课堂的优质生成,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还是执教者投向课堂的“一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提问学生时,喜欢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思维活跃的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来,可一些思维不太灵活的学生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在这课的第一个环节“文意理解”中,余老师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宝地” “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生1:宝地 。因为课文的第一段结尾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生2:理想的境界。因为课文这样说:“这算不算个理想的境界?”
生3:慈善。因为课文中说:“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面对此景,很多老师可能会着急了,因为这些答案并不是老师课前所“预设”的。而余老师却不慌不忙,微笑着说:“任何一个事物,有因才有果。概括文意要注意因果关系和在全文中的位置。”然后,教者从第一段去引导学生去读、去品,进而联系课文的第二、三、五段中的一些句子去品味,从而明确:因为“温晴”,所以才是“宝地”;因为“温晴”,所以才是个“理想的境界”;因为“温晴”,所以才是个“奇迹”,所以济南冬天的特点是——(生答)“温晴”。通过对这一“主问题”的设置,给了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意。
三、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长久以来,老师或者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朗读教学上,或者只注重朗读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思考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朗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余老师上课的第二个环节“美段细读”中,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初读时,教师提出了一个热身活动:用朗读表现课文的层次。要求:要同起同落。先各自为阵,划分层次,然后集体朗读。对这一要求,学生一开始不能领会,一直读下去,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后来,余老师说了“要注意层次”后,学生迅速理解并加以实现。再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学生以为大声朗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于是,声势浩大起来。接着,老师点拨:这一段文字应该表达喜爱、赞美的情感,所以不适合大声,适合轻声、陶醉式的,接着,老师模拟了一下。于是,學生很快就能领会老师的用意。最后一读时,老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从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段的美。相信,通过余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学生对文段的层次、内容、情感和写作方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就是说,老师的引导是有效的,学生的朗读是有效的。
四、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余老师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题目是这样设置的:说说你发现了这段文字在写作上的一个美妙之处。学生立即投入到这一美妙的过程之中了。
生1:层次清晰。由山上到山尖到山坡到山腰。
生2:文章中动词运用很恰当。如:顶、镶、穿。
生3:作者写作时,运用了想象的方法。如: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在此基础上,老师明确:1.多角度反复。2.化静为动。3.以虚写实。4.段末点题。
这样通过一个精彩的语段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告诉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你去发现,你就会发现精彩”。当然,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很多。余老师在这一节课中,着重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凸显语文综合素质,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深入扎实的课文研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语文课堂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让有限的课堂时空尽可能向课外延伸,从中获取更丰富、更新鲜的营养,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