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节选)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q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丽叶特·比切·斯托(1811-1896),美国作家。从19世纪20年代起,废奴问题就成为美国进步舆论的中心议题。当时许多著名的美国作家都站在废奴的一边,为解放黑奴而呼吁。斯托夫人是这批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汤姆叔叔的小屋》激励了一代人的“废奴运动”,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
  两天以后,一个青年人驾着一辆轻便四轮马车驶过那条两旁种着楝树的大道;他把缰绳匆匆向马的脖子上扔,跳下车来就询问要找种植园的主人。
  这个青年人就是乔治·希尔比;为了说明他怎么会来到这里,我们必须回去追述一番。
  奥菲利亚小姐写给希尔比太太的那封信,不幸在某个偏僻的邮局耽误了一个月才到了希爾比太太手里;因此,很自然,她收到信以前,汤姆已经消失在遥远的红河上游的沼泽区里了。
  希尔比太太读到有关汤姆的信息后非常关心,但是她没有可能采取任何立即的行动。当时她正在丈夫的病榻旁照料着重病的丈夫,他发着高烧、神志昏迷。这时乔治·希尔比少爷已经长成了一个高大的青年,是母亲身边的可靠帮手,经管她丈夫事务上的唯一依靠。奥菲利亚小姐为防备万一,把处理圣克莱尔事务的律师的名字也寄给了他们,因此,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给律师写封信去询问汤姆的情形。几天以后希尔比先生突然去世,这自然使他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必须去处理其它更为紧要的事情。
  希尔比先生指定妻子为他全部资产的唯一遗嘱执行人,表示了他对妻子能力的信任;于是她手头立刻就有了一堆十分复杂的事务要处理。
  希尔比太太以她特有的精力投入到清理这错综复杂的事务之中,她和乔治好一段时间都在忙着收账查账,出卖产业,清还债务;希尔比太太决心不论结果如何,一定要把家产清理得清清楚楚。在此期间他们收到了奥菲利亚小姐介绍的那位律师的回信,说他对汤姆的事一无所知,说他是在一场公开拍卖中被卖掉的,除了收到卖他而得的款子外,其它事全不清楚。
  这使乔治和希尔比太太十分不安,因此大约六个月后,乔治正好要为母亲去南方办事,就决定亲自到新奥尔良去一趟,进一步打听一下消息,希望能发现汤姆的下落,把他赎回来。
  乔治找了好几个月,毫无结果;后来在完全偶然的情况下他在新奥尔良遇到了一个人,恰好知道他所需要的消息。于是我们这位小主人公口袋里装着钱,便乘船到红河上游去,决心找到并赎回他的老朋友。
  很快他被领到了宅子里,在客厅里见到了烈格雷。
  烈格雷接待这位陌生人时很是无礼。
  “据我了解,”年轻人说,“你在新奥尔良买了一个名叫汤姆的黑奴,他从前是我父亲家的奴隶,我来看看是不是能把他买回去。”
  烈格雷脸色阴沉下来,怒冲冲地说:“不错,我是买了这么个家伙,我上当可他妈太大了!谁也没有这狗东西难对付、放肆和无礼。居然挑唆我的黑鬼逃跑,两个婆娘跑掉了,每个都值八百到一千块钱呢!他承认干了这事,可我要他说出她们的下落时,他站起来说他知道,可是不会告诉我的;我给了他一顿好打,这是我打黑鬼打得最狠的一次,可他就是不说。我想他快死了,不过也许他能挺过来。”
  “他在哪儿?”乔治焦急地问道,“让我去看看他。”年轻人两颊通红,两眼冒火,但暂时慎重地没有说什么。
  “在那边棚子里。”一个给乔治牵马的小黑奴说。
  烈格雷踢了孩子一脚,咒骂着他。乔治一句话没说转往棚子里走去。
  自从那不幸的一夜后,汤姆已经躺了两天。他不觉得痛,因为他身上所有的感觉神经,都已遭到破坏,麻木了。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不省人事、一动不动地躺着,因为一个强健结实的躯体有自己的,不会立刻释放禁锢其中的灵魂。夜深人静之时,孤苦可怜的黑奴们曾在他们很少的休息时间里偷偷去看望过他,以便能稍稍报答一下他出于爱心对他们的大量帮助。是的,这些可怜的弟子们没有什么东西给他,只有一杯冷水;但却充满了真诚的心意。
  也曾有眼泪落在那诚实的、失去了知觉的脸上,这是可怜、无知的异教徒新近忏悔的眼泪,汤姆在濒临死亡时的爱心和坚忍唤醒了他们,使他们忏悔;他们还为他向新近才找到的救主伤心地祈祷,他们虽然除了他的名字外对救主一无所知,但对发自无知而渴切的心底的祈祷他是不会不听的。
  卡西曾偷偷从藏身之处溜出来过,她无意中听到汤姆为她和埃米琳所作的牺牲,不顾被发现的危险,于前一夜去看了汤姆。这忧郁而绝望的女人被这充满深情的人用剩下的一点力气说出的最后的几句话深深感动了,那漫长的、寒冬般的绝望,那冰封的岁月全都消融了;她流着眼泪祈祷着。
  当乔治走进那棚子时,顿觉天旋地转,极其痛苦。
  “这可能吗?这可能吗?”他说着跪在了他身旁,“汤姆叔叔,我那可怜的、苦命的老朋友!”
  这声音里有着某种东西穿透了这个垂危者的耳鼓。汤姆轻轻动了一下头,微笑着说:
  “耶稣能使濒临死亡的人的病床柔软得和羽绒枕头一样。”
  年轻人弯身看他可怜的朋友时,眼中流下了值得尊敬的男子汉的眼泪。
  “啊,亲爱的汤姆叔叔,请你醒醒吧!再说一句话吧!看呀,乔治少爷来了,你心爱的小乔治少爷呀!你认不出我了吗?”
  “乔治少爷!”汤姆说着睁开了眼睛,声音十分微弱地说道,“乔治少爷!”他好像有点莫名其妙。
  慢慢的,这个念头似乎充满了他的心灵,那双毫无表情的眼睛发出了亮光,视线集中了起来,整个脸露出了笑容,粗硬的手捏拢了起来,眼泪从脸上流了下来。
  “赞美上帝!这—这—这正是我希望得到的!他们没有忘记我。它使我心灵感到温暖;让我心里觉得高兴!现在我死而无憾了!赞美上帝吧,我的灵魂!”
  “你不会死!你不能死!别想到死!我是来赎你,带你回家的。”乔治焦急而激动地说。
其他文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义山此语一出,黄昏即抹上一层冷色调,为后人千古吟唱。  黄昏,果真是那么悲凉、忧伤?果真是那么哀怨、不祥?  “愿你的生命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冰心老人在半个世纪前,还是人生中年时,对一个英文短句的翻译;这个英文短句,曾使她“心惊”。  “美丽的黄昏”,如今重读这短句,也使我怦然心动。  黄昏是美丽的。  黄昏带来一份淡泊与宁静。天际消失了最后一抹晚霞
期刊
有人开玩笑地说,墨西哥人一定是诗人李白的亲戚,他们最能理解“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些诗句了。墨西哥人天性乐观豁达,阳光诗意,能歌善舞,很多场合只要有墨西哥人参与,气氛总是热热闹闹的样子,充满了祥和。据说墨西哥人的快乐指数是全世界最高的。  由于洛杉矶飞往夏威夷的机票一直高居不下,于是,决定停下来休整,等待便宜的机票出现。我们选择了住在洛杉矶的郊外Arcadia。这里没
期刊
2020年12月28日,南京市作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江苏省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市文学界的100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商新时代南京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大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叶兆言再次当选为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  叶兆言代表新当选的理事會和主席团致闭幕词。他表示,南京文学的繁荣,要靠全体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努力,要靠大家继续发力。南京有非常好的文学氛围,大家有非常好的文学热情,希望大家
期刊
我是1950年6月到长沙的。在北京住了一年,一有闲空就逛旧书店,南来的时候,书多得带不动了。未到长沙之前,就听说长沙是中国三大书市之一,到长沙后,有同事告诉我长沙书业抗战后就衰落了,早已今非昔比,你才从北京来,“五岳归来不看山”,你一定会感到失望。积习难改,还是一有闲空就往南阳街、府正街跑,那时长沙的旧书店集中在这一带。  旧书店往昔  和北京相比,长沙的旧书业,只能算九牛一毛。真正能够称得上是旧
期刊
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2008年5月9日),生于湖北武汉,祖籍湖北江陵,当代中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文艺理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历任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党组成员、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等职。著有《向着真实》《文学沉思录》《文心雕龙创作论
期刊
童寯(jùn)(1900-1983),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21年在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学习,与陈植、梁思成等同窗,1925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0年回国。他学贯中西、通晓中外,与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等一起被誉为近现代“建筑四杰”。早在30年代初,他便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终其一生,他不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
期刊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1930年,他凭借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善于嘲弄“美国生活方式”,擅长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方式进行讽刺,语言讽刺、诙谐,风格粗犷、直率。这一切,也是美国新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确定无被马克贝家认同的可能,令巴比特觉得心虚,同时觉得有点荒谬。然
期刊
实地的旅行同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差异的,现实总是让人失望。  一  经历了两个月的期待,在2月的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和我的同伴抵达了巴巴多斯的格兰特利·亚当斯机场。从下飞机到低矮机场大厅间的距离很短,但却足以让我感到气候的剧烈转变。才几个小时,我就从我所居住的地方来到了一个闷热潮湿的所在,这种天气,在我所居住的地方,五个月后方会来临,而且,闷热潮湿的程度也不会如此难耐。  一切都和想象相异,这里的一切
期刊
格非(1964- ),原名刘勇,江苏丹徒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等。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是一篇闪耀着博尔赫斯式的诡谲的典型小说,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  眼下,季节这条大船似乎已经搁浅了。黎明和日暮仍像祖父的步履一样更替。我蛰居在一个被人称作“水边”的地域,写一部类似“圣约翰预言”的书
期刊
笑  徐则臣自是不知,我与他结缘,比我初到《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还要早两年。那是2014年某日,大约在冬季,夜深沉,一位在台湾政治大学念研究生的友人在微信转我一篇小说,题名《如果大雪封门》。对小说本身,她不着一词,只是说,你且看看。见它篇幅不长,索性耐住性子且看一看。果然很快看完,当时我应该愣了好些时候,一个过分清晰的念头是,我还写个什么鬼?彼时大四,人闲得慌,因不屑青春文学的矫揉而怒写过一些自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