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制订适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学习领域,设计符合工作过程行动领域的项目教学才能保证把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成为一种课程模式。本文基于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过程,进行了针对本课程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分析,确定了符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领域,设计适应工作岗位行动领域的教学项目。经过三个周期教学实践,构建了本课程的“5-3-5”工学结合课程模式。
“5-3-5”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以下简称“5-3-5”模式)是以5个生产过程中典型的控制系统为课程载体;以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承载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3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依据实际工作流程给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设计解读任务→制定计划→实践操作→总结评价→拓展迁移5个教学环节,使学生体验实际工作流程,在完成项目下的子任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职业能力。
一、“5-3-5”模式的构建
(一)行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2010年麦可思评估机构推荐的需求旺盛、高职重点专业之一,因其指向性宽泛特点而被称之为绿牌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全国相关行业企业呈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就业率逐年明显上升趋势。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对传统控制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大,因此随着自动化的产业升级,必然需要各种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操作、调试、维修维护、检测及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非常适合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综合应用技能型专业课载体。
(二)课程内容选取与教学过程组织。
经过大量的职业岗位能力、课程涵盖应用技能特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5-3-5”模式。首先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典型控制系统将课程内容分为5大模块,选取5类常用的典型控制系统为载体,以这5类实际生产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为实训教学的项目,也就是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中的第一个“5”。其次根据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每个项目下设置合理的子任务来完成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3”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养成目标;构建以生产实际控制系统为载体整合实训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流程为脉络展开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设计解读任务→制定计划→实践操作→总结评价→拓展迁移“5”个教学过程的课程模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
高职教育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迁展性,兼顾学生的个性培养。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迁展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3-5”模式以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驱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因材施教,根据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备安装、系统编程操作、系统调试运行等不同的岗位类型将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基础确定选择不同的岗位层次。分层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兴趣,形成一种良好的目标性学习风气。课前通过任务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上通过实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职业岗位技能;课下提供条件拓展课外项目,通过能力的逐层提高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提升。
(四)实践教学环境。
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全程参与课程标准的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学生本实训课程的知识学习、职业技能的形成、职业素质的养成由教师全程导、教、学、做、得跟踪反馈。以自动化实训室、电控中心、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各个环节均以企业真实设备与真实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为核心,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本课程考核方案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在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各占60%和40%。过程考核涵盖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理论测试、学生出勤、学习态度、工作质量、操作规范等内容分项目评定,最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权形成总过程成绩。实训结束时对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全线调试运行进行验收,占总成绩的40%。
二、“5-3-5”模式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设置面向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所涉猎的所有技术。
《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综合应用技能型专业课。其课程内容设置基于对行业产业和学生职业迁升的广泛调查和分析。它能够广泛覆盖现代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技术与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学生不仅能快速适应各个企业生产设备的安装、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而且很容易触类旁通地在其他相关生产设备运行控制中学以致用。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在国家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教学训练,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课程的“5-3-5”模式教学项目及内容与国家电气智能控制标准和实际生产岗位所需相结合,从而达到课程标准与实际技能标准对接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过程面向实际工作过程。
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具有职业岗位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方法能力和个性特征方面的综合素质。“5-3-5”模式以学习者为主体,面向实际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以岗位职业要求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为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工作任务驱动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实际岗位相对应。
(四)课程实施面向校企共建。
工学结合要求高职教育采用职业的、實践的、开放的课程模式,然而学校毕竟不是生产单位,企业也无法承担全部的教育任务,因此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教学地点在实训室及相关的企业生产岗位完成,达到互为补充的目的。并且企业的教师可以把企业生产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带入课堂,真正做到校企融合。
(五)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与职业技能相结合。
课程评价以往更多地侧重对知识或技能的单方面评价.对现代高职教育来说.课程评价应与企业工作岗位的评价标准一致。“5-3-5”模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形成过程。注重高技能与高素质评价相统一的综合性工学结合评价方式。
三、“5-3-5”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
高职学生在初、高中一直接受的式填鸭式教学,学习的目标性较差。“5-3-5”模式采用导、教、学、做、得的教学实施过程,通过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目标性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二)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显著提高。
“5-3-5”模式以生产实际的典型项目为载体,将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分为解读任务→制定计划→实践操作→总结评价→拓展迁移5个步骤来完成,任务由易到难,还层递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其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带动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5-3-5”模式是在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课中建立的一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循环的实践,已日趋成熟,如今我院电气专业的理实一体课程及实训课程已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培养方案的完善,提高了相关技能的培训,又增强了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显示出其在职业人才培养中较强的灵活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5-3-5”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以下简称“5-3-5”模式)是以5个生产过程中典型的控制系统为课程载体;以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承载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3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依据实际工作流程给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设计解读任务→制定计划→实践操作→总结评价→拓展迁移5个教学环节,使学生体验实际工作流程,在完成项目下的子任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职业能力。
一、“5-3-5”模式的构建
(一)行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2010年麦可思评估机构推荐的需求旺盛、高职重点专业之一,因其指向性宽泛特点而被称之为绿牌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全国相关行业企业呈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就业率逐年明显上升趋势。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对传统控制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大,因此随着自动化的产业升级,必然需要各种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操作、调试、维修维护、检测及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非常适合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综合应用技能型专业课载体。
(二)课程内容选取与教学过程组织。
经过大量的职业岗位能力、课程涵盖应用技能特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5-3-5”模式。首先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典型控制系统将课程内容分为5大模块,选取5类常用的典型控制系统为载体,以这5类实际生产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为实训教学的项目,也就是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中的第一个“5”。其次根据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每个项目下设置合理的子任务来完成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3”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养成目标;构建以生产实际控制系统为载体整合实训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流程为脉络展开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设计解读任务→制定计划→实践操作→总结评价→拓展迁移“5”个教学过程的课程模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
高职教育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迁展性,兼顾学生的个性培养。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迁展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3-5”模式以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驱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因材施教,根据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备安装、系统编程操作、系统调试运行等不同的岗位类型将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基础确定选择不同的岗位层次。分层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兴趣,形成一种良好的目标性学习风气。课前通过任务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上通过实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职业岗位技能;课下提供条件拓展课外项目,通过能力的逐层提高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提升。
(四)实践教学环境。
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全程参与课程标准的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学生本实训课程的知识学习、职业技能的形成、职业素质的养成由教师全程导、教、学、做、得跟踪反馈。以自动化实训室、电控中心、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各个环节均以企业真实设备与真实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为核心,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本课程考核方案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在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各占60%和40%。过程考核涵盖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理论测试、学生出勤、学习态度、工作质量、操作规范等内容分项目评定,最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权形成总过程成绩。实训结束时对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全线调试运行进行验收,占总成绩的40%。
二、“5-3-5”模式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设置面向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所涉猎的所有技术。
《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课程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综合应用技能型专业课。其课程内容设置基于对行业产业和学生职业迁升的广泛调查和分析。它能够广泛覆盖现代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技术与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学生不仅能快速适应各个企业生产设备的安装、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而且很容易触类旁通地在其他相关生产设备运行控制中学以致用。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在国家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教学训练,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课程的“5-3-5”模式教学项目及内容与国家电气智能控制标准和实际生产岗位所需相结合,从而达到课程标准与实际技能标准对接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过程面向实际工作过程。
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具有职业岗位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方法能力和个性特征方面的综合素质。“5-3-5”模式以学习者为主体,面向实际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以岗位职业要求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为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工作任务驱动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实际岗位相对应。
(四)课程实施面向校企共建。
工学结合要求高职教育采用职业的、實践的、开放的课程模式,然而学校毕竟不是生产单位,企业也无法承担全部的教育任务,因此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教学地点在实训室及相关的企业生产岗位完成,达到互为补充的目的。并且企业的教师可以把企业生产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带入课堂,真正做到校企融合。
(五)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与职业技能相结合。
课程评价以往更多地侧重对知识或技能的单方面评价.对现代高职教育来说.课程评价应与企业工作岗位的评价标准一致。“5-3-5”模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形成过程。注重高技能与高素质评价相统一的综合性工学结合评价方式。
三、“5-3-5”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
高职学生在初、高中一直接受的式填鸭式教学,学习的目标性较差。“5-3-5”模式采用导、教、学、做、得的教学实施过程,通过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目标性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二)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显著提高。
“5-3-5”模式以生产实际的典型项目为载体,将每个项目下的子任务分为解读任务→制定计划→实践操作→总结评价→拓展迁移5个步骤来完成,任务由易到难,还层递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其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带动本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5-3-5”模式是在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课中建立的一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循环的实践,已日趋成熟,如今我院电气专业的理实一体课程及实训课程已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培养方案的完善,提高了相关技能的培训,又增强了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显示出其在职业人才培养中较强的灵活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