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森林旅游城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将对围绕对贵阳市森林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贵阳市森林资源的保护状况以及民众森林保护意识宣传等方面,剖析贵阳市森林城市建设不足之处,提出今后贵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森林城市 建设 贵阳市
贵阳市“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概述
(1)贵阳市的地理气候状况
贵阳市位于我国云贵高原的东部,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其简称“筑”,北纬26.35 东经106.42。贵阳市下辖原属安顺市的修文县、清镇县、开阳县,以及白云、南明、乌当、云岩、小河、花溪六区。地处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其次还分布得有丘陵和盆地,全市土地总面积803390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6%。贵阳市受西风带控制,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夏季月平均气候在20℃-24℃之间,以夜间降水为主,年总降水量约为1100毫米,海拔高度在1100米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
(2)贵阳市的社会经济状况
“十二五”期间,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的修建形成快铁交通网络,使贵州与珠三角、长三角联系更加紧密,缩短了与发达城市的距离。贵阳市近几年发展循环经济,接待能力逐渐加强,并且承办许多国内大型活动比赛,由此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同时发展商贸旅游,吸引外来投资,交通、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为贵阳市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贵阳市“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矛盾
贵阳市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28公顷,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占全国的61.5%,资源匮乏。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提出“工业强市”政策,推动了本市工业化进程。然而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支撑,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导致开采中产生的废气废渣严重,然而污染处理方式落后,环境保护的保障资金不足,环境的治理速度跟不上污染破坏速度,因此现有污染处理设备,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各类环境污染状况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以及不确定。贵阳市植物资源种类多,但可供开采资源种类存在不足,人为破坏严重,植被恢复能力较差。铝、磷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开采中对产生的污染处理方法滞后,导致矿区生态系统退化。
(2)城市林业经济落后、产业化不高
近年来贵阳林业经济呈负增长状态,政府投入不够,也就是说投入与产出不协调,林业经济的发展不能支持贵阳森林城市建设的需要。投资总量不足是制约贵阳市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丰富不仅让贵阳拥有极高的生态优势,还有资源优势所带来的经济优势,然而贵阳市的林业经济经营模式单一,林业经济不发达,贵阳市的林业经济主要体现在旅游业方面,而木材加工、工业原料、果园开发、能源价值等方面林业经济发展滞后,只能是小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得不到有有效配置。
(3)城市生态文化滞后、生态保护意识差
近年来,尽管政府多方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林城读书月活动等活动,但民众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过度消费资源节约的现象广泛存在,根据对贵阳市中心区城市人口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由于民众生存压力大,工作繁忙,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工作领域外的事件,生态文化普及活动的领域少、地域窄、普及人数少,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文化建设投入、开展涉及领域不广,覆盖面积大的活动不多,优化活动方式、创新活动内容不够吸引市民,注重活动与宣传的时效性、持久性和建设性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民众参与度未能达到普及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意识的目的,导致贵阳市居民生态文化建设活动的知晓率偏低、参与度不高。
改善贵阳市“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水平的路径
(1)完善“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是当今发展主流,不断完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硬性的指标要求,调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体系。在森林城市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协调。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完善城区街道绿化指标、树种的丰富度、郊区森林的自然度,城市森林网络的绿地硬度,生态监测等相关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对贵阳市的森林城市建设进行分析,发现贵阳在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解决问題。
(2)加强“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生态体系的维护
城市森林生态网比较简单,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加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一直处于人的控制之下,自我修复能力和净化空气的能力下降。单凭植物自身的物质和自然能量去供应整个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人为的采取措施向城市森林系统输送能量,加强城市森林的保育措施、种苗产地检疫、防虫除害等工作来维护整个城市森林的系统平衡。
(3)扶持林业经济,形成产业体系
建立城市中心区“绿线”制度,提高立体绿化、居住区绿化,提高绿化品味,将城区山头建为免费开放的绿地公园;加快通道绿化,以贵昆、贵广高速铁路等交通通道绿化为重点,完成通道低质低效林地改造;挖掘掘林带的旅游价值,到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城市中心区新增绿地308 万平方米。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城市农村绿地建设、公园建设、环境检测的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湖滨区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科学合理的规划林下经济,发展木材林、能源林等经济林业以及水果产业,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森林旅游,从市场上获得支撑贵阳市森林发展的必要资金。
[1] 李坦优,罗致迪.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
[2] 顾永顺.林业推进贵州生态文明的实践和展望[J].林业建设,2014(03):3-9.
[3] 江川.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14(03):2-5.
森林城市 建设 贵阳市
贵阳市“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概述
(1)贵阳市的地理气候状况
贵阳市位于我国云贵高原的东部,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其简称“筑”,北纬26.35 东经106.42。贵阳市下辖原属安顺市的修文县、清镇县、开阳县,以及白云、南明、乌当、云岩、小河、花溪六区。地处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其次还分布得有丘陵和盆地,全市土地总面积803390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6%。贵阳市受西风带控制,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夏季月平均气候在20℃-24℃之间,以夜间降水为主,年总降水量约为1100毫米,海拔高度在1100米左右,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
(2)贵阳市的社会经济状况
“十二五”期间,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的修建形成快铁交通网络,使贵州与珠三角、长三角联系更加紧密,缩短了与发达城市的距离。贵阳市近几年发展循环经济,接待能力逐渐加强,并且承办许多国内大型活动比赛,由此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同时发展商贸旅游,吸引外来投资,交通、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为贵阳市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贵阳市“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矛盾
贵阳市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28公顷,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占全国的61.5%,资源匮乏。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提出“工业强市”政策,推动了本市工业化进程。然而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支撑,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导致开采中产生的废气废渣严重,然而污染处理方式落后,环境保护的保障资金不足,环境的治理速度跟不上污染破坏速度,因此现有污染处理设备,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各类环境污染状况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以及不确定。贵阳市植物资源种类多,但可供开采资源种类存在不足,人为破坏严重,植被恢复能力较差。铝、磷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开采中对产生的污染处理方法滞后,导致矿区生态系统退化。
(2)城市林业经济落后、产业化不高
近年来贵阳林业经济呈负增长状态,政府投入不够,也就是说投入与产出不协调,林业经济的发展不能支持贵阳森林城市建设的需要。投资总量不足是制约贵阳市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丰富不仅让贵阳拥有极高的生态优势,还有资源优势所带来的经济优势,然而贵阳市的林业经济经营模式单一,林业经济不发达,贵阳市的林业经济主要体现在旅游业方面,而木材加工、工业原料、果园开发、能源价值等方面林业经济发展滞后,只能是小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得不到有有效配置。
(3)城市生态文化滞后、生态保护意识差
近年来,尽管政府多方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林城读书月活动等活动,但民众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过度消费资源节约的现象广泛存在,根据对贵阳市中心区城市人口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由于民众生存压力大,工作繁忙,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工作领域外的事件,生态文化普及活动的领域少、地域窄、普及人数少,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文化建设投入、开展涉及领域不广,覆盖面积大的活动不多,优化活动方式、创新活动内容不够吸引市民,注重活动与宣传的时效性、持久性和建设性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民众参与度未能达到普及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意识的目的,导致贵阳市居民生态文化建设活动的知晓率偏低、参与度不高。
改善贵阳市“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水平的路径
(1)完善“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是当今发展主流,不断完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硬性的指标要求,调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体系。在森林城市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协调。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完善城区街道绿化指标、树种的丰富度、郊区森林的自然度,城市森林网络的绿地硬度,生态监测等相关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对贵阳市的森林城市建设进行分析,发现贵阳在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不足之处,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解决问題。
(2)加强“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生态体系的维护
城市森林生态网比较简单,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加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一直处于人的控制之下,自我修复能力和净化空气的能力下降。单凭植物自身的物质和自然能量去供应整个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人为的采取措施向城市森林系统输送能量,加强城市森林的保育措施、种苗产地检疫、防虫除害等工作来维护整个城市森林的系统平衡。
(3)扶持林业经济,形成产业体系
建立城市中心区“绿线”制度,提高立体绿化、居住区绿化,提高绿化品味,将城区山头建为免费开放的绿地公园;加快通道绿化,以贵昆、贵广高速铁路等交通通道绿化为重点,完成通道低质低效林地改造;挖掘掘林带的旅游价值,到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城市中心区新增绿地308 万平方米。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城市农村绿地建设、公园建设、环境检测的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湖滨区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科学合理的规划林下经济,发展木材林、能源林等经济林业以及水果产业,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森林旅游,从市场上获得支撑贵阳市森林发展的必要资金。
[1] 李坦优,罗致迪.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
[2] 顾永顺.林业推进贵州生态文明的实践和展望[J].林业建设,2014(03):3-9.
[3] 江川.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1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