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平淡和平庸的马宏杰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r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十年前,摄影人问马宏杰是谁,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但你问起有没有看过《西部买妻》、《采药人》、《耍猴人》的图片报道时,很多人的眼睛会闪亮,因为那些来自底层的生活写照,那些精彩的故事细节,留给许多都市报读者的记忆太深了。这也许就不奇怪,在2004年湖南卫视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秀摄影师时,在学历和经历的众多光环下,很多佼佼者败在一位不知名,而且学历仅是函授的洛阳小伙手里。在那个凭图片实力比拼的舞台,人们记住了公正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总编辑李栓科,更记住了命运垂青的年轻人马宏杰。
  马宏杰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工厂区长大,家长的想法是简单而实际:大人比不了,咱就比比孩子行不行。1963年出生的他,正好在文革后上中学,可以说是没被太耽误的一代。与别的小伙伴不一样,马宏杰的父亲曾经学习非常好,也考上了大学,仅是因为家境穷病困扰,没有完成学业。这父辈一辈子的心痛,传导到马宏杰身上是许多不愉快的记忆,虽然他自己当父亲后,也明白父亲“望子成龙”,“盼铁成钢”的心理,但在幼年的记忆是反叛责罚。
  从小马宏杰就是以淘气出名,在文革前后那不要个性,只要“红”、“专”的年代,马宏杰是吃尽苦头淘气有名,但不改悔。小学时,曾因单人爬上工厂里30米高的烟囱而闻名,也因没加入红小兵而被人侧目。他记得直到毕业时,老师才把他叫进办公室,宣布他成为红小兵。马宏杰说,这算什么事,没有入队仪式,没有戴过一天红领巾,也没有参加过红小兵活动,更没有同学知道,那种伤害至今难忘,也激励了他奋发向上的斗志。
  马宏杰上的是企业办的子弟中学(洛阳玻璃厂),中学时他跟随体育老师练习了4年武术,因为父亲身体有病,他还跟厂里的医生学习了3年中医,那是天真无邪地投入自己喜欢的事,看了许多红色革命的书籍,如《高玉宝》、《铁道游击队》,也追随大人的读书热潮看了《红楼梦》,结果是人名没太记全,更没看懂故事的精妙之处。最受益的倒是学中医,要背诵《汤头歌》、《频蝴脉话学》,《本草纲目》也看得进去,不觉间习通了古汉语,打下自己的文字功底,也懂得了针灸、经络,会中药配伍组方。
  中学毕业时,马宏杰自然在爱好的快乐后有些失落,没有考上大学的他,办了个“留城证”,开始了工厂区子弟的生活:先到劳动服务公司做临时工,干最重最脏的活。1982年,马宏杰进玻璃厂当上了合同工,每天面对着高温和粉尘切割玻璃。但就在待业进厂的时期,有个工友喜欢照相,工余时间两人就捣鼓照相的事,那时虽然有相机,但真不明白,不懂B门,拍的照片都是黑的;也搞不清楚底片和相片的区别,但总觉得新鲜和有趣,一心想拍好照片。
  马宏杰最大的优点是常常“躬身自问”:难道我就这么过一辈子?在无法忍受工厂的环境,无法接受平庸过一辈子的简单理想推动下,马宏杰和工友借厂里的钱,买了台上海产的施乐彩色扩印机,自己办起了彩扩店。在1984年,国人刚开始见到彩色照片的年代,那是绝对赚钱的好买卖。可惜,在大家都没见过大钱的时候,人心不古是正常的,合作伙伴偷偷地学技术,对他大有不信任之举,让坦坦荡荡做人谋生的马宏杰好生郁闷。正好,商丘一位精明商人想开家彩扩店,开出高价挖马宏杰去“掌机”,马宏杰就在1986年离开洛阳,到了商丘,把那家商丘第一的彩扩店经营得十分红火。马宏杰说,那时每月开600元,比高干的工资还高,自己每天都在街上吃饭,一个烫面饺才5分钱,一顿好饭2元足矣。
  好日子没过两年,马宏杰又回了洛阳,因为准备成家了,他必须回家工作。岳父大人为他安排了军工大企业——洛阳拖拉机厂。一进车间,马宏杰傻了,车间全是各种机床,光线不好,粉尘很多,从上班自己说了算的职业,一下子改为“早八晚五”上下班的生活,他非常不适应。尤其在儿子出生后,他想:自己又过上了父辈的日子,难道还要儿子长大后,也要像自己一样到工厂搬零件?1989年,马宏杰开始订阅《中国摄影报》、《摄影世界》,学习知识,同时也在抱着喂奶学声的孩子时,开始中国摄影第一期函授班的课程学习,并借朋友的钱买了台奥林巴斯OM10相机,开始以孩子为主体拍照。结果他的照片在香港的《摄影画报》获得了月赛金奖,这一下勾起了他的摄影梦想,成为他再次从事摄影的起点。
  马宏杰又买了台美能达700相机,当时花了1700多元,凭着这台相机,他上半个月完成工作,下半个月就出去拍片。他重点拍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农村,因为自己熟悉、喜欢那里,拍得顺手,也拍到了精彩的民间工艺和动人的生活瞬间。1989年到1993年间,马宏杰成了洛阳的摄影获奖专业户,最多时,一场命题比赛金、银、铜奖都是他的。
  工厂的生活终究不适合马宏杰,在与找茬的工长大吵一次后,1994年,马宏杰凭实力去了《河南经济报》担任摄影记者,上班是在市政府大楼,这让在乡村、街头飘荡惯了的自由人,一下子很不习惯,也发现社会和人的复杂。
  1994年,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素养,马宏杰报考了武汉大学新闻摄影专业课程,以及一些主流媒体的新闻写作班,并在两年后完成了学业。由于频繁的报业整顿,马宏杰曾在河南多家报社就职,但干的活都一样:摄影记者。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平平混过每天,总是非常勤奋地选择报道主题,在完成工作之余,拍摄了《西部买妻》、《豫西人》、《割漆人》、《耍猴人江湖行》,并开始了长达20年的跟拍追踪,形成了强有力的图片报道主题。当年,他把这些精彩的照片和文字刻成光盘,发往全国的各类报刊,采用率竟达90%,稿费也付得奇高,每家每次都给他500多元,以致他在1998年,就有能力在洛阳买了个大房子。
  马宏杰回忆,在拍耍猴人时,他曾和他们一起扒火车,风餐露宿千里,保安发现居然有个蓬头垢面的人拿着相机,惊讶之余默许了他们的违法行为,也让耍猴的乡亲对他的加入多了份亲近,让他拍得更顺手。1992年,马宏杰和几个爱钻山沟的影友来到新安县峪里乡,发现这里都是石头盖的房子,居住在山峰上下的人们,依旧保持着原始淳朴的生活习惯,这里最有名的特产是柿子和山中的药材,血参、天麻、五灵脂等珍贵药材均深藏在悬崖峭壁上。那些身系绳索、攀沿于绝壁之上的采药人就出没于黄河两岸的大山之中。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认识了以采药为生的采药人——于青发。从1992年至今,马宏杰每年都和他们进一次山、感受他们的变化。每次下悬崖拍摄的时候,他们就用粗绳子绑着他,而且总是他们先下,马宏杰后下,极力保证他的安全。一个摄影师要想有好的作品就必须有直面生死的勇气,当时的想法就是拍出最真实的效果,危险往往被抛诸脑后。《家当》系列作品是马宏杰的另一大选题,在一幅照片内展示全国各地不同居民拥有的“家当”和他们的生存状态,西北窑洞前,年老的夫妇与他们的卫星天线;在江上过着船屋生活的一家七口和他们的狗;北京拆迁户夫妇和他们的煤气罐;云南草屋前的八口之家和正在走过的家猪。观众可以在同一时间真实感受到各地人们的生活实态。应该说,《家当》的每一个部分组成都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生活信仰与生存状况的写照,见证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方式的变与不变,是浓缩中国生活情境的视觉图景,描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生活。他们的全部家当可能抵不过富人一顿饭钱,但是他们都靠精神和意志快乐地活着。
  2000年,著名摄影评论家李媚到洛阳,想看看洛阳摄影人的作品,别人都是挑一些底片过去,聊聊天就走了。马宏杰不知深浅,拉了个大行李箱,打了个出租车到宾馆,把好多底片都交给李媚老师。结果,李媚居然审看了2天,之后告诉马宏杰,你就是国家地理型的摄影师。4年后的2004年,马宏杰真的做了《中国国家地理》的图片编辑,开始了自己全新的摄影人生活。
  马宏杰说,除了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吃苦耐劳,一生要感谢命运的垂青。首先是李媚老师,那么厚爱一位基层不知名的摄影人,当自己在小路上奋力前行时,当自己努力开拓职业生存空间时,她给了他一束晨曦的阳光,让他有勇气走图片报道的大路,并在老师的激励下努力做得更好,这是自己事业从起步到飞跃的恩人;二是,感谢自己的故土洛阳这座城市,九朝古都的底蕴,让生活在当地的人非常厚道,也使他可以从容地拍摄到许多精彩的画面;三是洛阳的摄影人很团结,大家不管是哪个协会的,都能坐到一起纵论摄影,有什么发现或好的题材,都相互通气,让适合拍摄的人去拍。比如,洛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孙德侠、王豫明认为马宏杰摄影感悟好,一有好线索或好题材,总是先通知马宏杰去拍。在他们的带动下,大家都彼此尊重,沟通信息,营造了洛阳特有的摄影文化“共生共荣”的氛围;四是在地方工作的摄影人,学习和见识都有局限性,如果遇到高人一定要虚心请教,这也许就是你走向未来摄影事业高峰的起点。
  马宏杰说,到了杂志社后,事业和拍摄要求大不一样。专题都是定向的,每个选题都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来打磨,工作条件一流,但对完成稿的照片要求极高。他说,自己最想拍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对他来说,这在中国东部已很难寻到,在中部也时时受到环境变化和人心浮动的干扰,只有西部未开发的土地,才能找到多样的、个性化的题材。这些年,马宏杰因为工作关系去了美国、俄罗斯、秘鲁等很多国家,见证了他们的发展和文明。如俄罗斯即便在偏远的小山村,也能看到窗明几净,整洁如画的情景;俄罗斯远东的森林保护得非常好,大马哈鱼也是严格按照配额捕捞,市民和政府都照规矩办事,使当地的生态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即便是越南,国家意识也非常强。为了报道南海问题,马宏杰专门去学习潜水摄影,拿到了国际潜水证书,他曾三次乘渔船出海远航(最远的曾母暗沙,坐渔船航行了21天),足迹遍布南沙、中沙、西沙群岛的各个岛礁,拍摄了大量的水上、水下素材,历时一年半完成了南海专题的报道。他说,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在南沙他看到,我们只守住了8个岛礁,别人却占了34个岛礁,看了是心痛和焦急,难以言表。
  马宏杰说,目前工作生活稳定,让他有时间看书,早上和晚上都是静心读书的时间,很多书上都留下旁注,以便用时查阅。目前,他除了看优美的散文,主要是为摄影累积知识,历史书读得多,主要是外国写中国的书,如法国人写的《丝绸之路2000年》、《汉字王国》、《穿越陕甘》看了很有启示和感悟,如果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角度理解,也许我们对斯坦因、赫定当年的探险,不会偏激地完全界定为“文物大盗”。马宏杰强调,摄影人不读书,就只能是傻拍,拍表象的东西。他认为目前摄影教育和引导都很重要,过去摄影很多是用画意的标准来衡量,那样的摄影作品如果不获奖的话,就什么都不是。摄影是一种文化,大家拼的是文化、道德、格局。没有文化,你的摄影格局是不一样的。真想提高摄影的水平, 功夫还是在诗外,要多读些外面的书,感受其思想性,提高自己的感悟力,不要一味地读教你技巧的书。过去大家拼的是拍摄技艺,现在要有自己独特的视野,展示你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当下中国飞速发展,风云际会间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有很多奇闻异事,关键是摄影如何去表现它。拍得好的标准就是手法的独到,拍得不寻常的画面就是突破。
  马宏杰说,简单的标准,可以用市场的拍卖和图片代理的价格,卖的出去证明你被报刊等用户认可;卖得价格好,证明你的片子非常棒,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为你指明了方向。
其他文献
《短演香港2009》这组作品是摄影师Riddick Douglas的后纪实摄影探索。摄影者通过对绘画背后故事的研究和学习,将纪实摄影与绘画结合在一起,用历史名画的形式和元素进行摄影创作,展现现代的生活世态,对比后更有一种幽默在其中。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题材皆是摄影者通过新闻调查和采访确定的,包括非主流、未成年的待产妈妈、宅男等。摄影者将6幅作品分为三组,使主体更加鲜明集中,也更有可读性。作为一名摄影师
期刊
洛杉矶摄影博览会(PHOTO Los Angeles)是美国西海岸最重要的摄影活动之一,是介于摄影节和摄影器材博览会之间的画廊博览会,每年一月举行,今年举办第20届。该博览会的创办人Stephen Cohen接受了采访,介绍这个重要摄影活动的前前后后。Cohen先生同时也是旧金山摄影博览会、纽约摄影博览会、洛杉矶当代艺术展、迈阿密当代艺术展的创办者和组织者。    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创办洛杉矶摄影博
期刊
深圳,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也是我的第二故乡。2011年8月12日至23日,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深圳举行,对于这座年轻的城市来说,举办这样大规模的国际性体育盛会还是第一次。为了与大家分享我难抑的喜悦之情,更为了向世人展示深圳的大气之美,大运会前夕,我乘坐直升机实施了环拍深圳三小时的航拍计划。  飞机缓缓升空,我如同腾云驾雾般,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感受着这
期刊
能否在第一眼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就明白它们试图表达的东西,这并不重要,因为艺术家佳思敏·林(Jasmin Lim)所挑战的是人类大脑的认知过程。比如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因为文化、伦理、宗教等等原因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式和思维惯性:对真理的追求、对意义的执着、对主题的确立,以及事物与思维之间某些固定的意义联系等等。如果承认这样的认知过程有其局限性,并且承认这种认知模式本身也只是人类大脑认知方式的一种,
期刊
5月下旬,当我第一次见到为《中国日报》创刊30周年而出版的纪念画册《时代肖像》时,一种图片编辑的职业冲动涌上脑门,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有些老照片把我带进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年代,仿佛当时政治、经济、民生、社会、文化的情景历历在目。由此想到了世界著名图片社马格南的记者。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的标准基本上是马格南设立的,而中国新闻摄影标准的建立进程离不开《中国日报》讲究道德和具有吸引力的摄影实践;马格
期刊
马歇尔五星上将(见图1)二战后在美国是超重量级大人物,是杜鲁门总统特别派他来中国调停国共两党矛盾的。因其威望及高龄,杜鲁门指示从陆军航空兵现役运输机中,挑选一架性能最佳的C-54型运输机(见图2),为其出使中国而改装成豪华专机。C-54型专机是二战后期投入使用的军用大型远程运输机,四台活塞发动机,每台功率1450马力,航程达4025公里。陆军航空兵极其崇敬这位威名震世界的老上级,将这架专机改装得十
期刊
2011年1月,上海的全摄影画廊、北京的大河画廊和郑州的全视影像参加了第20届洛杉矶摄影博览会(Photo LA)。这三家来自中国三个区域、具有些代表性的摄影画廊在展会上全部租的是最大的展位,可以想见投入的力度之大。  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上海全摄影画廊的负责人黄云鹤、北京大河画廊的董事长翟卫东和郑州全视影像的负责人罗勇,请他们分享各自参加国际性摄影展销会的体会。    怎么会想要去参加今年的Pho
期刊
为了美丽的邂逅  来巴黎的第一个秋天,我约了好友去城南郊的印章公园(Parc de Sceaux)看秋叶,天阴数日,那一天走到黄灿灿的落叶林间,竟下起绵绵细雨来。撑着伞漫行湖边,湖面腾起薄雾,朦胧间有天鹅垂颈徜徉于水,蓦然发现沿着湖岸,有几十张自然主题的摄影作品掩映于路边的林中,雨落在树叶上,几乎与这些作品融为一体。    这就是1839年诞生摄影术的巴黎。  在巴黎的人们是有福气的,城市保留着百
期刊
PORST是德国一个批发商的名字,它是1919年德国人Porst在纽伦堡创办的,初期使用HAPO商标,后改用PORST商标。历史上它所经销的相机品牌有:Adox、Agfa、Balda、Braun、Dacora和Franka等。后来,该批发商开始销售贴有自己品牌的相机,但其产品是以代加工方式生产。日本Cosina(确善能)公司则是PORST签约相机生产的重要合作伙伴,此外,Bala、Franka、F
期刊
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示:无论是哪里的外国人,吃饭都比较简单,吃来吃去就那么几样。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身边掺假的食品这么多,那就是我们久负盛名的中餐太复杂,制作起来非但麻烦,用料也极其广泛,而且搁在一块爆炒煎炸,到时候吃起来虽然倍儿香,但假不假的不太看得出来。在某些吃客或专业人士看来,所谓的“秘制”和复杂工序正是我们中餐的可爱之处。从其中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到,在19世纪加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