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丑”历来就是审美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在工业时代之后,众多文艺作品对“丑”进行着浓墨重彩的描绘。而早在先秦庄子的作品中,“丑形象”已经成为重要对象。本文认为自庄子以下,“以丑为美”的美学观念的出现是出于对习常审美观的一种逆反,意在扭转人对于“美与丑”的主观道德评价,消解美善丑恶的绝对界限,从而解放人的天性。
关键词:庄子;美学;以丑为美;天性
康德美学世界有三价:美、平庸和丑。通过纯粹直觉带来的愉悦感的东西是美的,而直觉上所带来不愉悦感的是丑的。在美学领域中几乎所有人都承认“美”作用于人体必然是愉悦的体验。而在《庄子》一书中勾勒了一系列毫无美感的众相,有“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又有闉跂支离无脤,身体矮小,体状畸形,嘴上无唇,龈牙外露,以趾走路;再有瓮盎大瘿者,脖子粗大如缸,腰身粗壮似桶。此外诸如王骀、申徒嘉、疏山无趾、哀骀它等人的形象也同样惊世骇俗。如果这些人物形象真实出现在我们面前,常人都会心生恐惧,避而远之,更别说能产生愉悦感。而庄子的美学观却是建立在这一系列“丑形象”上。“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在庄子形而上的超功利美学中,“丑”在已经被彻底消解。
无独有偶,在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以来,尤其在文艺复兴时代、后工业时代,文学艺术领域对于“美”的展示很多都是通过“丑”的形象或色调加以展示。神话、英雄时代,丑与邪恶比比皆是。如宇宙之王宙斯贪图美色,四处留情;萨图恩生吞亲生子女;美狄亚为复仇而杀死儿女;俄狄浦斯杀父在先,与母乱伦在后…被邪恶统治的世界里最美的人犯下最“丑恶”的罪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恐怖的描绘更是大行其道。但丁《神曲》对九层地狱极尽生动的描写,充斥着的阴暗恐怖,读之如芒刺在背;勃鲁盖尔的油画《死神的胜利》,波谲云诡,狼烟烽火,血色大地,人类在骷髅大军面前如待宰的羔羊,一副世界末日模样;雕塑《自杀的高卢人》,与希腊交战失败的高卢人为免除被俘受辱,先杀妻子,再执剑自刎,以宁死不屈的态度定格成这一幕悲剧;席立柯《梅杜萨之筏》,惡浪滔天,筏上死尸横陈,活人饥寒交迫,垂死挣扎,绝望呼号,为保全性命相互残杀,啃噬尸体,惨不忍睹。至于工业现代,颓废主义、批判主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风起云涌,“丑”几乎成为他们共同着意表现的主题。小说如乔伊斯《尤利西斯》,诗歌如波德莱尔《恶之花》,戏剧如尤金·尤涅斯库《秃头歌女》,绘画有毕加索《扶手椅里的女人》、杜尚《有胡须的蒙娜莉萨》、达利《内战预感》、蒙克《呐喊》等,通过对美的极端解构——刻画极致的丑,来宣扬主张:传统美学已死,时代属于美丑难分的叛逆美学。
对于丑的解释,当代美学家顾永芝先生在《美学原理》如是说:“丑的绝对形态,是内容上的假恶、卑劣与形式上的畸形残缺的统一体。”浅易的说,“丑”的感受发生机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花草是美的,人所共知,而猪笼草、霸王花未必如是;土是丑的,无人否认,而说到五色土、息壤,则不少人觉得神秘。这些被附加上了人类的道德评价、审美取向的事物,变得具备了“审美”属性。形体上的“丑”,莫过于支离疏、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等人,人人见之唯恐避之不及,而卫灵公、齐桓公不然。“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以丑为美,以美为丑。美与丑对应而存在,对比而彰显,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庄子在下面这则语言中讲的更为透彻: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美与丑的相对性决定了对美与丑的评判的不可靠性,于是老子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庄子更是将这种不可靠性延伸到天地万物之中,“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在庄子看来美丑无规则,无疆域,无标准。
支离疏、闉跂支离无脤形象之所以“丑”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所具的恐怖性。当代美学家卢忠仁先生将这种恐怖性称作“骇怖”,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感受,引起骇怖之感的有诸如狂暴、惨烈、狰狞、阴凄、荒寂、怪诞等审美形态。骇怖成为美学的一种意境正是对于人类审美心理的一种负面审美感受,西方美学界称为极端审美体验,这种美被称为可怕的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也将上古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鸱鸮、人面等纹饰所展现的凝重神秘威猛凶恶称作“狞厉”之美。对这种“美”的表现,古今中外都在不断地创作出相应审美对象:西方中世纪的魔兽世界;佛教的天王、罗汉、尸神、十殿阎罗、三界夜叉;道教仙话中山魈鬼魅,妖神狐怪;《山海经》中千奇百怪的畏兽。无不透着阴森恐怖气氛。
这些恐怖的美和庄子笔下形象同出一理,都是对俗常“愉悦”的审美体验的一种逆反。在心理上,几乎每个人都有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倾向,“恶”潜藏在人的潜意识乃至性格里,成为毁灭自我的内在力量。我们常能见到文艺作品中一些悲剧的人物形象因为自己“心里的魔鬼”而终于自我毁灭,林黛玉如是、美狄亚如是、俄狄浦斯亦如是。这种否定的逆反心理决定了美与丑虽然在官能层面上产生的效果是一样,却永远有人会选择将丑与美互换,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既然恐怖也能引起“崇高”美感,那么丑到极处的东西也可以带来审美的体验。庄子等人深悉这种逆反的力量,所以对“丑”进行着深刻改造和表现。
最完美的人体是达芬奇笔下的维特鲁威人,是人出于本能对符合黄金比例的对象产生愉悦感;最令人心惊且顶礼膜拜的人体是被在十字架上骨瘦嶙峋浑身血污,因痛苦而扭曲变形的的基督,人们出于宗教的神圣神秘和伟大人性的敬服而产生圣洁崇高感。满头灰白,满脸褶皱,满身衰朽的人是没有丝毫美感的,而眼前的若是你的祖母长辈,孺慕亲近之感油然而生,不因其衰朽而有失分寸;阅兵仪式声势浩大,气概干云,敬服崇拜之感不在话下,倘若你知道这是德日法西斯在作战前检阅,相信每个人个个都会心生恐惧、厌恶。我们所见所闻全部受到既有的价值标准影响,以至于事物未入眼耳鼻舌身意前便已然有“丑”“美”的分判。凡此种种,都是庄子立意破除的矛盾。引领人超越于道德评判体系,还原实物的形态和无人工的自然标准。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东郭子不应,以为庄子是戏耍他,而庄子审美的元点都在“道在屎溺”之中。“美”必然是能让人觉得舒服才会如此令人向往的,所以单纯的最求官能的快感以至于世界被人为操纵,很多事情不能揭开面罩而变得纷繁复杂,“道”之所以难以靠近便是为此。庄子锐意斩断常规思维的纠缠,以“丑”的惊世骇俗对常规思维发起挑战,犹如一剂猛药,以美丑的巨大反差来针砭疗救执着于外在美的人心流毒。正如钟泰先生所说:
(庄子)欲挽颓波而反之,不为此诡奇激切之谈,不足以警醒世俗之耳目。
丑成为文艺世界的一大观景。不惟庄子,智者贤人对此也不乏陈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闻之:‘甚美必有甚恶,’……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荀子《非相》:“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淮南子·说山训》:“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虽廉者弗释;弊箄甑瓾,在袇茵之上,虽贪者不搏。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画者解衣盘礴,颠至化境;刘伶醉酒,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阮籍醉卧美人侧,不及于乱;陶潜沉潜,终于贫且贱。苏轼题《梅竹石》画有“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之论;龚自珍治梅花之病,还原其自然刚健风骨;再有林黛玉与副钗晴雯,看多了柔若无骨,多愁多病的黛玉葬花,风风火火,轰轰烈烈的晴雯撕扇将压抑在黛玉心中的不快尽皆释放出来。这些全都是“丑”与“美”在权衡中的争斗。
摧毁既有的美丑评判标准,现代人比庄子更为激进,将“以丑为美”推到了极致。人的兽性、阴暗灵府、歇斯底里、空虚、卑鄙、无耻、虚伪、贪欲、权欲、失望、变态、怪癖、乱伦、欺骗等成为艺术家们刻意反映和表现的对象。施莱格尔在《论诗》中说“丑怪的意象或阿拉伯图案式意象有一种典型的‘自由不拘的奇癖’,摧毁大家习惯的世界秩序。” 1918年查拉在《达达宣言》中说“一件艺术品不必代表美,美已经死了;不必达标幸福或是伤心难过,也不必代表光明,或黑暗;艺术之作不必给个人端上幸福光环的小甜点或者一个民族的劳苦,以此来娱乐或虐待他们。一件艺术之作从来不靠法则定律来成其客观或众议咸通同的美。” 1924年布雷顿《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只受思想的指使,没有任何理智的控制,并超越任何、每一种美学上或道德上的考虑…它倾向于彻底消解其他所有的精神抵制,消解它们之后,接手化解生命的主要难题。”对某些比较好奇又幻灭的心灵,丑带来的快感来自一种甚至更高的审美的情愫,也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渴望和对恐怖实物的嗜好。超现实主义尤其喜欢那些令人不安的情况和丑怪的意象,号召艺术家运用自动书写手段复制梦境,一打开潜意识的世界,摆脱一切忌讳的限制。丑与美的界限被彻底地消解,自我毁灭的的倾向也被最大程度的开掘出来,潜意识突破理性控制,像幽灵一样出现,流于表面。
世界对于“真、善、美”标准固然有一定范式,也符合人类的天性,人类有美学意识以来,追求“真、善、美”是美学的主流。但那些“以丑为美”激进言论的发表者(包括庄子)的努力也并非全无功效,我们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找到美丑观念的变化一些蛛丝马迹。略从“排泄与性”这一主题上看,事实上,人类对于一切涉及排泄和性的事情一向感到不安,在远古蒙昧时期,男女交媾时如碰上女性来了月事,男性会认为大祸临头,“倒了血霉”;中国民间认为对着随意撒尿容易招致邪祟;即便到了现代,在印度、阿拉伯国家等地女子裸露身体被认为是不祥不幸的,会遭受灾祸的,以至于每年都有很多女性因为偶然身体裸露而选择自杀。刨除宗教因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排泄与性”一直被认为那是丑恶的,猥亵的,这种羞耻心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但在艺术世界,古希腊罗马文明中裸体是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这种现象更是大放异彩,表现人体时,性器官的外露不再令人难堪,反成为一种美的象征。著名的如《大卫》、《维纳斯的诞生》等作品便是如此,它们极力表现人体之美,成为艺术宝库的精品。在中国,自唐以下,春宫图卷,欢喜禅,房中术,至明朝《金瓶梅》登峰造极,民间对“性”的开放一度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虽然同样遭受正统思想的指斥,但也逐渐为大众接受。这些变化的产生是“丑”对于“美”的反动力量的潜滋暗长。
回到庄子的审美世界里,庄子“逍遥游”的终极美态和“道在屎溺”的道观都是对于审美的终极关怀,在庄子看来,加西莫多与阿佛洛狄忒同在;西施毛嫱同于屎溺。形态之美莫过于“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形态之恶也莫过于“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而两者都可达到无可无不可的逍遥无忧,同于大通境界。庄子的美学观念传达的对象不是一个时代或是一群人,而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和全部历史的人类。他们寄望于极端方式为人心寻找一条通往真正自由解放的道路。
只要有人类存在,美丑之争必将继续,而不论是以美为美的“正常”,还是以丑为美的“叫嚣”,其终极目的都是解放人的天性。
【参考文献】
[1][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晋]郭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宋]朱熹.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4]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任法融.道德经释义[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7]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8]顾永芝.美学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9]卢忠仁.石上清泉——美学六十八说[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10][意]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M].彭淮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舒鹏(1989—),男,汉族,江西高安人,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庄子;美学;以丑为美;天性
康德美学世界有三价:美、平庸和丑。通过纯粹直觉带来的愉悦感的东西是美的,而直觉上所带来不愉悦感的是丑的。在美学领域中几乎所有人都承认“美”作用于人体必然是愉悦的体验。而在《庄子》一书中勾勒了一系列毫无美感的众相,有“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又有闉跂支离无脤,身体矮小,体状畸形,嘴上无唇,龈牙外露,以趾走路;再有瓮盎大瘿者,脖子粗大如缸,腰身粗壮似桶。此外诸如王骀、申徒嘉、疏山无趾、哀骀它等人的形象也同样惊世骇俗。如果这些人物形象真实出现在我们面前,常人都会心生恐惧,避而远之,更别说能产生愉悦感。而庄子的美学观却是建立在这一系列“丑形象”上。“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在庄子形而上的超功利美学中,“丑”在已经被彻底消解。
无独有偶,在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以来,尤其在文艺复兴时代、后工业时代,文学艺术领域对于“美”的展示很多都是通过“丑”的形象或色调加以展示。神话、英雄时代,丑与邪恶比比皆是。如宇宙之王宙斯贪图美色,四处留情;萨图恩生吞亲生子女;美狄亚为复仇而杀死儿女;俄狄浦斯杀父在先,与母乱伦在后…被邪恶统治的世界里最美的人犯下最“丑恶”的罪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恐怖的描绘更是大行其道。但丁《神曲》对九层地狱极尽生动的描写,充斥着的阴暗恐怖,读之如芒刺在背;勃鲁盖尔的油画《死神的胜利》,波谲云诡,狼烟烽火,血色大地,人类在骷髅大军面前如待宰的羔羊,一副世界末日模样;雕塑《自杀的高卢人》,与希腊交战失败的高卢人为免除被俘受辱,先杀妻子,再执剑自刎,以宁死不屈的态度定格成这一幕悲剧;席立柯《梅杜萨之筏》,惡浪滔天,筏上死尸横陈,活人饥寒交迫,垂死挣扎,绝望呼号,为保全性命相互残杀,啃噬尸体,惨不忍睹。至于工业现代,颓废主义、批判主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风起云涌,“丑”几乎成为他们共同着意表现的主题。小说如乔伊斯《尤利西斯》,诗歌如波德莱尔《恶之花》,戏剧如尤金·尤涅斯库《秃头歌女》,绘画有毕加索《扶手椅里的女人》、杜尚《有胡须的蒙娜莉萨》、达利《内战预感》、蒙克《呐喊》等,通过对美的极端解构——刻画极致的丑,来宣扬主张:传统美学已死,时代属于美丑难分的叛逆美学。
对于丑的解释,当代美学家顾永芝先生在《美学原理》如是说:“丑的绝对形态,是内容上的假恶、卑劣与形式上的畸形残缺的统一体。”浅易的说,“丑”的感受发生机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花草是美的,人所共知,而猪笼草、霸王花未必如是;土是丑的,无人否认,而说到五色土、息壤,则不少人觉得神秘。这些被附加上了人类的道德评价、审美取向的事物,变得具备了“审美”属性。形体上的“丑”,莫过于支离疏、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等人,人人见之唯恐避之不及,而卫灵公、齐桓公不然。“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以丑为美,以美为丑。美与丑对应而存在,对比而彰显,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庄子在下面这则语言中讲的更为透彻: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美与丑的相对性决定了对美与丑的评判的不可靠性,于是老子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庄子更是将这种不可靠性延伸到天地万物之中,“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在庄子看来美丑无规则,无疆域,无标准。
支离疏、闉跂支离无脤形象之所以“丑”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所具的恐怖性。当代美学家卢忠仁先生将这种恐怖性称作“骇怖”,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感受,引起骇怖之感的有诸如狂暴、惨烈、狰狞、阴凄、荒寂、怪诞等审美形态。骇怖成为美学的一种意境正是对于人类审美心理的一种负面审美感受,西方美学界称为极端审美体验,这种美被称为可怕的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也将上古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鸱鸮、人面等纹饰所展现的凝重神秘威猛凶恶称作“狞厉”之美。对这种“美”的表现,古今中外都在不断地创作出相应审美对象:西方中世纪的魔兽世界;佛教的天王、罗汉、尸神、十殿阎罗、三界夜叉;道教仙话中山魈鬼魅,妖神狐怪;《山海经》中千奇百怪的畏兽。无不透着阴森恐怖气氛。
这些恐怖的美和庄子笔下形象同出一理,都是对俗常“愉悦”的审美体验的一种逆反。在心理上,几乎每个人都有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倾向,“恶”潜藏在人的潜意识乃至性格里,成为毁灭自我的内在力量。我们常能见到文艺作品中一些悲剧的人物形象因为自己“心里的魔鬼”而终于自我毁灭,林黛玉如是、美狄亚如是、俄狄浦斯亦如是。这种否定的逆反心理决定了美与丑虽然在官能层面上产生的效果是一样,却永远有人会选择将丑与美互换,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既然恐怖也能引起“崇高”美感,那么丑到极处的东西也可以带来审美的体验。庄子等人深悉这种逆反的力量,所以对“丑”进行着深刻改造和表现。
最完美的人体是达芬奇笔下的维特鲁威人,是人出于本能对符合黄金比例的对象产生愉悦感;最令人心惊且顶礼膜拜的人体是被在十字架上骨瘦嶙峋浑身血污,因痛苦而扭曲变形的的基督,人们出于宗教的神圣神秘和伟大人性的敬服而产生圣洁崇高感。满头灰白,满脸褶皱,满身衰朽的人是没有丝毫美感的,而眼前的若是你的祖母长辈,孺慕亲近之感油然而生,不因其衰朽而有失分寸;阅兵仪式声势浩大,气概干云,敬服崇拜之感不在话下,倘若你知道这是德日法西斯在作战前检阅,相信每个人个个都会心生恐惧、厌恶。我们所见所闻全部受到既有的价值标准影响,以至于事物未入眼耳鼻舌身意前便已然有“丑”“美”的分判。凡此种种,都是庄子立意破除的矛盾。引领人超越于道德评判体系,还原实物的形态和无人工的自然标准。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东郭子不应,以为庄子是戏耍他,而庄子审美的元点都在“道在屎溺”之中。“美”必然是能让人觉得舒服才会如此令人向往的,所以单纯的最求官能的快感以至于世界被人为操纵,很多事情不能揭开面罩而变得纷繁复杂,“道”之所以难以靠近便是为此。庄子锐意斩断常规思维的纠缠,以“丑”的惊世骇俗对常规思维发起挑战,犹如一剂猛药,以美丑的巨大反差来针砭疗救执着于外在美的人心流毒。正如钟泰先生所说:
(庄子)欲挽颓波而反之,不为此诡奇激切之谈,不足以警醒世俗之耳目。
丑成为文艺世界的一大观景。不惟庄子,智者贤人对此也不乏陈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闻之:‘甚美必有甚恶,’……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荀子《非相》:“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淮南子·说山训》:“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虽廉者弗释;弊箄甑瓾,在袇茵之上,虽贪者不搏。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画者解衣盘礴,颠至化境;刘伶醉酒,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阮籍醉卧美人侧,不及于乱;陶潜沉潜,终于贫且贱。苏轼题《梅竹石》画有“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之论;龚自珍治梅花之病,还原其自然刚健风骨;再有林黛玉与副钗晴雯,看多了柔若无骨,多愁多病的黛玉葬花,风风火火,轰轰烈烈的晴雯撕扇将压抑在黛玉心中的不快尽皆释放出来。这些全都是“丑”与“美”在权衡中的争斗。
摧毁既有的美丑评判标准,现代人比庄子更为激进,将“以丑为美”推到了极致。人的兽性、阴暗灵府、歇斯底里、空虚、卑鄙、无耻、虚伪、贪欲、权欲、失望、变态、怪癖、乱伦、欺骗等成为艺术家们刻意反映和表现的对象。施莱格尔在《论诗》中说“丑怪的意象或阿拉伯图案式意象有一种典型的‘自由不拘的奇癖’,摧毁大家习惯的世界秩序。” 1918年查拉在《达达宣言》中说“一件艺术品不必代表美,美已经死了;不必达标幸福或是伤心难过,也不必代表光明,或黑暗;艺术之作不必给个人端上幸福光环的小甜点或者一个民族的劳苦,以此来娱乐或虐待他们。一件艺术之作从来不靠法则定律来成其客观或众议咸通同的美。” 1924年布雷顿《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只受思想的指使,没有任何理智的控制,并超越任何、每一种美学上或道德上的考虑…它倾向于彻底消解其他所有的精神抵制,消解它们之后,接手化解生命的主要难题。”对某些比较好奇又幻灭的心灵,丑带来的快感来自一种甚至更高的审美的情愫,也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渴望和对恐怖实物的嗜好。超现实主义尤其喜欢那些令人不安的情况和丑怪的意象,号召艺术家运用自动书写手段复制梦境,一打开潜意识的世界,摆脱一切忌讳的限制。丑与美的界限被彻底地消解,自我毁灭的的倾向也被最大程度的开掘出来,潜意识突破理性控制,像幽灵一样出现,流于表面。
世界对于“真、善、美”标准固然有一定范式,也符合人类的天性,人类有美学意识以来,追求“真、善、美”是美学的主流。但那些“以丑为美”激进言论的发表者(包括庄子)的努力也并非全无功效,我们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找到美丑观念的变化一些蛛丝马迹。略从“排泄与性”这一主题上看,事实上,人类对于一切涉及排泄和性的事情一向感到不安,在远古蒙昧时期,男女交媾时如碰上女性来了月事,男性会认为大祸临头,“倒了血霉”;中国民间认为对着随意撒尿容易招致邪祟;即便到了现代,在印度、阿拉伯国家等地女子裸露身体被认为是不祥不幸的,会遭受灾祸的,以至于每年都有很多女性因为偶然身体裸露而选择自杀。刨除宗教因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排泄与性”一直被认为那是丑恶的,猥亵的,这种羞耻心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但在艺术世界,古希腊罗马文明中裸体是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这种现象更是大放异彩,表现人体时,性器官的外露不再令人难堪,反成为一种美的象征。著名的如《大卫》、《维纳斯的诞生》等作品便是如此,它们极力表现人体之美,成为艺术宝库的精品。在中国,自唐以下,春宫图卷,欢喜禅,房中术,至明朝《金瓶梅》登峰造极,民间对“性”的开放一度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虽然同样遭受正统思想的指斥,但也逐渐为大众接受。这些变化的产生是“丑”对于“美”的反动力量的潜滋暗长。
回到庄子的审美世界里,庄子“逍遥游”的终极美态和“道在屎溺”的道观都是对于审美的终极关怀,在庄子看来,加西莫多与阿佛洛狄忒同在;西施毛嫱同于屎溺。形态之美莫过于“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形态之恶也莫过于“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而两者都可达到无可无不可的逍遥无忧,同于大通境界。庄子的美学观念传达的对象不是一个时代或是一群人,而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和全部历史的人类。他们寄望于极端方式为人心寻找一条通往真正自由解放的道路。
只要有人类存在,美丑之争必将继续,而不论是以美为美的“正常”,还是以丑为美的“叫嚣”,其终极目的都是解放人的天性。
【参考文献】
[1][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晋]郭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宋]朱熹.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4]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任法融.道德经释义[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7]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8]顾永芝.美学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9]卢忠仁.石上清泉——美学六十八说[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10][意]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M].彭淮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舒鹏(1989—),男,汉族,江西高安人,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