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时常碰到脾气倔强的学生,专跟老师“作对”,学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却偏偏那样做,犯了错误后,你对他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他不但不听,反而摆出一副不服气的神态,专跟你唱对台戏,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逆反心理。
一、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首先,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学生在儿童时期似乎都把家长、教师视为绝对权威,唯命是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变为持怀疑、批评的态度看待成年人。反对以一种程式、一个模式的学习和工作,而追求新鲜的事物。但是,学生发展起来的这种独立的、批判性的思维和意向,与他们实际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社会经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以致他们的思想、行为、言语往往是偏激的、过头的,缺乏辩证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次,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这是导致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有的教师对待掌握技术动作差、体育成绩提高慢的学生,不是主动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动作,找出错误原因及改进方法,而是骂他们“笨”、“死脑筋”。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有的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过失,喜欢小题大做,任意夸张,使学生觉得老师是在与自己过不去而形成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处理问题不公,不一视同仁。有的教师凭学生的成绩、印象处理问题,以自己个人的标准来对待学生。在教学中,学生甲违反课堂纪律或不按教师的要求练习,教师不批评,不教育,听之任之,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因他们是技术尖子);而当学生乙出现类似问题时,教师则严加指责,点名批评,甚至体罚。这样会使学生乙认为教师偏心,拿自己出气,不值得信赖和尊敬,并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如果经常这样,还会引起学生的报复心理。凡事你不说则罢,一说他便跟你作对,并且还会因对教师反感而不愿上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
3、教师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可能,学生不愿接受。如教师不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与素质水平,上课时安排的运动量过大,或练习的难度太高,或硬性规定完成的数量,学生感到没办法完成,而教师又强制其接受,这样便会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如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等等,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二、减轻和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
学生的逆反心理,常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只有排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感情。和学生有了感情,交心、知心、教学工作便好做了。例如:同样的批评,如果师生之间感情较好,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反感,能虚心接受,而且认为这是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关心,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学生就可能认为教师的批评是故意找“岔”,吹毛求疵,因而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与学生建立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2、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只有要求适当,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既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又要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因此,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持征和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标准,让不同的学生去實现不同的目标。千篇一律的教学要求不但不能达到规定的目的,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
3、教师要尊重学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尽可能对人提出较高的要求,但同时尽可能提高对人的尊重。”可以说,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不要压制学生,而要尊重他们,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改正错误缺点。如果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不尊重,经常对他们讽刺挖苦,甚至斥责、辱骂、体罚,其结果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另外,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切不可厚此薄彼,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严格要求;还应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与之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明辨是非,懂得该怎样做而不该怎样做等等。
总之,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形成,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之一,应该加强研究和探讨。
一、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首先,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学生在儿童时期似乎都把家长、教师视为绝对权威,唯命是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变为持怀疑、批评的态度看待成年人。反对以一种程式、一个模式的学习和工作,而追求新鲜的事物。但是,学生发展起来的这种独立的、批判性的思维和意向,与他们实际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社会经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以致他们的思想、行为、言语往往是偏激的、过头的,缺乏辩证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次,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这是导致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有的教师对待掌握技术动作差、体育成绩提高慢的学生,不是主动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动作,找出错误原因及改进方法,而是骂他们“笨”、“死脑筋”。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有的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过失,喜欢小题大做,任意夸张,使学生觉得老师是在与自己过不去而形成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处理问题不公,不一视同仁。有的教师凭学生的成绩、印象处理问题,以自己个人的标准来对待学生。在教学中,学生甲违反课堂纪律或不按教师的要求练习,教师不批评,不教育,听之任之,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因他们是技术尖子);而当学生乙出现类似问题时,教师则严加指责,点名批评,甚至体罚。这样会使学生乙认为教师偏心,拿自己出气,不值得信赖和尊敬,并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如果经常这样,还会引起学生的报复心理。凡事你不说则罢,一说他便跟你作对,并且还会因对教师反感而不愿上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
3、教师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可能,学生不愿接受。如教师不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与素质水平,上课时安排的运动量过大,或练习的难度太高,或硬性规定完成的数量,学生感到没办法完成,而教师又强制其接受,这样便会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如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等等,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二、减轻和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
学生的逆反心理,常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只有排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感情。和学生有了感情,交心、知心、教学工作便好做了。例如:同样的批评,如果师生之间感情较好,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反感,能虚心接受,而且认为这是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关心,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学生就可能认为教师的批评是故意找“岔”,吹毛求疵,因而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与学生建立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2、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只有要求适当,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既要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又要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因此,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持征和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标准,让不同的学生去實现不同的目标。千篇一律的教学要求不但不能达到规定的目的,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
3、教师要尊重学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始终是,尽可能对人提出较高的要求,但同时尽可能提高对人的尊重。”可以说,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不要压制学生,而要尊重他们,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改正错误缺点。如果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不尊重,经常对他们讽刺挖苦,甚至斥责、辱骂、体罚,其结果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另外,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切不可厚此薄彼,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严格要求;还应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与之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明辨是非,懂得该怎样做而不该怎样做等等。
总之,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形成,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之一,应该加强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