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财富 使用价值 劳动产品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wu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商品”一节内容中涉及到了劳动产品和使用价值两个概念,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内容中又涉及到社会财富概念;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这一内容中涉及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概念;在高三复习时,有些同学在运用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财富这五个概念时容易弄混淆,现就五个概念的关系做一简要分析。
  一、社会财富
  人类的一切生产过程的结果都是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正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是任何一个社会经济运动的中心,是任何经济时代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经济学上的财富范畴不同于日常用语中广义的财富概念。它是特定意义上的社会财富,或者说是财富的社会形式。它是对一切经济形态劳动产品的抽象。马克思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财富理论。他将财富理解为社会财富,并将社会财富归结为劳动产品。社会财富是一个经济范畴,作为一定经济关系下的劳动产品,它无疑要加上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一社会形式;同时它又毕竟是物,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所理解的社会财富,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之劳动产品。
  由此可见,社会财富一定是劳动产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劳动产品,也不一定是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劳动性。如果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就是财富,那么空气、阳光和水不也是社会财富吗?
  二、劳动产品
  社会产品包括自然产品和劳动产品。经济学意义的产品通常指劳动产品。劳动就是创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只有人才会劳动。人类劳动就是使用工具来创造新的工具的活动。劳动工具有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也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以往的经济学家也说,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劳动的投入产出过程。一般意义上,社会进步可以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不断创造的过程。
  所谓劳动产品,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工具(劳动资料)根据需要对原材料(劳动对象)加工后形成的产品。劳动产品的特点是体现人的具体劳动。
  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劳动产品,一要看它有没有使用价值(工具性),还要看它是不是劳动创造的。
  人类的经济实践已表明,人类劳动会产生两类成果:一类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即实物劳动成果,这类成果显而易见是构成物质财富的重要内容;另一类是不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即非实物劳动成果。它们具有不可触摸、无静止质量、无体积、无基本粒子,有可迭加性(即不同的非实物劳动成果可交织在同一空间的性质)等非实物属性。司机、店员、教员、医生、演员、导游、律师、话务员等给人们提供的服务,都有这些特征。它们虽然都是能被人们感知的客观实在,但不像实物劳动成果那样具有人们可以触摸的形体。这些非实物劳动成果,称之为服务产品。
  既然服务是一种产品,那么,只要它不是废品,就会具有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这是一种不采取实物形式的,与劳动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只能在活动状态中被消费从而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称之为“运动形式”的使用价值。非实物使用价值与实物使用价值一样,都具有满足人的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功能。与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是,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非实物特性。它具有不可触摸性,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非贮存性,非移动性,再生产的严格被制约性,劳动产物的必然性(不可能是没有花费人类劳动的自然产物)。
  至于智力劳动所直接生产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用于满足人的精神智力需要的成果,可称为精神产品。它或是采取实物形态,或是采取非实物形态。
  非实物使用价值也是构成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他又严厉批判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哥达纲领》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论点,进一步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由此可见,如果就社会财富作为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产品特点来讲,可以将社会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财富包括一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其外延来说,社会财富包括部分物质财富和全部的精神财富,但物质财富中的非劳动产品如矿产、森林、各种天然动物等,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都不是劳动产品,也不属于社会财富范畴。
  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物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实际的使用价值。无论财富的社会表现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这种财富的物质内容。它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个永恒的范畴。
  生产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劳动和抽象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物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由此可见,人类劳动创造出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但物品的使用价值并不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大自然中的天然有用物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它们都不是劳动产品,也不属于社会财富范畴。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比如:假冒伪劣产品虽然是劳动产品,但并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不仅不是社会财富,而且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行为。
其他文献
“用心去托起事业,用爱去拥抱生活,用情去绘画风采”。这是人们对当今中国小学数学界的女状元、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描述。吴正宪老师曾说:“我能够得到孩子们喜欢和认可的话,那是我一直在努力地读懂他们,真诚地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在一起,使它迸发出情感与智慧的火花。”面对当前的课改,面对学生在社会中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事和物、言和语,吴正宪老师这几句话
期刊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从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然后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
期刊
外國人说我们中国学生,动笔优于动手。这说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一大缺陷。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教委提出新世纪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创新。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还要注重指导学生在操作中自行获取知识,带动思维,引发创造性。  一、教师要通过现象,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动手探索的欲望   如:在讲《电路》时,我先演示了小电珠发亮的电路,学生看到小电珠发出光,随即便会跃
期刊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十六报告的精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工作引向深入,要在开拓创新上下工夫,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优化情景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上课形式以及综合材料的运用等方面充分挖掘内容,努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期刊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技能技巧的形成,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不是听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课堂上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在练习中加强对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的理解,在练习中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练习中掌握解题规律与技巧。总之,课堂练习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在教学中主要做了如下尝试。  一、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的练习时间  传统的教学,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搞“题海战术”的“满堂
期刊
在教学条件逐渐好转,仪器、药品基本配齐的今天,一部分学校化学实验仍旧不能正常开展,化学课“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仍然存在。笔者就此种情况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思想认识模糊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既费时又费力,其效果不一定好,不如在黑板上画画,让学生记记,取得好成绩,到时还可以受表扬、奖励,为学校争得荣誉。这是造成化学实验不能正常进行的原因之一。  二、
期刊
高一学生刚上高中,在学习思维和方法方面离高中阶段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就成为各科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我结合信息论、系统论和当代认知心理学谈谈如何指导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几点做法。  一、感知或接收阶段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乐学,兴趣是前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才乐意
期刊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文明教育、公益性和公德性行为教育、爱国主义理想教育,以及一般的规范性行为教育。但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特别是中学高年级学生,其知识范围和对事物的认识远远要比小学生广阔、深刻,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全面性、完整性和视野的开阔性上还存在一些盲点。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盲点  1、缺乏对协作精神养成的教育。在对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过
期刊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真是至理名言。全球已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而人的素质就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身心能动量。创造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课改,优化课堂结构,是践行生物教学高质量,办学高品位的必经之路。要开展这一工作,必须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着力研究和解决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四个问题:教学对象要突出全体性;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性;教学过程要突出主体性;教学方案要突出启发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办学宗旨——“把每个应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个人和合格的公民”。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