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普遍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水平,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体系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三维健康”的课程目标指向。由此可见,新课程目标下的体育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导入人本主义教学法是必要且有重要意义的。
一、人本主义教学法与体育教学
人本教学法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沉默法、社团学习法和暗示法的统称等,其本质核心是共同的,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完整的人的充分尊重与重视。围绕着这一核心,人本主义教学研究者们提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基本主张。具体如下:首先,重视学习者内在自我的发展。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格。其次,倡导注重过程、注重反思的教学理念。人本主义教学法尊重教学双方的个体主观经验,力求双方在体育教学中实现语言、情感和关系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求教学双方开展积极反思,增强教学双方及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再次,强调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倡导教育的中心要从教转变为学,教师要从讲授者、训练者转变成为引导者、辅助者,发现并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由学习和成长的氛围。由此可见,人本教学法对人的内在自我与自我实现的关注迎合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这也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向是相一致的。
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同时,人本主义教学法也强调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协作的互动关系,注重教学过程中能力和意义的生成与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积极、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导入人本主义教学法是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人本主义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将人本主义教学法引入体育教学是新课程目标下的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人本主义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作为教学主导的体育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教师自身整体素质,优化教学过程与效果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开展教学事业的基本前提,也是优化教学过程与成果的重要条件。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注意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素质。教师要真诚、宽容、耐心、细心,坚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乐于与学生交流。在贯彻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洞察学生的情感及其变化, 重视他们的情感、看法和意愿,并充分信任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二,体育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为应对学生在教学中可能产生的不同角度的问题,体育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相关知识。
第三,体育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机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又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又要擅于运用教学机智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体育教师要加强安全责任意识。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人身安全问题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课前准备中,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先估量,并提前准备好应急的安全措施。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正确示范、耐心细致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运动要领,预防运动损伤。另外,体育教师还要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范围与强度,同时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制订并完善各种规范制度。
2.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因素之一。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包括隐含在体育知识技能中的体育道德修养、体育精神、思想作风与良好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体育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直接关系到人本主义教学法能否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导向,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人际交往合作意识。
其次,不同学生在身体条件、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接受水平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特征,也要注重个体差异,在完成课程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加深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受水平等选择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同时,还要注意针对不同需求、不同条件的学生,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条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安排好课程进度,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再次,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注意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体育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喜欢的素材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及时将社会盛行的运动项目引入体育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灵活采用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本主义教学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能、技能、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基础,充分考虑到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的效果,灵活采用个别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小团体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都能在运动中发展自己。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也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收放自如,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不仅在生理上得到锻炼,而且在心理上也获得满足,能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学法主张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自我教育法、自由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暗示教育法、活动教育法等。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的特点,能够单个或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自主协调发展。
4.注重教学反思与评价,强化体育教学效果
注重反思与评价是人本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之一。人本主义教学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既要考虑到在教师的教学下,学生如何进行体育学习、怎样获得体育知识、如何提高体育素质,又要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验人生、如何终身发展、如何展现生命价值等深层意义。同时,人本主义教学法要求面对全体学生,关注个体的特点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自主发展。
综上可见,人本主义教学法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谋求最大发展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在承认、理解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优化体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人本主义教学法的引入对实现体育新课程目标、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志勇.体育教学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杨韶纲.融合教育——人本主义范式探究.江苏高教, 2004(4).
[4] 刘志敏.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启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6(4).
[5]刘素芳. 人本主义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责任编辑付一静)
一、人本主义教学法与体育教学
人本教学法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沉默法、社团学习法和暗示法的统称等,其本质核心是共同的,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完整的人的充分尊重与重视。围绕着这一核心,人本主义教学研究者们提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基本主张。具体如下:首先,重视学习者内在自我的发展。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格。其次,倡导注重过程、注重反思的教学理念。人本主义教学法尊重教学双方的个体主观经验,力求双方在体育教学中实现语言、情感和关系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求教学双方开展积极反思,增强教学双方及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再次,强调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倡导教育的中心要从教转变为学,教师要从讲授者、训练者转变成为引导者、辅助者,发现并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由学习和成长的氛围。由此可见,人本教学法对人的内在自我与自我实现的关注迎合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这也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向是相一致的。
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同时,人本主义教学法也强调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协作的互动关系,注重教学过程中能力和意义的生成与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积极、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导入人本主义教学法是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人本主义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将人本主义教学法引入体育教学是新课程目标下的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人本主义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作为教学主导的体育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教师自身整体素质,优化教学过程与效果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开展教学事业的基本前提,也是优化教学过程与成果的重要条件。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注意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素质。教师要真诚、宽容、耐心、细心,坚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乐于与学生交流。在贯彻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洞察学生的情感及其变化, 重视他们的情感、看法和意愿,并充分信任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二,体育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为应对学生在教学中可能产生的不同角度的问题,体育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相关知识。
第三,体育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机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又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又要擅于运用教学机智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体育教师要加强安全责任意识。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人身安全问题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课前准备中,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先估量,并提前准备好应急的安全措施。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正确示范、耐心细致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运动要领,预防运动损伤。另外,体育教师还要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范围与强度,同时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制订并完善各种规范制度。
2.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因素之一。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包括隐含在体育知识技能中的体育道德修养、体育精神、思想作风与良好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体育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直接关系到人本主义教学法能否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导向,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人际交往合作意识。
其次,不同学生在身体条件、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接受水平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特征,也要注重个体差异,在完成课程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加深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受水平等选择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同时,还要注意针对不同需求、不同条件的学生,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条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安排好课程进度,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再次,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注意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体育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喜欢的素材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及时将社会盛行的运动项目引入体育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灵活采用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本主义教学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能、技能、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基础,充分考虑到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的效果,灵活采用个别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小团体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都能在运动中发展自己。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也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收放自如,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不仅在生理上得到锻炼,而且在心理上也获得满足,能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学法主张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自我教育法、自由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暗示教育法、活动教育法等。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的特点,能够单个或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自主协调发展。
4.注重教学反思与评价,强化体育教学效果
注重反思与评价是人本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之一。人本主义教学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既要考虑到在教师的教学下,学生如何进行体育学习、怎样获得体育知识、如何提高体育素质,又要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验人生、如何终身发展、如何展现生命价值等深层意义。同时,人本主义教学法要求面对全体学生,关注个体的特点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自主发展。
综上可见,人本主义教学法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谋求最大发展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在承认、理解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优化体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人本主义教学法的引入对实现体育新课程目标、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志勇.体育教学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杨韶纲.融合教育——人本主义范式探究.江苏高教, 2004(4).
[4] 刘志敏.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启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6(4).
[5]刘素芳. 人本主义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