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功能。明确课后练习的编写特点与意图,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本文通过对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的研究,总结出其编写的三个特点。
关键词: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编写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后练习在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功用,不清楚课后练习的编写特点与编写意图,将不利于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功用。本文在认真分析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其编写的以下三个特点,希望借此深化初中语文教师对课后练习的认识,从而更加重视课后练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采用多元文本形式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在语言表达上采用多元形式文本,“不仅大量使用连续性文本——准确细致的文字表述,还大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形象的插图、丰富的表格、清晰的番号、灵动的图标、多元的字体和颜色等”[1]。这一册教材一共有16篇教读课文,其中有4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明晰行文思路。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五题,用表格整理归纳列出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词,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指称谁。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第二题利用表格引导学生从“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人民的态度”“对工作的要求”三方面将白求恩与不少的人进行對比,这样一来,白求恩与不少的人的差异一目了然,白求恩的人物形象、精神特质就跃然纸上,而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对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入。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第十六课《猫》利用表格帮助学生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几方面对作者笔下的三只猫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总之,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各大系统都是以文字呈现为主,在课后练习中巧妙运用表格,使课后练习不全是文字叙述,有效地丰富了文本形式,有利于形成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表格具有一目了然、系统性较强的特点,在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等类型的练习中,采用表格形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提高学习效率。
二、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的编写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2]3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如在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中让学生解释加点的词,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其次是能力的训练,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如,阅读散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字、词、句的品味,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因此,在散文的课后习题中,就有不少让学生通过品味加点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的题目,其目的是经过反复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抓关键词句分析文本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最后,练习的设计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还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如,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对修身养德的探究,因此本单元的课后练习就重视引导学生在梳理课文内容、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文中人物的高贵品质,思考“志”与“学”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一方面,练习系统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分别设计各种题目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春》第二题让学生细加品味某些段落,并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体会,这同时训练了学生读、听与说的能力。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四题,在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同时发展了学生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具体到每一种能力,又注重学生每一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如,第一、二单元设计相应的习题,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三、四、五单元设计相应的题目发展学生的默读能力;第六单元设计相应的习题发展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本册语文学习中获得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等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直线式上升的,而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因此练习的编写,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一方面,前面涉及到的知识积累、能力训练,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要继续深入,使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在要求逐步提高的反复训练中落到实处。根据单元导语我们发现,朗读和默读能力是学生在七年级上册要重点发展的两种阅读能力,而学生这两种能力的发展要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因此教材编写者就在第一课《春》、第二课《济南的冬天》设置了标出重音和停连并进行朗读的练习,在第五课《秋天的怀念》、第十五课《诫子书》设置了划分节奏,进行朗读的练习。从朗读的重音、停连到朗读的节奏,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有序的、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比如,不少学生害怕写作,如果一来就让学生写一篇500字的作文,可能会加重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许多写作训练。从写句子、写片段到写诗、写寓言,从仿写到改写,体裁逐渐丰富,难度逐渐加深,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有利于消减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及兴趣。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特点与意图,科学地利用课后练习,使课后练习的功能得到应有地发挥,使教材编写者开发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参考文献
[1]魏小娜.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构:逻辑起点、内容要素和文本表达[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8):43-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关键词: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编写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后练习在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功用,不清楚课后练习的编写特点与编写意图,将不利于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功用。本文在认真分析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其编写的以下三个特点,希望借此深化初中语文教师对课后练习的认识,从而更加重视课后练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采用多元文本形式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在语言表达上采用多元形式文本,“不仅大量使用连续性文本——准确细致的文字表述,还大量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形象的插图、丰富的表格、清晰的番号、灵动的图标、多元的字体和颜色等”[1]。这一册教材一共有16篇教读课文,其中有4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明晰行文思路。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五题,用表格整理归纳列出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词,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指称谁。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第二题利用表格引导学生从“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人民的态度”“对工作的要求”三方面将白求恩与不少的人进行對比,这样一来,白求恩与不少的人的差异一目了然,白求恩的人物形象、精神特质就跃然纸上,而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对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入。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第十六课《猫》利用表格帮助学生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几方面对作者笔下的三只猫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总之,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各大系统都是以文字呈现为主,在课后练习中巧妙运用表格,使课后练习不全是文字叙述,有效地丰富了文本形式,有利于形成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表格具有一目了然、系统性较强的特点,在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等类型的练习中,采用表格形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提高学习效率。
二、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的编写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2]3首先是知识的积累,如在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中让学生解释加点的词,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其次是能力的训练,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如,阅读散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字、词、句的品味,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因此,在散文的课后习题中,就有不少让学生通过品味加点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的题目,其目的是经过反复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抓关键词句分析文本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最后,练习的设计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还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如,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对修身养德的探究,因此本单元的课后练习就重视引导学生在梳理课文内容、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文中人物的高贵品质,思考“志”与“学”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一方面,练习系统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分别设计各种题目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春》第二题让学生细加品味某些段落,并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体会,这同时训练了学生读、听与说的能力。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四题,在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同时发展了学生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具体到每一种能力,又注重学生每一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如,第一、二单元设计相应的习题,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三、四、五单元设计相应的题目发展学生的默读能力;第六单元设计相应的习题发展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本册语文学习中获得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等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直线式上升的,而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因此练习的编写,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一方面,前面涉及到的知识积累、能力训练,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要继续深入,使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在要求逐步提高的反复训练中落到实处。根据单元导语我们发现,朗读和默读能力是学生在七年级上册要重点发展的两种阅读能力,而学生这两种能力的发展要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因此教材编写者就在第一课《春》、第二课《济南的冬天》设置了标出重音和停连并进行朗读的练习,在第五课《秋天的怀念》、第十五课《诫子书》设置了划分节奏,进行朗读的练习。从朗读的重音、停连到朗读的节奏,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有序的、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比如,不少学生害怕写作,如果一来就让学生写一篇500字的作文,可能会加重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许多写作训练。从写句子、写片段到写诗、写寓言,从仿写到改写,体裁逐渐丰富,难度逐渐加深,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有利于消减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及兴趣。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特点与意图,科学地利用课后练习,使课后练习的功能得到应有地发挥,使教材编写者开发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参考文献
[1]魏小娜.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构:逻辑起点、内容要素和文本表达[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8):43-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