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商品”一节内容中涉及到了劳动产品和使用价值两个概念,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内容中又涉及到社会财富概念;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这一内容中涉及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概念;在高三复习时,有些同学在运用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财富这五个概念时容易弄混淆,现就五个概念的关系做一简要分析。
一、社会财富
人类的一切生产过程的结果都是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正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是任何一个社会经济运动的中心,是任何经济时代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经济学上的财富范畴不同于日常用语中广义的财富概念。它是特定意义上的社会财富,或者说是财富的社会形式。它是对一切经济形态劳动产品的抽象。马克思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财富理论。他将财富理解为社会财富,并将社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社会财富是一个经济范畴,作为一定经济关系下的劳动产品,它无疑要加上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一社会形式;同时它又毕竟是物,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所理解的社会财富,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之劳动产品。
由此可见,社会财富一定是劳动产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劳动产品,也不一定是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劳动性。如果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就是财富,那么空气、阳光和水不也是社会财富吗?
二、劳动产品
社会产品包括自然产品和劳动产品。经济学意义的产品通常指劳动产品。劳动就是创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只有人才会劳动。人类劳动就是使用工具来创造新的工具的活动。劳动工具有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也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以往的经济学家也说,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劳动的投入产出过程。一般意义上,社会进步可以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不断创造的过程。
所谓劳动产品,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工具(劳动资料)根据需要对原材料(劳动对象)加工后形成的产品。劳动产品的特点是体现人的具体劳动。
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劳动产品,一要看它有没有使用价值(工具性),还要看它是不是劳动创造的。
人类的经济实践已表明,人类劳动会产生两类成果:一类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即实物劳动成果,这类成果显而易见是构成物质财富的重要内容;另一类是不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即非实物劳动成果。它们具有不可触摸、无静止质量、无体积、无基本粒子,有可迭加性(即不同的非实物劳动成果可交织在同一空间的性质)等非实物属性。司机、店员、教员、医生、演员、导游、律师、话务员等给人们提供的服务,都有这些特征。它们虽然都是能被人们感知的客观实在,但不像实物劳动成果那样具有人们可以触摸的形体。这些非实物劳动成果,称之为服务产品。
既然服务是一种产品,那么,只要它不是废品,就会具有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这是一种不采取实物形式的,与劳动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只能在活动状态中被消费从而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称之为“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与实物使用价值一样,都具有满足人的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功能。与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是,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非实物特性。它具有不可触摸性,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非贮存性,非移动性,再生产的严格被制约性,劳动产物的必然性(不可能是没有花费人类劳动的自然产物)。
至于智力劳动所直接生产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用于满足人的精神智力需要的成果,可称为精神产品。它或是采取实物形态,或是采取非实物形态。
非实物使用价值也是构成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他又严厉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论点,进一步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由此可见,如果就社会财富作为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产品特点来讲,可以将社会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财富包括一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其外延来说,社会财富包括部分物质财富和全部的精神财富,但物质财富中的非劳动产品如矿产、森林、各种天然动物等,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都不是劳动产品,也不属于社会财富范畴。
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物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实际的使用价值。无论财富的社会表现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这种财富的物质内容。它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个永恒的范畴。
生产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劳动和抽象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物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由此可见,人类劳动创造出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但物品的使用价值并不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大自然中的天然有用物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它们都不是劳动产品,也不属于社会财富范畴。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比如:假冒伪劣产品虽然是劳动产品,但并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不仅不是社会财富,而且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行为。
一、社会财富
人类的一切生产过程的结果都是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正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是任何一个社会经济运动的中心,是任何经济时代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经济学上的财富范畴不同于日常用语中广义的财富概念。它是特定意义上的社会财富,或者说是财富的社会形式。它是对一切经济形态劳动产品的抽象。马克思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财富理论。他将财富理解为社会财富,并将社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社会财富是一个经济范畴,作为一定经济关系下的劳动产品,它无疑要加上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一社会形式;同时它又毕竟是物,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所理解的社会财富,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之劳动产品。
由此可见,社会财富一定是劳动产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劳动产品,也不一定是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劳动性。如果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就是财富,那么空气、阳光和水不也是社会财富吗?
二、劳动产品
社会产品包括自然产品和劳动产品。经济学意义的产品通常指劳动产品。劳动就是创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只有人才会劳动。人类劳动就是使用工具来创造新的工具的活动。劳动工具有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也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以往的经济学家也说,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劳动的投入产出过程。一般意义上,社会进步可以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不断创造的过程。
所谓劳动产品,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工具(劳动资料)根据需要对原材料(劳动对象)加工后形成的产品。劳动产品的特点是体现人的具体劳动。
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劳动产品,一要看它有没有使用价值(工具性),还要看它是不是劳动创造的。
人类的经济实践已表明,人类劳动会产生两类成果:一类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即实物劳动成果,这类成果显而易见是构成物质财富的重要内容;另一类是不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即非实物劳动成果。它们具有不可触摸、无静止质量、无体积、无基本粒子,有可迭加性(即不同的非实物劳动成果可交织在同一空间的性质)等非实物属性。司机、店员、教员、医生、演员、导游、律师、话务员等给人们提供的服务,都有这些特征。它们虽然都是能被人们感知的客观实在,但不像实物劳动成果那样具有人们可以触摸的形体。这些非实物劳动成果,称之为服务产品。
既然服务是一种产品,那么,只要它不是废品,就会具有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这是一种不采取实物形式的,与劳动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只能在活动状态中被消费从而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称之为“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与实物使用价值一样,都具有满足人的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功能。与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是,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非实物特性。它具有不可触摸性,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非贮存性,非移动性,再生产的严格被制约性,劳动产物的必然性(不可能是没有花费人类劳动的自然产物)。
至于智力劳动所直接生产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用于满足人的精神智力需要的成果,可称为精神产品。它或是采取实物形态,或是采取非实物形态。
非实物使用价值也是构成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他又严厉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论点,进一步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由此可见,如果就社会财富作为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产品特点来讲,可以将社会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财富包括一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其外延来说,社会财富包括部分物质财富和全部的精神财富,但物质财富中的非劳动产品如矿产、森林、各种天然动物等,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都不是劳动产品,也不属于社会财富范畴。
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物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实际的使用价值。无论财富的社会表现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这种财富的物质内容。它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个永恒的范畴。
生产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劳动和抽象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物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由此可见,人类劳动创造出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但物品的使用价值并不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大自然中的天然有用物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它们都不是劳动产品,也不属于社会财富范畴。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比如:假冒伪劣产品虽然是劳动产品,但并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不仅不是社会财富,而且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