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斌在上海生活了3年。加入达达之前,他在浦东的一家小餐馆里做专职配送员,但收入太低,他不得不在晚上兼职一份保安的工作,才能维持家庭的开销。
今年2月,他注册了达达,开始尝试在白天闲暇的时候,接一些外卖配送订单。不久,李斌一天就能完成20多个配送任务。他辞掉了小餐馆的工作,一门心思地做起了兼职配送。
上个月,李斌累计在达达平台上送过600多个订单,额外增加5000元的入账。这对他来说,可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越来越多像李斌一样的配送员,出现在马路上、快餐店门口和写字楼底下。他们的电动车后座上绑着深蓝色保温箱,箱子上醒目的印着“达达”俩字。然而,这家公司连一名全职配送员都没有。
2014年6月成立的达达,完全利用众包模式,现在已经拥有60万配送员,覆盖了全国40多个城市,每天配送超过近100万订单。这家公司靠技术和口碑占据了外卖配送市场的领导地位。
在蒯佳祺创办达达之前,他就认定自己是会创业的人。“只要一段时间日子过得太安逸,晚上就会睡不好。”2014年,有两件事触动了他。
去年元旦,滴滴和快的的“补贴大战”,让打车软件一举成名。“共享经济”显示出自身的商业价值:企业不需要再去用资本换资源,只要能到合适的连接点,社会化资源足够为企业输入源源不断的能量。另外,2014年大批量的O2O从PC端走到移动端,又经历了新的格局变化。而蒯佳祺认为这其中最痛的点在物流上。
除了服务型电商,如上门按摩、美甲等,在移动端做外卖、生鲜、水果、购物等电商,都涉及到一个“送”的过程。并且这个“送”从以天计算,变成了以分钟计算。蒯佳祺认为,三通一达的业务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一新的物流需求。
麻省理工物流工程硕士毕业,又在硅谷的甲骨文从事过8年供应链相关的工作,这些积累让蒯佳祺迅速嗅到了机会。2014年4月,他辞去安居客副总裁兼用户事业部总经理的职位,开始用创业解决“睡眠问题”。
他对产品的定位非常清晰:搭建一个平台,利用社会化资源,帮企业商户和O2O电商解决移动端的最后三公里的物流配送需求,并且平台一定是依赖技术驱动。看准机会后,下一步是要快速做出产品原型。但找怎样的人搭建团队呢?
蒯佳祺花了1个月时间,分别约10个以前共事过的朋友吃饭,说服他们加入团队,没想到成功率居然达到100%。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团队成立了:技术、设计、产品、市场和运营,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正在这时,他们又接受了红杉资本提供的一笔天使轮投资,解决了资金的问题。1个月后,产品的原型搭建起来:两版App,一端是面向商户,用来发送需求;另一端面向配送员,通过抢单完成需求。
这段经历常常让蒯佳祺联想到电影《十一罗汉》Ocean’s Eleven里的情节:超级大盗丹尼·奥申为了重新夺回妻子泰丝,一夜之间召集11位行内好手抢劫情敌的赌场。对蒯佳祺来说,这个“情敌”就是时间:他需要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发展出规模之前,成为玩家。
当时,移动端的外卖配送还是各自为政的状态:很多快餐店几乎是把原有的订餐配送体系照搬到移动端;像百度外卖、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也都是自建配送团队。不过,随着业务量快速扩大,他们也感受到配送的压力。
达达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点。
最初的订单来自他们办公室楼下的果汁咖啡馆,而配送员就是团队里的11位成员。他们通过自己配送,把原型产品里的坑给填起来。后来,通过一家家地谈合作,他们办公室楼下的商户几乎都加入进来。
除了改善产品,蒯佳祺对物流也有了更接地气的认识。“那时候还没有电动车,我们都是走路去送货。有个下雨天,我走在八佰伴的天桥下,狠狠地摔了一跤,有种屁股被摔成几瓣的感觉。”从配送里培养出的同理心,让蒯佳祺和团队对产品有了一种使命感。
达达也有过试错的经历,比如刚开始他们定位在鲜花配送这个市场上。曾有开花店的朋友向蒯佳祺聊过这类配送的需求,但当八佰伴、陆家嘴附近所有的花店都被他们谈下来后,蒯佳祺发现,每天的订单量也不过几单。这并不是一个需求强劲的市场。
开始决定做外卖后,达达的业务量才涨上去,然后一直就停不下来。2014年7月,在投资人的牵线下,他们得到了饿了么10份订单的测试。虽然只是试用性质,但对达达而言,这一个里程碑—他们一天内的订单量首次达到两位数。
他们需要更多的配送员。团队用最实在的方式招人:去大街上跟人聊天。对象包括保安大叔、保洁阿姨、停车场管理员等等,他们慢慢摸索出达达配送员的共性:必须要有一辆电动车,或许会有稳定的工作,但月收入不高,李斌就是其中的典型。
李斌去年就听朋友提起过达达,但那时他还在小餐馆里做专职配送,对于这个新的赚钱方法,他还只是观望。直到今年,看到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开始兼职做达达,他才拿起手机申请认证。
这种口碑传播的效果超出了蒯佳祺的想象。直到现在,他们也没做过大型的推广活动。在一些没有上线的城市,也会有配送员提前注册的情况。这加快了达达在各个城市的推广,到现在,已经有40个城市的商户在达达平台上上线,兼职配送员超过60万人。
和饿了么等送餐平台的合作,让达达打响了知名度,越来越多的现下商铺和配送员加入进来。订单量和配送员的增加,给运营带来了压力。一开始把公司定位于互联网企业的蒯佳祺,决定用技术来解决问题。他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建立配送员的信用体系,二是挖来了杨骏。
“配送这件事情,听上去比较简单,从A点送到B点,但这中间有很多可能出现的意外。我们在试图去做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和设计的时候,发现无论产品怎么完美,配送员的表现都不一样,需要建立一个信用体系和优胜劣汰的机制。”蒯佳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