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成为众多流动人口的集聚地。在数量巨大的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本科以上的高学历,有的甚至有国外留学背景,他们的存在使上海的发展更具有活力,也给本地的人以相当的竞争压力。
新上海人的结构特征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高学历人口占流动人口的比例基本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一般保持在1.50%左右,但由于流动人口总量在这15年间增加了3倍,高学历人口总量虽也有大幅上升,但由于基数的增大,使得这一比例并没有根本变化。但新上海人的构成还是很有其特点的:
一、男性具有绝对优势,且学历越高,男性比例越高
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性别比偏高,特别是劳动年龄段。这虽然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是因为在找工作时男性具有较大的优势。长期以来高学历人口中男性始终占绝对多数,虽然在最近的十年间情况有所变化,但男性比例仍高达64.71%,高学历人口性别比不仅高于6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也比劳动年龄人口的性别比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则高学历女性比例有显著的上升,性别比逐渐向6岁及以上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靠拢。
二、25-29岁的高学历流动人口比例最高,年龄结构的特征在这些年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年轻是高学历人口的特征。20-3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是最高的,而峰值则出现在25-29岁年龄段。这样的年龄结构特征在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发生变化。
三、以大学本科为主,学历结构受到政策的一定影响
在高学历流动人口中,大学本科占绝大多数,从2000年以来的数据看比例在90%左右,研究生只有10%上下。从绝对数上看,2003年抽样调查中上海全市流动人口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7800人。但是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成批毕业后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上海寻找工作,就业人数明显增加。
四、来源地十分广泛,但仍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
上海的流动人口来源分布十分广泛,遍及我国内地的30个省、市、自治区,但同时又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来自華东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7.10%,其中仅来自安徽、江苏两省的流动人口就有217.62万人,比例超过55%。
此外,高学历的人口还呈现出如:专业技术工作是大多数高学历流动人口的选择,从事新兴职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也相对比较高;未婚人口的比例比较高,而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在已婚人口中配偶有上海户籍的比例有明显下降等特点。
新上海人的发展特点
如果把已从外地或海外来上海工作,取得上海户籍或居住证,或已在上海居住、工作5年以上,有正当职业或稳定收入,并把上海作为长期居住和生活的特定人群定义为新上海人的话,他们呈现出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就来沪理由而言,过半数的新上海人表示,来沪发展最看重这里机会多,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已有家庭的人来说,来上海还可以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新上海人的收入虽然较前两年有明显提高,但购房的压力仍然较大。当他们从外地或海外来沪后发现,相比吃和穿,最头疼的主要是居住问题。尽管对未来生活水平会有所改善充满信心,然而不少人对于将来改善住房条件这一项显得信心不足,而且收入越低者信心越不足。从总体上看,近50%的新上海人认为在10年内,不太可能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甚至有13.5%的人认为在当前房价形势下,根本实现不了。住房、结婚、生儿育女成为年轻新上海人生活的主要压力。
而对于未来的预期,则与他们的收入水平、职业有一定的联系。职业稳定和事业发展、买车、买房、成家立业、抚育子女、把退休后的父母接到上海同住,教育和医疗预期等一系列支出直接影响着这些新上海人的日常消费能力。作为在上海谋生发展的各路知识精英的新上海人正在成为上海市民“中产阶级”的一个主要成分,他们在面对种种生活压力与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成就自己,为上海的发展做出贡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近年来,由于上海住房价格不断攀升,加之海外留学人员不断涌入上海,外地来上海的知识精英中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留沪的比例有所下降,各类高端人才有所上升,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比重逐年上升,这也反映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下人才结构的需求所发生的变化。各地知识精英不仅为上海创造了财富,也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博大包容的城市精神。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焦躁和不安是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中特别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的过程中会吸引大量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人才进入。移民城市具有低成本获得人力资本的优势。它把优秀的适用人才吸引过来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耗费的投入。21世纪是人才决定发展的年代,所以上海如何发挥它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势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上海的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外来就业人员和居住者。以各种不同渠道进入上海工作、学习、生活的外国人、境外华人华侨、外来经商人员、务工人员,其总数逐年增加。他们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和上海产生各种利益关系。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上海所产生的利益关系有时候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社会认同、爱好兴趣上的利益(interests)关系。这种分化现象同样不容忽视。上海要服务全国、要成为世界性的国际大都市必须注意各类移民的利益与需求。各地知识精英进入上海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最近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上海和彼得堡两地同时开展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表明,中国(上海)受访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人群的范围大大超过了俄罗斯(彼得堡)的人群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改革所实行的渐进模式取得了多群体“共赢”的结果。而且,中国受访者认为在改革中获益最多的人群除了和俄罗斯受访者中提到的“党政高层领导”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外,还包括了“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具有高学历者的科技人员”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专业人员”。这是俄罗斯受访者所认为的最获益人群中所没有的。而所有这些在改革中获益最多的职业人群正是需要有知识和能力的精英群体。这些群体是构成现代社会“中产阶级”的核心部分。所以可以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正是体现在广大“中产”职业人群的获益。现代“中产”人群是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中产阶层的精英群体是否真正获益不但是改革与开放成功的标志,也是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从这层意义上来看,进入大城市的知识精英在实现他们个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和面对的种种生活与工作的压力需要得到密切的关注,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生活适应能力也需要得到充分的肯定。上海在建设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的发展目标中光靠本地人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吸引大量的外来精英人才的进入是建设的题中之意。要使上海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一个使各路精英宜居的城市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编辑:董晓菊[email protected]
新上海人的结构特征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高学历人口占流动人口的比例基本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一般保持在1.50%左右,但由于流动人口总量在这15年间增加了3倍,高学历人口总量虽也有大幅上升,但由于基数的增大,使得这一比例并没有根本变化。但新上海人的构成还是很有其特点的:
一、男性具有绝对优势,且学历越高,男性比例越高
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性别比偏高,特别是劳动年龄段。这虽然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是因为在找工作时男性具有较大的优势。长期以来高学历人口中男性始终占绝对多数,虽然在最近的十年间情况有所变化,但男性比例仍高达64.71%,高学历人口性别比不仅高于6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也比劳动年龄人口的性别比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则高学历女性比例有显著的上升,性别比逐渐向6岁及以上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靠拢。
二、25-29岁的高学历流动人口比例最高,年龄结构的特征在这些年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年轻是高学历人口的特征。20-3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是最高的,而峰值则出现在25-29岁年龄段。这样的年龄结构特征在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发生变化。
三、以大学本科为主,学历结构受到政策的一定影响
在高学历流动人口中,大学本科占绝大多数,从2000年以来的数据看比例在90%左右,研究生只有10%上下。从绝对数上看,2003年抽样调查中上海全市流动人口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7800人。但是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成批毕业后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上海寻找工作,就业人数明显增加。
四、来源地十分广泛,但仍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
上海的流动人口来源分布十分广泛,遍及我国内地的30个省、市、自治区,但同时又相对集中在华东地区。来自華东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7.10%,其中仅来自安徽、江苏两省的流动人口就有217.62万人,比例超过55%。
此外,高学历的人口还呈现出如:专业技术工作是大多数高学历流动人口的选择,从事新兴职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也相对比较高;未婚人口的比例比较高,而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在已婚人口中配偶有上海户籍的比例有明显下降等特点。
新上海人的发展特点
如果把已从外地或海外来上海工作,取得上海户籍或居住证,或已在上海居住、工作5年以上,有正当职业或稳定收入,并把上海作为长期居住和生活的特定人群定义为新上海人的话,他们呈现出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就来沪理由而言,过半数的新上海人表示,来沪发展最看重这里机会多,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已有家庭的人来说,来上海还可以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新上海人的收入虽然较前两年有明显提高,但购房的压力仍然较大。当他们从外地或海外来沪后发现,相比吃和穿,最头疼的主要是居住问题。尽管对未来生活水平会有所改善充满信心,然而不少人对于将来改善住房条件这一项显得信心不足,而且收入越低者信心越不足。从总体上看,近50%的新上海人认为在10年内,不太可能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甚至有13.5%的人认为在当前房价形势下,根本实现不了。住房、结婚、生儿育女成为年轻新上海人生活的主要压力。
而对于未来的预期,则与他们的收入水平、职业有一定的联系。职业稳定和事业发展、买车、买房、成家立业、抚育子女、把退休后的父母接到上海同住,教育和医疗预期等一系列支出直接影响着这些新上海人的日常消费能力。作为在上海谋生发展的各路知识精英的新上海人正在成为上海市民“中产阶级”的一个主要成分,他们在面对种种生活压力与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成就自己,为上海的发展做出贡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近年来,由于上海住房价格不断攀升,加之海外留学人员不断涌入上海,外地来上海的知识精英中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留沪的比例有所下降,各类高端人才有所上升,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比重逐年上升,这也反映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下人才结构的需求所发生的变化。各地知识精英不仅为上海创造了财富,也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博大包容的城市精神。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焦躁和不安是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中特别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的过程中会吸引大量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人才进入。移民城市具有低成本获得人力资本的优势。它把优秀的适用人才吸引过来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耗费的投入。21世纪是人才决定发展的年代,所以上海如何发挥它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势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上海的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外来就业人员和居住者。以各种不同渠道进入上海工作、学习、生活的外国人、境外华人华侨、外来经商人员、务工人员,其总数逐年增加。他们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和上海产生各种利益关系。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上海所产生的利益关系有时候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社会认同、爱好兴趣上的利益(interests)关系。这种分化现象同样不容忽视。上海要服务全国、要成为世界性的国际大都市必须注意各类移民的利益与需求。各地知识精英进入上海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最近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上海和彼得堡两地同时开展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表明,中国(上海)受访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人群的范围大大超过了俄罗斯(彼得堡)的人群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改革所实行的渐进模式取得了多群体“共赢”的结果。而且,中国受访者认为在改革中获益最多的人群除了和俄罗斯受访者中提到的“党政高层领导”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外,还包括了“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具有高学历者的科技人员”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专业人员”。这是俄罗斯受访者所认为的最获益人群中所没有的。而所有这些在改革中获益最多的职业人群正是需要有知识和能力的精英群体。这些群体是构成现代社会“中产阶级”的核心部分。所以可以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正是体现在广大“中产”职业人群的获益。现代“中产”人群是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中产阶层的精英群体是否真正获益不但是改革与开放成功的标志,也是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从这层意义上来看,进入大城市的知识精英在实现他们个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和面对的种种生活与工作的压力需要得到密切的关注,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生活适应能力也需要得到充分的肯定。上海在建设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的发展目标中光靠本地人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吸引大量的外来精英人才的进入是建设的题中之意。要使上海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一个使各路精英宜居的城市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编辑:董晓菊[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