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作文中的模仿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见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章可循,既能降低学习难度,又能起到明显效果。唐朝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一篇同名小说。但模仿不是抄袭或临摹,它是在充分领会范文“形”“神”之精髓的基础上的一次升华。死搬硬套只会让人觉得拙劣可笑。下面我将就如何做好模仿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1、读透教材,模仿经典课文。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每篇课文都有其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老师分析课文,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组材、构思及使用了哪些方法才使文章如此出彩。在不同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习它们不同的结构形式、行文顺序、修辞、优美语句等等有关作文的知识。这些内容看起来非常繁琐,教师课堂上可结合每篇课文特点重点地讲解其中的一两项,不需面面具到。如若每一节课我们都很好的将作文教学与课文紧密结合,日积月累必会有所成效。为了让学生进一地运用这些技巧,在每一篇课文结束以后,可以有目的的布置一篇小练笔。
2、进行课外阅读,模仿优秀作品。
仅凭课本中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提倡的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倡导大家灵活运用课堂上教师所有分析文章的方法,对自己课外阅读的佳作作一些分析,进而学习其中的长处,用于自己的写作。前几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以其娴熟的文言、丰富的想象而倍受好评。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定然熟读《三国演义》,深谙其语言之道,才能将文章写的如此炉火纯青。建议学生们在课外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力求做到无笔不读书。笔记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摘录型,原文摘录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局部;二是感想型,读完文章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三是综合型,可就文章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进行摘录并作简要的阐述。不要小看这点点滴滴,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些都是作文的根基。
3、交流学习,模仿教师和学生。
老师和同学是学生最亲近的人。老师写下范文,读给学生听听,可谓言传身教,这样学生是极易模仿到老师作文中的优点。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作文或日记看,互相交流和学习,同龄人之间往往更容易互相模仿。对于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同学好的作文就像一盏路灯,照亮了他们写作的道路。另外,老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二、作文中的“创新”
有了模仿的能力,我们又有进一步的要求——创新。从模仿到创新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当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作文训练以后,作文中必将绽放出个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把点评的重点转移到这上面来,要对学生作文中一些有创造性的地方进行表扬。在作文点评课上要形成一种氛围,那就是让学生感觉到真正写出个性特点的作文才是好作文。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课下就作文中某些小细节上的创新单独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快乐与成就感。
2、鼓励发言,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作文简而言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口說我心,我笔写我口。要有独创的见解,首先要表现于语言表达中,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比如对于勒、孔乙己、愚公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主要看你的论述能否自圆其说。所以我们要打开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地将这种个性化的思维诉诸笔端,形成独特的作文风格。
3、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改写古诗。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词,虽不能作诗填词,偶尔根据语境化用一两句倒也能使作文增色不少。二是给课文续尾。有些课文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未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前提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
只有平时注重培养和训练,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模仿力和创造力。学生具有了这些能力后就犹如插上一对翅膀,就可以在文海中愉快的翱翔。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见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章可循,既能降低学习难度,又能起到明显效果。唐朝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一篇同名小说。但模仿不是抄袭或临摹,它是在充分领会范文“形”“神”之精髓的基础上的一次升华。死搬硬套只会让人觉得拙劣可笑。下面我将就如何做好模仿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1、读透教材,模仿经典课文。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每篇课文都有其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老师分析课文,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组材、构思及使用了哪些方法才使文章如此出彩。在不同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习它们不同的结构形式、行文顺序、修辞、优美语句等等有关作文的知识。这些内容看起来非常繁琐,教师课堂上可结合每篇课文特点重点地讲解其中的一两项,不需面面具到。如若每一节课我们都很好的将作文教学与课文紧密结合,日积月累必会有所成效。为了让学生进一地运用这些技巧,在每一篇课文结束以后,可以有目的的布置一篇小练笔。
2、进行课外阅读,模仿优秀作品。
仅凭课本中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提倡的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倡导大家灵活运用课堂上教师所有分析文章的方法,对自己课外阅读的佳作作一些分析,进而学习其中的长处,用于自己的写作。前几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以其娴熟的文言、丰富的想象而倍受好评。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定然熟读《三国演义》,深谙其语言之道,才能将文章写的如此炉火纯青。建议学生们在课外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力求做到无笔不读书。笔记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摘录型,原文摘录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局部;二是感想型,读完文章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三是综合型,可就文章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进行摘录并作简要的阐述。不要小看这点点滴滴,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些都是作文的根基。
3、交流学习,模仿教师和学生。
老师和同学是学生最亲近的人。老师写下范文,读给学生听听,可谓言传身教,这样学生是极易模仿到老师作文中的优点。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作文或日记看,互相交流和学习,同龄人之间往往更容易互相模仿。对于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同学好的作文就像一盏路灯,照亮了他们写作的道路。另外,老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二、作文中的“创新”
有了模仿的能力,我们又有进一步的要求——创新。从模仿到创新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当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作文训练以后,作文中必将绽放出个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把点评的重点转移到这上面来,要对学生作文中一些有创造性的地方进行表扬。在作文点评课上要形成一种氛围,那就是让学生感觉到真正写出个性特点的作文才是好作文。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课下就作文中某些小细节上的创新单独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快乐与成就感。
2、鼓励发言,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作文简而言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口說我心,我笔写我口。要有独创的见解,首先要表现于语言表达中,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比如对于勒、孔乙己、愚公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主要看你的论述能否自圆其说。所以我们要打开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地将这种个性化的思维诉诸笔端,形成独特的作文风格。
3、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改写古诗。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词,虽不能作诗填词,偶尔根据语境化用一两句倒也能使作文增色不少。二是给课文续尾。有些课文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未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前提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
只有平时注重培养和训练,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模仿力和创造力。学生具有了这些能力后就犹如插上一对翅膀,就可以在文海中愉快的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