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1-000-02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走访法和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体育课开课少、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大中小学“脱节”式培养等问题,并针对出现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江西省 中小学体育 多元化教学模式
有材料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自1985年以来呈连续下降趋势,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心肺功能、近视率居高不下。国家教育部2004年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公告显示,与2002年相比,青少年学生在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江西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近几年,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对江西生青少年体质研究发现,各年龄阶段乡村青少年身高均低于全国相同人群。下肢爆发力、耐力素质50m×8往返跑、1000m/800m,除部分男生往返跑成绩高于全国同龄学生,其他年龄组均差于全国同群体水平。可见,怎样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而中小学阶段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究刻不容缓。
一、江西省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走访及查阅近三年文献资料显示江西省各地、级市中小学,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城乡中小学都在开设体育课,多数学校是以每周2节体育课为主。2004年1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课时每周不少于3个课时。(二)小学体育课主要是以体育游戏、田径、广播体操为主。据调查统计中学男生喜欢参与的项目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对抗性较强项目,女生比较倾向于健美操、舞蹈、武术等表演性较强的项目。出现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三)江西省中小学普遍采用“五段式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较为随意、松散,多数体育教师采取“半放羊”式教学。(四)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体育活动场地出现数量少质量次、现有体育活动场地无法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五)据调查江西省中小学城市阳光体育活动运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大多数现代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农村小学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内容单一化。农村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场地设施受到限制、器材少、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组织与指导。
二、江西省中小学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认为: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较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组织的血液循环、骨密度增厚,使骨骼更加结实粗壮,抗折性提高,肌肉收缩更加有力强健,关节更加灵活牢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综合素质、能力
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体育锻炼所选择的内容与组织方法要考虑针对性、全面性和多样性。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与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的兴奋增强,抑制加强,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化视角下改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教师队伍
江西省教育局要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总目标,结合各个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制定各个学校体育子目标。学校体育目标应明确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学校要建设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加大师资投入,减少兼职教师,稳定专业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职业培训、校本培训,使体育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方法。
(二)调整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编制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国的体育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据此制定出本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标准、方法与组织及评价的方案。将江西省各市级流行的民间体育活动或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及各种简单易行的内容通过改编引入体育课程。体育课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综合能力、知识与技能掌握纳入学习成绩的评定范围,并采取“师评—自评—互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三)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保证课余体育活动锻炼
首先,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之一。因此,学校领导、老师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再次,活动内容除由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安排外,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健身活动,娱乐体育及民族、民间体育等的开发来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最后,由于课外体育活动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兴趣爱好等不同,从而决定了它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如全校性或年级性活动、班级性或小组性活动、个人兴趣爱好性活动等等。
(四)实施中小学与高校人才输出“链接战略”
体育课各阶段的教学在总体上又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稳定递进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相比,最显著的差异是教材内容的增多和深化,中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正确技能方法的掌握及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大学体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中小学阶段体育课课程设置应该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相链接;江西省高考体育项目应根据江西省地域特点、学生特点及基本身体素质,由现在的耐力项目(800m)、速度项目(100m)、反应能力(篮、足球)及立定跳远项目,增加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及协调素质等项目增加;为保证中小学充足的锻炼时间,由每周2~3次體育课的基础上增加体育课课频率;中考体育项目的分值由30分增加到50~60分。
四、建议
学校体育发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这些护腰体现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枯燥、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管理力度不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甚理想,大、中小学培养方式脱节等。面对新世纪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应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评价方式,教学形式、组织方法,大、中小学“链接式”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整。建议逐步打破原有学校体育对学生培养方式,应拓宽科学教育空间,使大、中小学培养形成“链接”战略,在对中小学进行改革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江西省中小学体育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小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教育报.2005-06-04.
[2] 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09):24-26.
[3] 吕少军.江西省青少年体质现状分析研究与对策[J].第一健身俱乐部.2010(13):26-28.
[4] 黄烁.基于创新教育的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 傅云,孙剑峰,曹俊.江西省城乡小学阳光体育开展情况调查研究[J].亚太教育.2015(10):26-27.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走访法和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体育课开课少、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大中小学“脱节”式培养等问题,并针对出现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江西省 中小学体育 多元化教学模式
有材料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自1985年以来呈连续下降趋势,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心肺功能、近视率居高不下。国家教育部2004年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公告显示,与2002年相比,青少年学生在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江西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近几年,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对江西生青少年体质研究发现,各年龄阶段乡村青少年身高均低于全国相同人群。下肢爆发力、耐力素质50m×8往返跑、1000m/800m,除部分男生往返跑成绩高于全国同龄学生,其他年龄组均差于全国同群体水平。可见,怎样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而中小学阶段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究刻不容缓。
一、江西省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走访及查阅近三年文献资料显示江西省各地、级市中小学,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城乡中小学都在开设体育课,多数学校是以每周2节体育课为主。2004年1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课时每周不少于3个课时。(二)小学体育课主要是以体育游戏、田径、广播体操为主。据调查统计中学男生喜欢参与的项目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对抗性较强项目,女生比较倾向于健美操、舞蹈、武术等表演性较强的项目。出现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三)江西省中小学普遍采用“五段式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较为随意、松散,多数体育教师采取“半放羊”式教学。(四)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体育活动场地出现数量少质量次、现有体育活动场地无法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五)据调查江西省中小学城市阳光体育活动运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大多数现代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农村小学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内容单一化。农村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场地设施受到限制、器材少、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组织与指导。
二、江西省中小学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认为: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较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骨组织的血液循环、骨密度增厚,使骨骼更加结实粗壮,抗折性提高,肌肉收缩更加有力强健,关节更加灵活牢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综合素质、能力
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体育锻炼所选择的内容与组织方法要考虑针对性、全面性和多样性。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与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综合素质与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的兴奋增强,抑制加强,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化视角下改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教师队伍
江西省教育局要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总目标,结合各个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制定各个学校体育子目标。学校体育目标应明确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学校要建设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加大师资投入,减少兼职教师,稳定专业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职业培训、校本培训,使体育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方法。
(二)调整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编制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国的体育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据此制定出本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标准、方法与组织及评价的方案。将江西省各市级流行的民间体育活动或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及各种简单易行的内容通过改编引入体育课程。体育课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综合能力、知识与技能掌握纳入学习成绩的评定范围,并采取“师评—自评—互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三)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保证课余体育活动锻炼
首先,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之一。因此,学校领导、老师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再次,活动内容除由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安排外,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健身活动,娱乐体育及民族、民间体育等的开发来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最后,由于课外体育活动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兴趣爱好等不同,从而决定了它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如全校性或年级性活动、班级性或小组性活动、个人兴趣爱好性活动等等。
(四)实施中小学与高校人才输出“链接战略”
体育课各阶段的教学在总体上又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稳定递进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相比,最显著的差异是教材内容的增多和深化,中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正确技能方法的掌握及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大学体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因此,中小学阶段体育课课程设置应该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相链接;江西省高考体育项目应根据江西省地域特点、学生特点及基本身体素质,由现在的耐力项目(800m)、速度项目(100m)、反应能力(篮、足球)及立定跳远项目,增加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及协调素质等项目增加;为保证中小学充足的锻炼时间,由每周2~3次體育课的基础上增加体育课课频率;中考体育项目的分值由30分增加到50~60分。
四、建议
学校体育发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这些护腰体现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枯燥、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管理力度不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不甚理想,大、中小学培养方式脱节等。面对新世纪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应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评价方式,教学形式、组织方法,大、中小学“链接式”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整。建议逐步打破原有学校体育对学生培养方式,应拓宽科学教育空间,使大、中小学培养形成“链接”战略,在对中小学进行改革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江西省中小学体育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小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教育报.2005-06-04.
[2] 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09):24-26.
[3] 吕少军.江西省青少年体质现状分析研究与对策[J].第一健身俱乐部.2010(13):26-28.
[4] 黄烁.基于创新教育的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 傅云,孙剑峰,曹俊.江西省城乡小学阳光体育开展情况调查研究[J].亚太教育.2015(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