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改革须研究和解决的四个问题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b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课改,优化课堂结构,是践行生物教学高质量,办学高品位的必经之路。要开展这一工作,必须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着力研究和解决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四个问题:教学对象要突出全体性;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性;教学过程要突出主体性;教学方案要突出启发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办学宗旨——“把每个应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的个人和合格的公民”。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研究 解决 四个问题
  
  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优化生物课堂结构,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大面积提高,才能走出一条低负高效的课堂改革之路。依据素质教育要求,结合多年生物教学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进一步推进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必须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着力研究和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教学对象要突出全体性
  “面向全体”的口号,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要把它作为一种思想,在我们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坚持不懈地予以贯彻。把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我们每个生物教师心中牢固树立,绝非易事。由于多方原因,“后进生”情结的存在仍不容忽视。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彻底解开“后进生”情结,矫正“后进生”心态,确保义务教育的全体性、均衡性。因此要引导生物教师换一种眼光、换一种思维去看待我们的学生,把对他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追求定位在“发展”两字上。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从“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的角度讲,某些差异甚至是可贵的。因为学生的“差异”会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有层次性,教學设计更具创造性,更使教师的教学具有挑战性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帮助和指导全体学生按照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获得最优发展。
  二、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性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除了要弄清“为谁教”的问题,还必须进一步探讨“教什么”的问题。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之所以要突出“基础性”,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认为生物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的不应仅仅是知识,而更应该是一种学习的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夯实知识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生物教师必须抓准“基础”。不仅要找准生物教材及课标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基础”,尤其是“后进生”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给每位学生插上奋飞的翅膀,才能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才不会断章取义、拔苗助长。例如:来自某小学的学生,显微镜几乎从未用过,我们怎能要求他们在第一节课便如来自城市的学生一般熟练地操作.
  2、指导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尝试着运用、改进、完善,同样不容忽视。当前,生物学科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优化,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初加工,课中专注勤思考,课后复习善整理,独立作业稳巩固,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要突出主体性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主体地位应该完整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估的过程之中。不管是边学边教,教与学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还是实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都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内化为自觉行为。教学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探究为核心,以学习过程为重心,让学生主动去“做科学”。这样才能把学生真正地变为主体,不断使“主体”得到加强,才能推进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
  四、教学方法要突出启发性
  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刹住“讲风”刻不容缓。我们应组织生物教师抓住本校课堂教学中的典型个案进行剖析,充分认识“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和危害,把控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单向讲授时间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探究践行生动活泼、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当前在我校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中应致力于三个方面的探究:一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面对问题,欲放不能,欲罢不能;二是组织学生深入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形成结论,从而构建自己的新的认知结构;三是注重对教学对象的研究。一种完善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心理为基础,除了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之外,还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应建立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到驾驭教材与引导学生的和谐统一。可见,教学质量要实现质的飞跃,关键是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不断探究并践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努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四个问题”,切实“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个人。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自由自主快乐地发展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  多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最不喜欢或者说最头疼的就是作文的写作了。理由有很多,如:没东西可写,不知该怎么写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期刊
“用心去托起事业,用爱去拥抱生活,用情去绘画风采”。这是人们对当今中国小学数学界的女状元、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描述。吴正宪老师曾说:“我能够得到孩子们喜欢和认可的话,那是我一直在努力地读懂他们,真诚地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在一起,使它迸发出情感与智慧的火花。”面对当前的课改,面对学生在社会中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事和物、言和语,吴正宪老师这几句话
期刊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从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然后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
期刊
外國人说我们中国学生,动笔优于动手。这说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一大缺陷。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教委提出新世纪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创新。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还要注重指导学生在操作中自行获取知识,带动思维,引发创造性。  一、教师要通过现象,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动手探索的欲望   如:在讲《电路》时,我先演示了小电珠发亮的电路,学生看到小电珠发出光,随即便会跃
期刊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十六报告的精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工作引向深入,要在开拓创新上下工夫,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优化情景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上课形式以及综合材料的运用等方面充分挖掘内容,努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期刊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技能技巧的形成,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不是听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课堂上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在练习中加强对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的理解,在练习中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练习中掌握解题规律与技巧。总之,课堂练习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在教学中主要做了如下尝试。  一、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的练习时间  传统的教学,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搞“题海战术”的“满堂
期刊
在教学条件逐渐好转,仪器、药品基本配齐的今天,一部分学校化学实验仍旧不能正常开展,化学课“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仍然存在。笔者就此种情况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思想认识模糊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既费时又费力,其效果不一定好,不如在黑板上画画,让学生记记,取得好成绩,到时还可以受表扬、奖励,为学校争得荣誉。这是造成化学实验不能正常进行的原因之一。  二、
期刊
高一学生刚上高中,在学习思维和方法方面离高中阶段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就成为各科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我结合信息论、系统论和当代认知心理学谈谈如何指导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几点做法。  一、感知或接收阶段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乐学,兴趣是前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才乐意
期刊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文明教育、公益性和公德性行为教育、爱国主义理想教育,以及一般的规范性行为教育。但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特别是中学高年级学生,其知识范围和对事物的认识远远要比小学生广阔、深刻,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全面性、完整性和视野的开阔性上还存在一些盲点。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盲点  1、缺乏对协作精神养成的教育。在对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过
期刊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真是至理名言。全球已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而人的素质就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身心能动量。创造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