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史记》与白话短篇小说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晚明社会思潮涌动,宋元话本的讲史技艺的发展,使得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进入了高潮时期,《史记》中的历史材料、文章结构以及创作思想都对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白话短篇小说;《三言》;《史记》
  俗话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白话短篇小说在明代得到了高度的繁荣。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白话短篇小说是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的受到史传文学尤其是《史记》的影响。《史记》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天汉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首创了传记文学的样式结构,为许多文学类型的创作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白话短篇小说的历史取材
  史传是我国叙事文学的一大重要源头,大量史传故事的流传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我国古典小说在取材上以历史题材和重大题材偏多,出现了把历史通俗化的历史演义小说和取材于历史的英雄传奇和公案侠义小说。明清之际虽然出现了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但也要假托历史来抬高小说的价值,白话短篇小说也不例外。
  《三言》的创作来源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编选,主要从宋元明三代的话本小说中编选最优秀的作品;其二是改编、改写和再创作;其三是创作,这在《三言》里面数量不多。 《三言》主要是冯梦龙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著述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并且与讲史话本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经过对《三言》的取材研究,《三言》中的很多故事都是对于《史记》中的故事材料的发展、演化。如《喻世明言.第七卷》中“左羊之交”与“管鲍之交”、《喻世明言.第二十五卷》中的晏子的故事以及《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的故事等等都是从《史记.管晏列传》的具体史实中提炼出来的而进行加工创作的。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史记》对于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白话短篇小说的文章结构
  《文心雕龙.附会》篇云:“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 因此刘勰认为文章的结构十分重要,作文应统筹兼顾,既考虑到文章的形式,也注重文章的内容。白话短篇小说的文章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相统一,它继承了小说的文学结构样式,同时又对《史记》的纪传体文学结构形式有所借鉴。
  首先,继承性体现在描写人物的开头结尾上。《史记》中的传记开头均先交代人物的姓名、情况、籍贯、性格、为人、外貌等等,而在结尾部分都有对主人公情况进行交代。《三言》中描写人物的大多数开头和结尾都因袭了这一文体结构,如《喻世明言.第一卷》介绍蒋兴哥的情况就写到“话中单表一人,姓蒋名德,小字兴哥,乃湖广襄阳府枣阳县人氏……”与《史记》中的人物介绍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继承性体现在文章的序言与结尾的议论上。《史记》的正文前多有序言,主要交代材料的来源、写作目的或概括正文的内容。如《史记.循吏列传》中“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这一段话应该说是对文章写作目的的概括。另外,在《史记》的结尾都有“太史公曰”这一特殊形式的论赞,是作者对整篇文章加以议论的结尾部分。《三言》中也有许多篇章继承这一结构,作者总是以诗歌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字在开头或结尾来表达自己的议论或看法。同样的,在《型世言》中作者在开头结尾所发的议论作者“树型于世”的具体阐发,而在《欢喜冤家》中作者在结尾部分的议论则是作者佛家思想的一个体现。
  其三,继承性体现在白话短篇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人物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史记》在描写人物上面,对于后世的小说创作有着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1.司马迁善于通过描写紧张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各种人物在紧张激烈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和特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倚柱而站,廷叱秦王的场面,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斗争精神。而在白话短篇小说的写作中,这种手法表现的尤为重要,可以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三言》中,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通过对珍珠衫这一物件进行的巧合设计,使得整个文章的矛盾冲突推入高潮。又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在最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人物的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很好地表现了杜十娘和李甲的不同的人物性格。
  2.《史记》描写了上至封建统治者下至贫民百姓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些众多人物的描写中,都表现作者自己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三言》的创作主要是作者在前代文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编选而成,我们很难明晰看出作者的爱憎,但唯一公认冯梦龙自己创作的《老门生三世报恩》中作者还是对于鲜于同的描写中,以及结尾“利名何必苦奔忙,迟早须臾在上苍。但学蟠桃能结果,三千馀岁未为长”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另外,陆人龙创作的《型世言》为了宣扬教化思想,文中所描写的人物我们都能很明显地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态度。
  3.《史记》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描写人物,如《项羽本纪》中通过鸿门宴这一场景,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充分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在这场斗争中,刘邦先在宴会之前连夜接见项伯,并大献殷勤,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略施小计,就把项伯拉了过来,以便日后为我所用。第二天刘邦见到项王时,又极力为自己辩解和开脱。当张良问他来时带了什么礼物时,刘邦说带来了,但是“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待他脱身独去时,又与几个随从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并嘱咐张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最后是回去后立诛杀曹无伤。这些行动和语言充分表现了刘邦虚伪、狡诈、暴戾、怯懦而有智谋的性格。白话短篇小说中,这种对于人物行动和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应该说小说创作中都会有所涉及。但是相对于这种对于人物行动和语言的描写,白话短篇小说中更加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笔触更加细腻,应该说这是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进步之处。   三、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倾向
  我们一向称中国古典小说为“稗史”、“野史”,就说明了小说与历史之间渊源传承关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刚开始并没有独立地位,是作为史乘之流分化出来的。《史记》对白话短篇小说的取材、结构方面都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就不可避免会对文章的思想倾向产生影响。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编写史书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史贵于文”的价值观,也使得《史记》等历史著作有着与儒家经典同等重要的地位,也使得我国的古典小说有意识向史传靠近。
  日本文论家厨川白村提出:“生命力受于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抵。”《史记》的创作应该说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他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批判与怀疑精神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被继承下来,后代的许多文艺创作都是作者不平之意的体现。李渔在面对科举失意、世风败坏的情况下,采取一种玩世不恭的创作心态来进行小说创作。陆人龙的《型世言》也是他有感于道德沦落,通过对社会的批判而进行的小说创作。
  1.佐“史”以教化。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历史上完关的理想人格,作为后代学习的楷模,真实记录历史上的成败得失,有褒必有贬,作为后世的借鉴。如《酷吏列传》“酷吏”二字就明白说明了作者的贬的态度,在《循吏列传》的序文里说道:“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就明确表明自己对酷吏的贬斥态度。冯梦龙在署名为绿天馆主人的《古今小说序》中也认为小说以其生动的描写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情不自禁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使得“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因此,在《三言》的创作中,冯梦龙编选了一些与史实有关的文章,以达到文章教化的作用。陆人龙的《型世言》也注重佐“史”以教化,选取了正史亦或是野史材料,来达到“树型于世”的教化作用。
  2.《豆棚闲话》对历史的颠覆与解构。清人话本小说《豆棚闲话》,其最吸引读者之处,便是作者大胆地利用幻设的笔法将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构。作品在颠覆了历史人物的固有形象的同时,也解构了神圣的历史在普通读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是白话短篇小说对于以往以注重教化为主的小说进行的超越,这其实在另一个方面也是艾衲居士对于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白话短篇小说是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在取材、文章结构方面都受到《史记》的重要影响。《史记》不仅影响了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对唐传奇、文言志怪小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史记》对小说创作之深,可以想见其对于其他文学类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史记》成了后世文学家文学创作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明)冯梦龙编.三言[M].长沙:岳麓书社,1989.
  [3](明)陆人龙著.型世言[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4]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日)厨川白村著.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6](清)艾衲居士著.豆棚闲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卢蓉(1991–),女,江西人,湖南師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小说。
其他文献
摘要:记忆作为一个无可比拟的能够聚焦的主题一直是学术界热衷讨论的对象,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大量涉及到这一领域。以怀念的电影《再见,列宁》为例,影片通过挖掘记忆中东西德差异性的象征意象牵引出对东德的集体记忆,并通过个体构建历史经验框架中的集体记忆,引发对文化差异中社会身份定位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记忆在这里不仅是主题,也是叙述手段,对其丰富性的展现也值得探寻。  关键词:东德;象征;集体记
期刊
摘 要:在《檀香刑》中莫言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真实鲜活的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孙眉娘和钱夫人分别是民间和殿堂两种文化身份的代表,本文将着重分析孙眉娘、钱夫人这两位性格迥异的人物,并试着从比较层面来剖析这两位独特的女子形象。  关键词:《檀香刑》;孙眉娘;钱夫人  孙媚娘和钱夫人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代表着“民间”与“庙堂”这两种不同的审美文化取向,孙眉娘是野性、泼辣、叛逆的民间女子的典型,而钱夫人是封
期刊
摘 要: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中国现代女作家三毛,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异国形象。本文以其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为研究主体,通过细读其对撒哈拉沙漠原住民——撒哈拉威人的描述,从形象学角度分析其笔下异国群体形象的特点、“我”与“他者”的关系,以进一步解读三毛作品的内在情感魅力。  关键词:异国形象;形象学;撒哈拉威族  法国形象学大师亨利·巴柔这样定义他者形象:“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
期刊
摘 要:《三体》被誉为中国当代迄今为止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地球往事》是《三体》第一部,它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五百年后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全书立意高远,格局宏大,涉及物理学、天文学、人类历史、社会学及哲学等多个层面。小说构思立足于前沿科技,科幻概念超前、众多、气势恢宏。作者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探讨,直指人心,发人深省。故事情节波澜壮阔,引人入胜。  关
期刊
摘 要:苏童小说想象奇谲,文思灵妙,主题出奇,常给读者以出乎意料的“先锋性”体验。其突出症候之一便是小说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逃亡”气息。而这股“逃亡”气息又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形:其一,是小说人物对恶劣生存环境的被迫式逃亡;其二,是小说人物对精神匮乏的自觉式逃亡。苏童小说中的“逃亡”书写背后有着深刻意蕴,即捕捉外部世界的“另一种”真实和揭露内部心理的隐秘逃逸情结。  关键词:苏童小说;“逃亡”气息
期刊
摘 要:湘西少数民族小说《边城》、《醉乡》与《船家》都描写到了生活在水边,以摆渡为生的老船夫。他们都拥有人性美,且表现了湘西地区人与水的文化关系,因而堪称湘西民族地域文化的浮雕。  关键词:老船夫;人性美;民族地域文化  在河流密布的湘西,人和水的关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船夫、水手因此也成为湘西民众的重要职业。也许正因为如此,在现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小说中,刻画船夫或水手形象成为作家的自觉追
期刊
摘 要:宫泽贤治不仅是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还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佛教一向主张慈悲为怀、不杀生,而宫泽贤治将这一佛教思想融入文学并创作了数篇宗教童话。本文主要以《山男的四月》、《要求很多的餐馆》两篇童话为中心,尝试解读了宫泽贤治的宗教童话中对杀生的批判。  关键词:宫泽贤治;宗教童话;佛教;杀生;批判  宫泽贤治(1896~1933)被广泛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文学家。然而,他生前
期刊
摘 要:从《包法利夫人》看爱玛性格的发展阶段,通过比较爱玛和于连的相似性来说明这两个人物的普遍性。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于连;悲剧普遍性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以冷峻客观的笔触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进行了清算。他笔下的包法利夫人爱玛,和《红与黑》中的于连一样,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形象。本文不是想为爱玛翻案,但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一个“既可怜又崇高”的女子。  一
期刊
摘 要:《梧桐雨》中出现了不少意象,除了贯穿全剧始终的“梧桐”,作者还选用招彩凤、青鸾鸟、树影等意象作为李杨爱情的盟证,笔者认为白朴在创作《梧桐雨》时对这些意象的利用是别出新意,有所指代。它暗示李杨爱情的发展走向,与唐明皇的凄苦之“梦”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从李杨爱情盟证这一意象群入手,分析唐明皇之“梦”及其爱情悲剧。  关键词:盟证;爱情悲剧;暗示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
期刊
摘 要:提及西班牙人,大多数人脑海中定会首先浮现出活泼奔放、妖娆多姿的西班牙女郎形象,仿佛弗拉门戈舞中热情大胆的表现力是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印刻在西班牙女性血液中的浓烈一笔。然而,在历史上,与生活在众多天主教国家的女性一样,西班牙女性也曾长期遭到社会的忽略,生活在男权的阴影下。随着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西班牙这个曾经的欧洲霸主渐渐走向了衰落,伴随着这一衰落,西班牙的男权势力在扩张,内战胜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