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观中的“物”与“情”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爱玲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一员。她留下不少散文论述自己的文学创作观,而她的作品亦印证了这些观点的独特与卓越。本文将结合具体作品论述其创作观中的“物”与“情”,认为其倾向于描写“物”的“安稳”与“情”的“苍凉”,此二者统一于其所坚持的“真实”的创作原则。
  【关键词】安稳;苍凉;物与情;真实
  一、“物”的“安稳”
  《荀子·解蔽》篇中说:“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以物物”是对个别事物只从它本身去认识,没有上升到一般,更没有超越到根本。而把个别的、具体的物当作一级阶梯联系、推广到普遍,这就是“兼物物”。
  张爱玲认为,“安稳”比“飞扬”更能体现人生的本质。“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注重人生“飞扬”一面的文学创作者,更多注重在作品中表现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
  四十年代正是左翼红色文学如日中天的时代,在作品中表现斗争,尤其是阶级斗争,成为一种潮流。然而,包括阶级斗争,一切的斗争在被明确提出来之后都会成为理念化的东西。中国的青年从西方引进并接受这些理念,活在现实中的他们同时也活在理念当中。理念有指导、使人认清现实的作用,同时亦有蒙蔽、模糊真正现实的弊病。因为理念是在现实基础之上产生的,而真正的现实远比理念更加复杂。相较于左翼红色文学热衷描写人生“飞扬”的一面,张爱玲向来注重描写人生“安稳”的一面。她也并非一味避开革命、战争只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十八春》便是一个例子:慕瑾在抗战中被诬为汉奸,遭国民党逮捕,其妻受酷刑而死;女主人公曼桢在内战时期苦苦谋求生存;叔惠索性像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奔赴西北支援革命。然而,张爱玲的笔下,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人们都是要为生存奔碌的;参加革命与做任何一份普通工作,也都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本质上并无不同。她描写生活中的一切人,还以他们本来的面目,并不因理念而神话其中任何一类。张爱玲并不讳言当时“描写战争与革命的作品也往往失败在技术的成分大于艺术的成分。”她认为好的作品应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倘使为斗争而斗争,便缺少回味,写了出来也不能成为好的作品。”
  这一点上,鲁迅与张爱玲是有相通之处的。“战斗的鲁迅”是有批判精神的,同时亦是满怀同情的。他对中国的农民、小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与张爱玲对其笔下中国小市民的微讽、调侃与悲悯,有异曲同工之处。鲁迅从来没有将革命浪漫化,他在《伤逝》中用近乎冷酷的语气说出“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他描写的,也是现实的生活,也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正如阿Q永远不会死去,张爱玲书中那些十里洋场中的男男女女也会永久地活在我们身边,生生不息。而蒋光慈一类左翼红色作家的作品早已被人们遗忘,这或许便是“安稳”胜过“飞扬”的魅力。
  二、“情”的“苍凉”
  注重描写“物”的“安稳”的张爱玲,在创作的感情上衷情于“苍凉”。她写:“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描写“飞扬”人生的一类作品,情感上大多是壮烈和悲壮的。最典型的仍是四十年代风行的红色革命小说,主人公在一个惊涛骇浪的时代里,经历种种恋爱和革命的波折。然而随着世事流转,这一类“壮烈”的作品却越来越难以使后世的读者产生“壮烈”之情。归根到底,是因为“飞扬”只是时代的横断面,描写人生“飞扬”是“以物物”,而“安稳”才是人生的本质,是贯串于一切时代的。它永远不会脱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会使人产生陌生感、虚无感,连“飞扬”也是这“安稳”的另一种存在形态,最终亦会回归于“安稳”。描写人生“安稳”是“兼物物”的。正如张爱玲所言:“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存在于一切时代意味着在任何时代被人们接受。我们现在看《金锁记》,看《倾城之恋》,看《十八春》,觉得身边仍有曹七巧那样为金钱扭曲人性的人,有白流苏那样渴望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作为依靠的人,有顾曼桢那样坚强、善良、为了生存和尊严不懈努力的普通人,有范柳原那样轻浮浪荡、游戏人间、本性却不坏的男人。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是“不完全”的,正如现实中本没有“完全人”。“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这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
  大彻大悟是激烈的,壮烈的,悲壮的,常态的不彻底则只能予人以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张爱玲用参差对照的手法表现这种“情的苍凉”,最终目的仍是追求一种事实和感情上的真实。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白流苏感化成为革命女性,结婚也并不使范柳原变成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倾城之恋》的结局虽然也算完满,感情上究竟是苍凉的。然而这苍凉是真实的,“就事论事,他们(指范白二人)也只能如此。”
  那个年代的红色革命小说,是不提倡这种参差对照的写法的,甚至在“十七年”以至后来的“文革”中,这种参差对照的写法被斥为革命立场的不坚定,这种“情的苍凉”被扣上“小资产阶级伤感情绪”的帽子。一切人物都变得黑白分明、斩钉截铁;一切情感都热火朝天、昂扬向上。然而现实中的人究竟是复杂的,精力有限的人类也无法永远激奋昂扬。张爱玲坚持写“情”的“苍凉”,她认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三、追求真实
  张爱玲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的真实些。”
  张爱玲的写作原则就是真实。“物”的“安稳”也好,“情”的“苍凉”也罢,都统一于这个“真实”的母题之下。“安稳”之于“飞扬”,“苍凉”之于“壮烈”,都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本质正是真实的一种反映。她不认同文学的主题论,认为“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红楼梦》是“要一奉十”的,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主题来;《战争与和平》较之《复活》主题更为模糊,但前者显然是更伟大的作品;张爱玲所说的当时“旧派”与“新派”的人喜欢的“舒服”或“严肃”的作品在今天早已失去了读者,而张的作品至今仍拥有着广大的读者群,魅力历久弥新,这正是通常人们所谓的“真、善、美”中,“真”排在首位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荀况.解蔽.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3]鲁迅.伤逝.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摘 要】职业女性在社会体系中占有较大比例,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女职业装亟待展开新的研发设计。随着职业岗位对女性的需求量激增,职业装也将是展现职业女性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能够彰显中国职业女性独特面貌的的服装设计工作有待更进一步!本次毕业设计作品借鉴男士职业装版型并运用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盘扣”来贯穿整组作品,中西各项元素的有机搭配即将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关键词】女装设计;中式服装;职业女装  
期刊
【摘 要】《杜甫诗意百开册》是陆俨少山水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诗意图创作过程中包含着图文转换的规律。为探寻这一规律,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对入画诗句的选择、构图章法的谋篇,绘画笔法的运用。在图文转换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图文双向推进的关系:一方面,图像能够有力的促进文学的传播,另一方面,文学为图像的创作提供素材。这些素材包括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意象、气氛、神韵等。因此,在图文转换这一维度对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
期刊
【摘 要】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同时伴随着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的出现和变革。本文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形制和装饰特点,探讨此类建筑风格形成并发展的动因,为当代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建筑;伊斯兰教;中式风格;传统文化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观,而且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伊斯兰教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宗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伊斯兰教建筑在
期刊
【摘 要】格非通过人物之间的心灵的隔膜表达出人心的孤独隔绝的精神困境,通过人物热切追求但最终失败的命运呈现出人类总是处于永恒的失败与虚无的精神困境当中,也通过一系列具有乌托邦气质的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呈现出人类总是沉溺于对乌托邦的不可自拔的精神困境中,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乌托邦的思考。  【关键词】格非;时代三部曲,精神困境;虚无;乌托邦;  一、人心是被围困水中的小岛  格非的时代三部曲处处体现出人与人
期刊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于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桓仁农民版画于2007年被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桓仁农民版画选集》。  翻开画卷,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百余幅生动有趣、真实随意、天真稚拙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这些出自农民之手的美术作品,有的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有的参加了中国艺术节美展,有的刊登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画世界》选刊,有的被编
期刊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不仅仅确立了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同时也对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对文化产业及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作出了明确表述,从而表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将会得到充分重视,以期在建设文化强国过程总发挥其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强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党的十八大报告2020年发展总目标指出:
期刊
【摘 要】文化市场是向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平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建设对象之一。农村地区的文化市场发展面对着非常多的挑战,只有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平台,才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不断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对于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文化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提倡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于是不可避免地冲击着高职语文教学。为了使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言理解等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课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积极作用,帮助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砝码,就必须从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出发,按质按量地去完成高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从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出发,科
期刊
【摘 要】王和卿生活在元代初期,受时代环境及其自身“滑稽佻达”性格的影响,其散曲的内容倾向于表现俗人、俗事、俗情。散曲内容的俗化,呈现出“化丑为美”的审美倾向,对后期散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王和卿;散曲内容;俗  王和卿,元代初期曲作家。隋树森辑《全元散曲》收录王和卿小令共二十一首,套数一首,残曲二首。通读王和卿散曲作品,其散曲题材“俗味”甚是浓厚。作为元初散曲家,开拓了散曲题材的
期刊
【摘 要】国家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国民的性格、喜好与价值观,表现在网页设计上,不同国家的网页设计师也都有他们偏爱的设计风格,笔者以美国和韩国为例,通过对其文化特点、性格差异等进行阐述、比较,分析这些因素对网页设计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网页设计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泛,浏览网页已经是21世纪的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在浏览这些五花八门的网页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