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来源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依据《师范生信息教学能力标准》,系统思考师范学生和未来教师的双重特性,从“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构、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信息化教学能力应用实践及信息化教学大资源建设思考”等四个方面重构了师范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九维一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 (2019) 01-0067-07
  一、引言
  当今世界已迈入信息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及思维方式都受到巨大冲击,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入和创新,全球教育发展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逐步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2],开启了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O行动计划》实现了从教育信息化1.O到2.O的跨越,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时代,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新征程,每个人都要成为教育信息2.O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再次强调要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4]。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是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兴趋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问题迅速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拟突破的重要课题。
  二、问题的提出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是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也是决定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根本力量[5]。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信息时代赋予每位教师的责任,也是教育信息化师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6]。
  师范生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与后备力量,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未来教育质量[7],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承担起实施信息化教学的重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从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开始抓起[9]。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目标,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拟突破的重要问题。
  (二)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10]。《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11]。《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指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12]。 《教育信息化2.O行动计划》把“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普遍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目标。《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O的意见》再次强调要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
  目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巨大挑战。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于基础教育明显滞后,对信息化教学能力重视不够、应用不好,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不足等问题突出;二是相当部分的师范院校延续了传统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以传统的方式培养新时代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师范毕业生难以满足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新时代教师教育要求明显脱节、面临巨大挑战;三是高等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不足、结合不够,毕业生难以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在引领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四是高等师范院校缺乏面向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缺乏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的系统化支撑手段[13]。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相关研究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下,教师基于个体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化学科知识,设计、组织并实施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和保障[14]。
  傅德荣[15]、张建伟[16]、何克抗[17]、王卫军[18]、顾小清[19]、闫寒冰[20]等对信息时代教师能力结构及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开展了相关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定义为“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其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与能力发展以及支持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2l],并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价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五个方面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进行了阐释。2018年6月29日,教育部一中移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冶课题组”颁布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22],“标准”涵盖了“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和技术支持教学”等3个能力维度、9个一级指标和26个关注点[23],为师范院校优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王卫军[24],冯友梅[25]等从教学主体出发,探讨教师在新环境下改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路径与策略;赵玉[26]、解月光等[27]、闰丽芳等[28]、郑小军[29]等学者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张晓红等[30]、左明章等[31]、唐瓷[32]等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杨哲[33]、周红春等[34]、姜蔺等[35]、尹睿等[36]、钱静珠等[37]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问题。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聚焦于中小学教师、(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尚未成体系开展研究。在培养模式研究方面,主要基于短期的、专项的信息技术技能或信息素养的培养,基本是采用孤立、静态的视角,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聚焦于单一路径和策略,尚未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对于新时代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应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以《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为基础,结合“互联网十时代”的教育教学特征,统筹考虑师范学生和未来教师的双重特性,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作为一个动态、持续的整体来研究;二是通过优化培养目标、重构培养体系(课程、教学、实践)、加强信息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应用等实证研究,建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立交桥,通过对有效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各项策略进行实证研究,建构易推广、可复制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
  成都师范学院主动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积极应对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需求,落实“互联网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围绕解决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探索信息时代教师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未来教师培养过程,努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重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在新时代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2.O行动计划等相关理论研究研究基础上,结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学校重构新时代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其培养模式改革示意图如图1所示。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师德师风”教育全面融人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教学需要的新型教师。为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需求,学校在夯实传统教师素养的基础上、强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优化“基础平台十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将师范生的“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课程教学、实践训练教学见习、技能考核等方面融入信息技术元素,以培养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需求的优秀人才。
  2.改革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周东岱[38]等认为: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较弱,具体表现为:技术素养不高,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较弱,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不强,设计与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较弱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课程体系不系统、缺乏实践支撑等。为此,学校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信息化教育理念引领、优化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改造传统信息技术课程、增设信息素养拓展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等方式优化了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1)增设师范生信息素养基础平台课程。为突破师范生信息素养单一课程培养模式,学校以完善信息素养理论、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导向,在本科低年级设置面向所有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基础平台课程。
  (2)改造传统信息素养课程。从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现状及热点出发深度改造《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等传统课程,同时结合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实际需求,增加《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3)调整信息素养类拓展课程。学校以选修课形式先后开设了《微课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平面设计》、《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训练》、《信息化教学设计》等60门信息化素养类拓展选修课程。
  (4)重構信息素养选修课程体系。围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五个维度(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诊断与评价、学习与发展),构建了“模块化、菜单式”拓展选修课程体系,丰富了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资源。
  3.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在师范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各类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授课教师以身示范。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主题沙龙等。
  (1)推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掌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要领、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全面创新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方法与技术;
  (2)开展基于慕课的辅修学习。每期要求学生通过中国高校东西部课程联盟、中国大学慕课网、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等慕课平台学习同名或相近的信息素养或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课程,并按规定纳入考核;
  (3)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专题讲座或教学沙龙。系统组织教育信息化相关学术讲座或教学沙龙,要求学生每期参加信息化学术讲座学习次数不低于5次/期,参加各类教学沙龙不低于30学时/期,并进行严格的考勤。
  4.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应用。加强见习、实习、研习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开展远距观摩与教研、虚拟现实教研、在职培训提升等。
  (1)设计覆盖全程的以“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包括教学观摩、学校体验、课程研修主题探讨、探究反思等环节的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渗透,分层推进。   (2)开展远程课堂同步观摩和教育交流活动。为加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课堂和教育活动现场的感性认识,解决师范生教育见习常态化、随机化问题,学校充分运用远程交互式沉浸教室定期与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的现场观摩互动,让师范生在学校就能够参与一线中小学课堂观摩与讨论。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师范生适应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5.信息化教学大资源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2.O行动计划》,优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策略,引进、建设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理论与实践慕课、建设基于信息化教学行为锻炼的微课资源、建设优质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课例资源等。一是积极引进优质慕课资源,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课程;二是成体系立项建设教师教育资源共享课程,逐步形成“校级一省级一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体系;三是“以赛促建”,通过组织开展教师微课、信息化教学能力专项竞赛,推进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四是校企合作,协同建设教师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践
  为有效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主要从9个层面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其培养实践改革示意图如图2所示。
  1.信息化理念引领。通过理念引领,增强师范生对新时代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心理认同,明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达成方式,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信息技术技能训练。依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结合中小学教师工作实际,通过教育大数据测评。开展“以评促教、以评促练”的个性化教学,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技能提升。
  3.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在师范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育教学。一方面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推进师范生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另一方面也让师范生浸润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师范生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能力。
  4.远距互动教学观摩。通过远距互动教学系统,师范生观摩中小学课堂教学现场,真实感知中小学智慧课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对话与协作,将中小学教师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日常学习和训练有效融合,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5.远距混合式教研。通过远距互动系统,开展四方(高校教师、师范生、一线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员)混合式教研实践。进一步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进行融合,提高信息化背景下师范生自我研修与发展的能力。
  6.“在职”教学见习。通过智能微格教室,师范生开展教学模拟、指导教师全程督导:一是在虚拟现实的课堂里将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转换实践;二是基于同专业的同伴互助见习实践;三是创造环境,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实践同学校的“国培”、“省培”有效融合,通过与参培教师的深度交流与实践互助,进一步缩小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真实工作的差距。
  7.信息素养测评。学校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了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师范生信息素养结构体系和评估模型,出具信息素养测评报告,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为个性化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我们开展信息素养测评及教学示意图如图3所示。
  8.信息化教学能力诊断。借助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综合测评系统和学习分析技术,通过对师范生教学行为进行视频切片分析,形成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诊断报告,以便整体把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依据诊断报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提升建议或学习课程,指导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改进和训练,并通过自适应模式全面优化和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9.开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竞赛。学校每学期组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竞赛,每年开展基于微课、翻转课、智慧课堂的教学比赛,逐步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良性循环,通过竞赛检验和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凸显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特色。
  五、结语
  (一)主要成效
  通过优化完善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信息技术支撑的课程体系以及强化师范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養等举措,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得到有效培养。对教育实习和毕业生的调研中,90%受访校长认为,和同类师范院校相比我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过硬,更能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要求。近几年,师范生在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项,省级信息化相关各类竞赛奖项105项。总体来看,师范生培养改革成效显著,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二)反思
  1.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讲,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是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我们首先应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能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确保都能以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开展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所有课程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师生的广泛深入实践来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2.统筹推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各项工作,做好相关保障。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从顶层而设计、环境建设、体制机制、课堂应用、融合创新等各方面系统推进,为师范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供必要软硬件环境。
  3.着力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普适性和应用能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必然依托于师范生所在院校的软硬件设施,但师范生毕业后所面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在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师范生的迁移、推广和实践能力,要着力提高师范生的自我学习和快速适应的能力,以便能够尽量缩小与中小学实际教学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专访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融合信息技术重构教育生态[ EB/OL].https://baijiahao.baidu. com/s? id = 1566113560437902&wfr =spider&for= pc. [2018-11-22].
  [2]教育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EB/OL]. http: //www. moe. gov. cn/jyb—xwfb/s271/201801/t20180131一326089. html[2018-01-24].
  [3]雷朝滋.教育信息化2.O: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J],中国网络教育,2018 (04):1.
  [4]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九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EB/OL].http: //www. moe. gov. cn/jyb_ xwfb/xw—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18/zt1818_pl/mtpl/zgjyb/201809/t20180921—349593. html[ 2018-12-24].
  [5]杜玉霞.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 (8):86-92.
  [6]李毅等.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关键影响因素的多维度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 (10):44-50+95.
  [7][19]闰寒冰,李笑樱,任友群.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工具的开发与验证[J].电化教育研究,2018( 01):98-106.
  [8][12][37]周东岱等.基于新标准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7(07) 42-46+66.
  [9]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l. http: //www. moe.edu. cn/srcsite/AOl/s7048/201007/t20100729 _171904.html.[2018-10-29]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1201606] t20160622 _ 269367.html.[2018-10-29]
  [11]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
  gov.
  cnlsrcsite/AlOl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 html. [2018-10-29].
  [13]左明章,卢强,雷励华,困惑与突破: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104-111.
  [14]傅德荣.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2003,(2):12-14.
  [15]张建伟,师书恩,苗逢春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17-20.
  [16]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17]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97-110.
  [18]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5-60.
  [20]祝智庭,闰寒冰.《中小學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5.9:5- 10.
  [21]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发布.[EB/OL].https://mp. weixin. qq. com/s/Kra4hmm7A9xT6MdrcVAvSg.[2018- 11- 12].
  [22]任友群,闰寒冰,李笑樱.《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8 (10):1-9.
  [2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16.
  [24]冯友梅.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69-72.
  [25]赵玉.职业教育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 (08):130-134.
  [26]解月光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结构模型及发展阶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 09):1-7 +15.
  [27]闫丽芳.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实践及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 (02):78-80.
  [28]郑小军等.“四教一体”教研模式助推职校信息化教学的策略及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 (12):43-45+ 49.
  [29]张晓红,张占成.山西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0):8-11.
  [30]左明章,卢强,雷励华.困惑与突破: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 (05):104-111
  [31]唐瓷.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路径与实施策略——基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 (12):70-73.
  [32]杨哲.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以陕西高校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 (14):61-64.
  [33]周红春,王亚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01):42-44.
  [34]姜蔺,韩锡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迁移的分析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8( 04):17-25.
  [35]尹睿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绩效分析——基于G省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 (04):71-75.
  [36]钱静珠,丁国勇.“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 (10):78-81.
其他文献
摘要:“双一流”建设根在人才培养,本在本科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源头环节,本科招生至关重要。英国G5院校本科招生制度是西方一流高校的典型代表,对照这些高校的招生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教育理念决定招生导向,体现在人才评价体系的制定上,要制定“全人”评价体系,深化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包括改革高考形式,完善自主招生,坚持多元录取,强化招生过程监管,确保人才选拔符合高等教育的需
期刊
摘要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它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品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为宗旨。而这一目标实现离不开优良的学校育人环境,而今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学校育人環境严重匮乏,校园育人环境建设重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轻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在校园环境的管理上处于一种非有序状态。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中,核心是文化环境
期刊
摘要 做一名合格的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党支部书记,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增强支部凝聚力,二是抓团结,三是为中心,四是有强烈责任感,五是有奉献精神,六是求真务实,七是制度意识强。  关键词 党支部书记;教学;科研    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职能和作用虽然不直接影响全局,但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何,关系着全体党员的信任度和党支部的整体形象。总结几年的具体工作实践中,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基
期刊
中国的房地产,在经过前几年价格的“高温期”后,现在出现了回落,人们的购房需求也相对减弱,以前一些专家所说的购房需求,变成了“美丽的传说”。据调查表示3年之内不打算买房的占34.5%,准备在2009年买房的占21%。房地产市场在传统的“金九银十”(9月、10月是传统地产业销售旺季)里,国内房企也依然在经歷“寒冬”。股市持续低迷,居民投资意愿下降,银行储蓄再成居民的首选;居民购房意向谨慎,并且居民增收
期刊
摘要 社会成员的内在精神的和谐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本文对实现人的内在精神和谐的现实途径,从尽量减少负面心理刺激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在平和的人际交往中主动沟通、在实事求是的赞扬和微笑中提升人格魅力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討分析。  关键词 和谐社会;内在精神;现实途径    人的内在精神和谐对和谐社会的
期刊
摘要 职业生涯是人生极为重要的方面,是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的联结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大学生要想在职场立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的规划。本文着重论述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确定最佳
期刊
摘要 根据目前各大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要使军事理论课在高校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军事理论课在学校的教学地位,而教学地位的提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员的基本素质,使军事理论课达到其真正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军事理论;健康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國先后出台的《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于2001年联合下发的国办发[2001]48
期刊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支生力军,目前,教师的主流是好的,多数教师是非常好的,他们的事迹令人激奋,令人鼓舞。像王思明、田沛发、刘让贤等这样一批艰苦创业的优秀教师的典型;像辽宁的魏书生、江苏的李吉林、上海的顾泠沅、刘京海,这样一批教书育人的好典型,中小学非常需要,我们的整个教育事业非常需要。要创造条件进一步让他们提高,让他们能够写书,帮助他们出版,给他们提供进修、讲学、著书立说的机会。各地
期刊
诚信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表现为诚信意识、诚信规范和诚信行为的总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道德评价的多样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道德发展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就是表征之一。    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更清楚了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有针对的调查和访谈。调查访谈的方式是随机的,调
期刊
摘要 工科高等职业院校的文科专业如何实施工学交替,如何深化和促进专业建设,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学生下企业实习都以企业的工作为主,专业的学习只能兼顾,“工”与“学”如何才能真正结合?学生下企业实习,如何保证有质量的管理是个重点也是个难题。  关键词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下企业实习;主要困难;解决办法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如何继续加强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