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原汁原味的阅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h1990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益始终不高,投入与产出不等,究其原因是因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成不变的模式瓶颈:一是教师偏重知识讲授,忽视学生的阅读感知和实践体验,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制约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二是教师总是在字词句、篇章结构的模式中游走,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经验不够,阅读的宽度与深度不够。因此,改变现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提倡原汁原味的阅读,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可持续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阅读方法的引领
    以教材为范本,在课堂内精讲、细读,阅读课则随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要教会他们圈点读书等阅读方法,同时随时关注,及时点拨、指导,让他们说出困惑,写出体会。平时还要注意指导并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诵读类活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专题阅读指导学习。如教学《碧螺春》一课,可以通过赏茶、品茶、咏茶、读茶、议茶、写茶这六个版块的有机整合,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联系起来培养,通过学科间和课内外之间的沟通,从而实现综合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学习。而且在赏析、交流中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鲜明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此外,也可以请校内外语文教师或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举办自己的“百家讲坛”。还可以通过组建兴趣小组,以兴趣小组为平台组织开展活动,如创意作文大赛、原创诗歌大赛、同题作文大赛等。如学习了《牛郎织女》一文后,可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搜集整理家乡的民间故事,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开展这样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注重阅读方法的引领,能让学生跟文本进行最“亲密”的接触。
   二、阅读思维的锤炼
    在阅读中,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是良好的开端。教师应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去探讨、争论,直到得出结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不拘一格地采取各种形式,如讲读课、阅读课、辩论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课型,陶冶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通过课堂教学的合理调控和有效组织及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感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将课堂内容迁移到课外,使学生对语文的真正理解体现“大语文”的内涵;通过阅读、思考、写作等有效方法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可以说,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使教师与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阅读思维才能得到锤炼。如学习《嫦娥奔月》一课,传统教材视野里这只是一则神话故事,而在新课标背景下却可转换成几个相关课题的研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汇报课题研究的成果,如《月亮与古诗词》、《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人的飞天梦》、《中国现代探月工程》等。尽管学生的语言还很幼稚,研究的成果也未到位,但却在由教师指导、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自行写作、自行课堂汇报的过程中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这样的语文课别开生面,使学生的思想撞击出火花,阅读欲望得到增强,思维活动逐漸亢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了,思维习惯养成了,思维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
   三、阅读个性的倡导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体化阅读体验。创设个性化阅读的生长空间,放手让学生阅读,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的百花齐放。如学习《春联》一课后,放手让学生自行创作春联,并从语言、修辞、逻辑、对仗等角度着手,评选出最佳春联,并详细作出评价。由于审美视角和文化积淀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强烈的碰撞,引发了学生多元的思考。结果,大家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阅读不是泛自由化的阅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的同时,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精心设计阅读对话、阅读提示,平等地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学生交流阅读经验,碰撞思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个性化阅读的快乐。只有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鼓励学生从自身知识储备、情趣爱好、性格特点、阅读经历出发,才能创设出个性化阅读的生长空间,不断提升自我阅读品位。
  总而言之,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又催生了新的教材,新的教材则须教师不断钻研文本并更新教学模式,以便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念。对于小学语文而言,由于新编课文比重较大,教师处理这些课文时没有相关的、现成的设计可以参考借鉴。因此,在钻研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特点,从而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保证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今天下午,我们五(一)班利用队日课进行了班干部的选拔。为了这次竞选,同学们已经准备很久了。看着他们正襟危坐,一幅严肃认真的样子,我觉得很欣慰,同时我也感到他们长大了。  竞选开始了,同学们陆续走上了讲台,宣读自己精心准备的演讲稿,声音是那么洪亮,身影是那么挺拔,态度是那么坚定,表情是那么严肃。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是同学们那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看着这一切,我也为主感动,因为这已经能说明我们班的大部分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腼腆羞涩。性格孤僻,不喜欢开口表达;有的学生反应迟钝,思维不流畅,口舌木讷;有的学生心巧口拙,肚里有话却不善言谈,能写但不敢说……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信心的缺乏是阻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拦路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告别怯懦,告别自卑,充满自信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消除心理障碍    自信心是人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抱有成功把
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让人大开眼界。薛老师简简单单,轻装上阵,只有一支粉笔,一张备课纸,如此而已。在朴实的课堂上,他没有让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课堂,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    [情景一]字词教学,颇具特色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专家学者及教学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让学生能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正是学生把书读“进去”的标志,也正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一种体现,下面就几个案例谈谈教学中的现象及研究反思。  【案例1】曾听过一节关于《示儿》的教学。教师从开始到最后提出的一连串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过程呢?听了一节小学数学课,深受启发。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例:一块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铁片,要将其裁剪成半径是2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成几块?  板书题目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解答。结果大多数学生都是如下解答:(20×12)÷(3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缺赞美,他们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生活中,他们能经常得到老师、父母、亲戚、朋友的称赞,感受着被赞美的愉悦、幸福,体验着赞美给他们带来的自信、成功。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因为家庭教育以他们为中心,导致他们不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被赞美的同时也要主动地真诚地为别人送出赞美。如何让学生感受赞美的力量,感悟赞美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成了我们本节课的主要教育目的。    一、感性
美术欣赏是践行新时代儿童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名画欣赏作为其中的内容之一,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却存在着“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现象。一些幼儿教师的关注和研究少,甚至成为不敢涉猎的“禁区”。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对名画的了解甚少,不知如何选择素材,不能将成人的赏析化解为幼儿的语言,认为“门槛”太高,无法驾驭。笔者近期在对幼儿园名画欣赏的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一定经验,总结如下:  一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过动手操作,恰好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空间。    一、通过操作,培养探究精神    一位教育家曾说:
在进行艺术教育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这一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学生美术乐学三部曲,今表述如下跟大家探讨。    一、让兴趣成为学生乐学的切入点    1.运用美术学习的功能引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人们对美术的教育功能总是缺乏认识,不知学习美术
活動目标  1. 欣赏人物变形的创作过程,感受自由变化的创意乐趣。  2. 用点、线、形大胆想象,给头像设计夸张变形的身体、四肢。  3. 体验自由想象的奇妙,感受无拘无束作画的快乐。  活动准备  动画课件“魔法大变样”课件,作业纸贴好大头照片三张(自己、爸爸、妈妈),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 、 观看课件“魔法大变样”,打开思维禁锢,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谁?他哪里被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