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坚守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是中原汉民为找寻安宁和谐平静的生活,在历史上历经多次南迁,现在集中定居在闽西、赣南、粤北和台湾地区的汉人。客家人虽然从唐末至北宋初期开始经历了三次向南的大搬迁,但是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嬗变中,在与华夏其他民族不断地的接触融合中,在接纳原住民文化同时也被原住民文化接纳过程中,客家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容和大度。然而无论怎样的迁移和嬗变,客家人总是把根留住,仍然坚守着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并把这些历史的精髓保存和继往开来。客家人在南迁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原的汉文化向南传播的过程,是促进民族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客家;迁移;嬗变;中国传统文化;继承
  客家是华夏汉民族的一个重要而稳定的民系。章太炎先生曾经在《客方言序》中提到:客家大多来自河南地区。客家人的形成,主要还是中原地区汉人从唐末到北宋末年数次南迁到福建广东等地的结果。数次南迁,造就了我国一个非常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族群的形成。大批南迁的汉人及其后裔,在与当地原有居民交往过程中,不断融合,到宋朝时,在保持汉族基本民族特色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牢固的族群共同体。但是不论客家先民经历怎样的迁移与交融,所形成的客家文化,其本质还是从中原文化母体中孕育产生的一种亚文化,该文化的精髓、根柢和核心还是中原汉文化,该文化记忆最为鲜明深刻。[1]
  为了进一步说明客家人在迁移的嬗变中仍坚守着华夏文明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来考察客家人的族谱,族谱是客家人的史诗,记载了客家人的源与流。赖际熙在《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中找到证据。《系谱》说:“李氏……南来岭东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孟生子珠,珠生五子,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支配为名,今赣、闽、粤、桂之李氏,多出四房火德之后。”
  邓姓,据《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谓:“宋景定间(1260-1264年),其先迁于江苏、江宁,居金陵珠玑巷,宋末元初间,有邓向者,游学粤东,立籍雄州,遂家焉。”又据《兴宁邓氏谱钞》谓“其先居福建宁化,庆元二年(1196年),经长汀、上杭、入广东蕉岭、梅县。”又据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引《兴宁邓氏家谱》载:“宋时,邓大猷为入闽始祖,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邓志斋由福建宁化迁居今广东梅县松口,是为入粤始祖。生九子,……子孙散居广东各地,邓子才移居镇平(今广东蕉岭)”。[2]
  从上边列举的李、邓姓氏的族谱可以看出先民迁移的时间,迁移的出发地,迁移的方向。这是客家的源与流,客家先民迁移的出发地是黄河以北的河南、洛阳一带;他们都是向南迁移,到达今天的福建、广东、江西一带;他们迁移的时间大致在唐朝末年到北宋初期。当时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严重社会、政治动荡之后,正常社会生活环境、政治基础、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已经步入没落。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各方势力集团为争夺各自利益,互相之间甚至利益集团内部常发生战争,人民往往无辜的成为各势力斗争的牺牲品。在这个动荡和充满暴力的历史阶段,广大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为了避免坐以待毙的命运,其出路除了武装暴动就只能迁移逃亡,逃往偏僻或较为安宁的地区以躲避暴政的压迫。[3]从迁移原因上看,客家先民是为躲避战乱、暴政和压迫才离开沃野富庶的中原,在偏僻或较为安宁的地区找寻新的活路。[4]正是在这种和平的呼唤下,客家先民不惜长途跋涉,克服迁移中的舟车劳顿,颠沛流离之苦,只为找寻那份平静和安宁。在颠沛流离的迁移中,保持着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爱国心,为振兴中华作出卓越贡献。也正是在这种的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许多客家裔的后代,如洪秀全、孙中山、何子渊、黄遵宪、朱德、叶剑英等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为社会的和平、和谐安宁作出重要贡献。
  其次从客家人迁移源头上看,客家人大多来自河洛地区,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华夏文化,有些人也称其为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和主体文化,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为普通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流域,这里是多朝王都所在地,历来是中原文化中心,在这里建都的历朝历代,都以大一统为主要思想,统治华夏大地。大一统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分析历史可以发现,每一位逐鹿中原的军事政治集团都以统一天下为终极目标。可以说这种大一统思想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力量源泉。我们在研究客家文化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河洛文化的元素,客家文化历来都是以中原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感非常有利于实现我们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再次,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因此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底蕴,同时还具特殊的移民特有的文化面貌。例如,客家文化中处处都体现这非常强烈的乡土意识与寻根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原住地后所表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在这一方面的重要体现就是客家人的族谱,族谱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特有的一种文献,就其所记载的内容来说,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它所记载的都是具有同宗共祖相同血缘关系的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文献。同时,客家人用族谱来记载自己的繁衍发展和变迁,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这些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分离和发展起来的,是华夏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客家先民迁移找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在迁移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四,客家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客家迁移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最突出、最具表现力的精神是团结和奋进。中华民族是讲究团结的,“众人拾材火焰高”、“一根筷子轻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讲的就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客家人在迁移中因自身团结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移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移地的原住民同化。二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体现在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地方原住民之间长期斗争长期融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室。连刘邦、项羽都可以合祀一龛,接受膜拜。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迁移是痛苦的,就像雅克·贝汉在导演《迁移的鸟》时说:“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客家先民的大迁移也是为了心中的那一份美好生活的愿望,然而历史的嬗变没有改变客家人生命的血脉根基,热血里流淌着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
  参考文献:
  [1]《客家学概论》作者:万陆,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
  《论汉族客家民系》作者:林开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2]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委员会台湾客家网。(http://www. hakka.taipei.gov.tw/繁体网站)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中心你好台湾网。
  http://www.nihaotw.com/kjxq/news_content.asp?id=78
  [4]百度贴吧,蓝蝴蝶飞扬
其他文献
【摘 要】格非通过人物之间的心灵的隔膜表达出人心的孤独隔绝的精神困境,通过人物热切追求但最终失败的命运呈现出人类总是处于永恒的失败与虚无的精神困境当中,也通过一系列具有乌托邦气质的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呈现出人类总是沉溺于对乌托邦的不可自拔的精神困境中,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乌托邦的思考。  【关键词】格非;时代三部曲,精神困境;虚无;乌托邦;  一、人心是被围困水中的小岛  格非的时代三部曲处处体现出人与人
期刊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于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桓仁农民版画于2007年被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桓仁农民版画选集》。  翻开画卷,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百余幅生动有趣、真实随意、天真稚拙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这些出自农民之手的美术作品,有的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有的参加了中国艺术节美展,有的刊登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画世界》选刊,有的被编
期刊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不仅仅确立了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同时也对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对文化产业及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作出了明确表述,从而表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将会得到充分重视,以期在建设文化强国过程总发挥其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强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党的十八大报告2020年发展总目标指出:
期刊
【摘 要】文化市场是向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平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建设对象之一。农村地区的文化市场发展面对着非常多的挑战,只有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平台,才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不断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对于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文化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提倡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于是不可避免地冲击着高职语文教学。为了使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言理解等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课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积极作用,帮助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砝码,就必须从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出发,按质按量地去完成高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从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出发,科
期刊
【摘 要】王和卿生活在元代初期,受时代环境及其自身“滑稽佻达”性格的影响,其散曲的内容倾向于表现俗人、俗事、俗情。散曲内容的俗化,呈现出“化丑为美”的审美倾向,对后期散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王和卿;散曲内容;俗  王和卿,元代初期曲作家。隋树森辑《全元散曲》收录王和卿小令共二十一首,套数一首,残曲二首。通读王和卿散曲作品,其散曲题材“俗味”甚是浓厚。作为元初散曲家,开拓了散曲题材的
期刊
【摘 要】国家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国民的性格、喜好与价值观,表现在网页设计上,不同国家的网页设计师也都有他们偏爱的设计风格,笔者以美国和韩国为例,通过对其文化特点、性格差异等进行阐述、比较,分析这些因素对网页设计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网页设计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泛,浏览网页已经是21世纪的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在浏览这些五花八门的网页时,不
期刊
【摘 要】张爱玲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一员。她留下不少散文论述自己的文学创作观,而她的作品亦印证了这些观点的独特与卓越。本文将结合具体作品论述其创作观中的“物”与“情”,认为其倾向于描写“物”的“安稳”与“情”的“苍凉”,此二者统一于其所坚持的“真实”的创作原则。  【关键词】安稳;苍凉;物与情;真实  一、“物”的“安稳”  《荀子·解蔽》篇中说:“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以
期刊
【摘 要】申报的成功,并不代表保护工作的结束,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曲艺瑰宝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以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态度大力而广泛的开展“活态”保护和建设,是一种有效的传承途径。本文试结合当地实践,粗浅的谈一些感受和想法。  【关键词】抢救;保护;传承  绍兴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出土文物佐证,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勤劳智慧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
期刊
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明确地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其根本出发点是将那些珍贵的、濒危的且、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有价值的部分赋予其一定的生命力,使之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欣赏、所接受,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在我国进行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并认真处理好保护(抢救)与发展(利用)的关系。只有紧紧抓住保护与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