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占世界人数总量五分之一的中国,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历史的重要节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14亿人未来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也意味着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中国在主动求变、应变。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大道上,中国将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乘势而上、大有作为。
察大势、谋全局作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之选
2021年6月17日,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将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
2021年4月29日,南海之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似离弦之箭向天而去,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迎来空间站时代。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说。
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道阻且长,但紧要的就是那几步。“嫦娥五号”带回月球样品,“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奋斗者”号下潜突破1万米……这些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重大科技成就,见证着中国创新爬坡过坎的拼搏历程。
2013年9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走出中南海,搬进北京中关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学习主题。
几十年来高速行进的中国,此时到了一个攸关未来发展的路口——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到来,中国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一个个高科技课题,相继走进中南海的课堂。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次次踏入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从国内考察到出席大会,从主持集体学习到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对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抓住科技创新,便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
“三步走”——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确立面向未来30年推动创新的纲领性文件;
“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拓展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高铁、卫星、核电装备成体系走出国门,大国工程激动人心,编织起新时代的创新版图;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第14位,居于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百万亿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神州大地回荡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交响。
绘蓝图、明路径让改革激发无穷创新活力
阳光洒在伶仃洋上,全长55千米的港珠澳大桥宛如一道跨海长虹,蔚为壮观。这片海,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科技的创新传奇,亦留存着百余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记忆——自清代被坚船利炮轰开大门,中国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回望中华民族这段苦难深重的过往,习近平总书记一语揭示出历史演进中蕴含的深刻逻辑。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为我国科技创新把舵定向,指明具体路径。
这是让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的大刀阔斧——
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赢得全场掌声:“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如今,推行“揭榜挂帅”,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英雄”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科技体制改革涉深水,向多年束缚创新的藩篱动真格,加快对分散在40多个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的痼疾得到明显改善。
培育和引进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通过破除“四唯”倾向,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这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清醒论断——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对于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这是最大的隐患。他反复强调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其视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这是对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深刻认识——
2021年3月,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极大期待。
“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在2019年首次突破6%。“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未来5年,这一比重有望达到8%左右。
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促成的巨大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國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从探月、“北斗”再上层楼,到大飞机首飞、超级计算机竞逐榜首,量子、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在新型举国体制的助力下,我国在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从对科技创新领域进行长远谋划,到搭建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的一系列实招硬招,我国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巨变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担使命、争朝夕创新浪潮继续奔涌向前
5条技术路线并行,与世界先进团队并跑,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成为全球新冠疫苗获批上市最多的国家,为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位列第14名,全国研发经费支出2.4万亿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8件;而在2015年,这三个数字分别为第29名、1.4万亿元、6.3件。
从世界瞩目的中国路、中国桥,到层出不穷的“无人”“共享”,科技创新正深度沉浸到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国号”巨轮的发展动力正向创新引擎上切换。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更多时候需要披荆斩棘。科技资源配置仍存在分散、低效、重复等不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一直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靠自己。“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人们发现,中南海的课堂总是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下一个5年甚至15年,科技创新如何继续奋发作为?
——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有创新能力的载体。
战略科技力量要能出大成果、作大贡献,在关键时刻必须招之能战,战之则胜。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应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还是催生发展新动能,都迫切需要我们打造一支“科技王牌军”。
——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未来,还将聚焦在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领域,形成强大合力,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基础研究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科研人员必须“真正静下心来”。
近年来,科技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更加注重“从0到1”的原创导向,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投入。下一步将加快研究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把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支持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
——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科技部负责人表示,将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国家将进一步围绕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解决“卡脖子”短板问题;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下好“先手棋”,塑造新优势。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创新力是科研活动中的关键。今后的科技体制改革将由过去支持机构和任务向更多支持优秀人才转变。可以预见,未来将加快推动学风作风转变,进一步破除“四唯”不良导向。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