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提倡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于是不可避免地冲击着高职语文教学。为了使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言理解等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课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积极作用,帮助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砝码,就必须从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出发,按质按量地去完成高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从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出发,科学、准确地确定对高职语文课程进行功能定位,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凸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实用性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语文;定位;模式;探析
为了积极实现大学语文课程在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砝码,高职语文需要明确课程的功能定位,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师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探寻适合高职学生特点、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但在兼顾应用性的同时,尤其要凸现人文性特色,高职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气”和“活力”,从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认清高职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现状
近几年,在每年的九月份新生入学一段时间后,不管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教师,总是如祥林嫂一样重复着一句话:“一届不如一届了啊!”是啊,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再从教学现状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喜”的是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忧”的是我们面对着高职教育中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如何进行改革的困扰。
忧患一:大学语文的尴尬境地
由于各专业中专业课要求质量高、任务重,为很好的完成就业指标,实践性教学比例增大,一些高职院校就挤占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课时,甚至取消了课程的开设,导致了课程定位的偏差与错位,教什么与如何教,如何把握好学生兴趣、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形成了学科“地位边缘化,课程空心化,师资离散化”的令人堪忧的现象。
忧患二:教育对象的多变化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本就存在“三差两多”的现象(“三差”指成绩差、自主能力差及行为习惯差;“两多”指自身问题多,家庭问题多),加之备受优越的家庭环境、物质化的社会环境、网络化的文化环境的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接收知识的时候出现不稳定、多变化的状态,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好教,不好学,不好考”的现象。
二、探索特色教学模式,找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一)树立良好的大学语文教学观
一直以来,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分配、教法选择、教学方式等都依附于其主要能力培训课程的建设。在对大学语文的认识方面,人们只是一味地从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去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我们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真研讨高职语文课程和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要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情况,为了实际工作需要,坚持“就业导向”,采用“大语文”的观念,将文、史、哲、艺等知识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建立起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
(二)完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着重建设人文课程体系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目前的教学课程设置来分析,进行整体规划:
将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结合专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进行模块教学,将大学语文课程改变为职业人文素质课程,将传统的大学语文拓展为上下两篇,即知识积累篇(即职业人文修养)和实用表达篇(即职业通用能力)。上篇的主要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生活、职业美德等;下篇的主要内容涵盖沟通技巧(普通话、实用口才、沟通交际)。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鼓励学生参加由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北京市人文知识大赛”,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修养。
(三)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三个重点
众所周知,高职语文是基础学科,为了保证各专业的顺利开展,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找准突破口,抓重点抓关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抓重点,抓关键——灵活使用教材,按专业实施分类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力求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选取“雅俗共赏”的作品,开展符合专业需求的课堂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特别是就业谋职中对“说和写”的能力的运用效果。
2.巧妙设计不同的课型,灵活安排授课环节
由于高职语文这一科目教材通用,但各专业培养方向不一样,所以,在实施教学前,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几类不同的课型,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重视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加强不同方面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类比,让学生掌握归纳法,学会正确的立论、论证和推导,在实践中提高运用(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5页)语文的能力。
3.布置预习是重点——创新预习模式,按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针对高职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布置课程预习内容的时候,本着“教是为了实现不需要教”的教学理念,要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去获得信息和资料,如:广播、报刊杂志、图书馆、电视、网络等,教会学生学会各种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掌握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与综合的能力,通过课前巩固、学生自评或互评、教师拔高的方式去加以督促、鼓励,提高,成绩纳入期末成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造性地改变授课形式,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运用
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因而,在教法上要不断探索,求精、求变、求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结合我校网络资源的实际状况,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营造网络教与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适合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在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
3.运用“探索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的精神,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特点,我们要采取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来加强学生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主张,采用不同的活动激励手段如“演讲、情景剧表演、文学社、课件展示”等等来重视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与职业,2007
[2] 刘爱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6
[3] 蒋锦旗、华泽秋关于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05,4
[4] 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05,2
[5] 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6] 胡欣育高职语文要凸现人文性特色[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关键词】高职;语文;定位;模式;探析
为了积极实现大学语文课程在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砝码,高职语文需要明确课程的功能定位,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师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探寻适合高职学生特点、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但在兼顾应用性的同时,尤其要凸现人文性特色,高职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气”和“活力”,从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认清高职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现状
近几年,在每年的九月份新生入学一段时间后,不管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教师,总是如祥林嫂一样重复着一句话:“一届不如一届了啊!”是啊,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再从教学现状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喜”的是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忧”的是我们面对着高职教育中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如何进行改革的困扰。
忧患一:大学语文的尴尬境地
由于各专业中专业课要求质量高、任务重,为很好的完成就业指标,实践性教学比例增大,一些高职院校就挤占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课时,甚至取消了课程的开设,导致了课程定位的偏差与错位,教什么与如何教,如何把握好学生兴趣、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形成了学科“地位边缘化,课程空心化,师资离散化”的令人堪忧的现象。
忧患二:教育对象的多变化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本就存在“三差两多”的现象(“三差”指成绩差、自主能力差及行为习惯差;“两多”指自身问题多,家庭问题多),加之备受优越的家庭环境、物质化的社会环境、网络化的文化环境的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接收知识的时候出现不稳定、多变化的状态,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好教,不好学,不好考”的现象。
二、探索特色教学模式,找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一)树立良好的大学语文教学观
一直以来,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分配、教法选择、教学方式等都依附于其主要能力培训课程的建设。在对大学语文的认识方面,人们只是一味地从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去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我们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真研讨高职语文课程和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要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情况,为了实际工作需要,坚持“就业导向”,采用“大语文”的观念,将文、史、哲、艺等知识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建立起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
(二)完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着重建设人文课程体系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目前的教学课程设置来分析,进行整体规划:
将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结合专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进行模块教学,将大学语文课程改变为职业人文素质课程,将传统的大学语文拓展为上下两篇,即知识积累篇(即职业人文修养)和实用表达篇(即职业通用能力)。上篇的主要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生活、职业美德等;下篇的主要内容涵盖沟通技巧(普通话、实用口才、沟通交际)。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鼓励学生参加由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北京市人文知识大赛”,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修养。
(三)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三个重点
众所周知,高职语文是基础学科,为了保证各专业的顺利开展,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找准突破口,抓重点抓关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抓重点,抓关键——灵活使用教材,按专业实施分类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力求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选取“雅俗共赏”的作品,开展符合专业需求的课堂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特别是就业谋职中对“说和写”的能力的运用效果。
2.巧妙设计不同的课型,灵活安排授课环节
由于高职语文这一科目教材通用,但各专业培养方向不一样,所以,在实施教学前,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几类不同的课型,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重视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加强不同方面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类比,让学生掌握归纳法,学会正确的立论、论证和推导,在实践中提高运用(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5页)语文的能力。
3.布置预习是重点——创新预习模式,按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针对高职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布置课程预习内容的时候,本着“教是为了实现不需要教”的教学理念,要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去获得信息和资料,如:广播、报刊杂志、图书馆、电视、网络等,教会学生学会各种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掌握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与综合的能力,通过课前巩固、学生自评或互评、教师拔高的方式去加以督促、鼓励,提高,成绩纳入期末成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造性地改变授课形式,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运用
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因而,在教法上要不断探索,求精、求变、求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结合我校网络资源的实际状况,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营造网络教与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适合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在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
3.运用“探索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的精神,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特点,我们要采取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来加强学生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主张,采用不同的活动激励手段如“演讲、情景剧表演、文学社、课件展示”等等来重视和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 教育与职业,2007
[2] 刘爱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6
[3] 蒋锦旗、华泽秋关于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05,4
[4] 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05,2
[5] 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6] 胡欣育高职语文要凸现人文性特色[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