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冠疫情的爆发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生活工作模式和学习方式,本文拟充分研究疫情时期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探索适合思政课的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模型提升后疫情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后疫情;思政课教学模型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情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国关系更为微妙,国人更加坚定中国道路自信、中国制度自信。同时疫情也改变了人类原有的工作、生活模式。笔者深入分析后疫情时代思政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资源,期望设计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教学新模型。
一、后疫情时代教学环境变化
1.网络教学成为热点。因疫情防控需求,不能大规模聚集,学校聚集式的学习方式在疫情期间转变为纯粹线上教学,教师积极转型线上教学。后期随着疫情在我国国内趋于稳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成为目前教学的主要方式,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同时避开网络教学学生注意力分散严重、自控能力差等问题,成为目前研究讨论的重点。
2.疫情案例丰富。疫情期间的各类事件,各类优秀事迹比比皆是,疫情本身就是一场思政大课,坚定了国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充分利用疫情期间的鲜活案例讲好中国故事,有用但不泛滥,并以疫情为契机更有效拓展思政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是思政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3.思政教育仍是难点。全球疫情中中国政府的反应与措施,让中国人对中国制度、道路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思政教育中语言表达、案例的高熟悉度反而导致学生对课程的低关注度和低思考性,难以真正从深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对思政老师的要求更为提高。
二、后疫情时代思政课程总体教学设计
针对后疫情时代教学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思考到教学设计都应有一个体系化的改变。
(一)“三维一体”教学理念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着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初心,思政课程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应以“定、变结合”为原则,“一、多兼具”为目标,通过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价值引领和塑造,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养价值精神”、“以辩证思维能力和理性表达提升价值判断能力”、“以中国故事与课程主题相结合引领价值取向”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
(二)“双主教学”、“三感育人”教学模式
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思想双向流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稳固的呼应关系,在鼓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思政课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直接关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大问题,其根本在于触动、影响、提升学生的思想,具有“又红又专”的特点:“红”是指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专”是指思政课具有突出的理论性。思政课必须将政治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才能实现“感动学生、感悟智慧、感染力量”的育人目标。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原则设计“双主教学”活动,实现“故事感动、智慧感悟、力量感染”的“三感育人”目標。
(三)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以传播中国故事,阐释中国智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促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能力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提升意识形态引导力的价值目标,让学生通过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青年;培养思想正、思维清、思域广、勤反思的新时代职业人。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基本情况来看,以“00后”为主体。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能够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学习资源;部分学生在长期的思政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倦心理,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多数学生对时事和政治问题不感兴趣,还有一些受到不良引导对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排斥。
从课程本身来看,一方面受到高度重视 ,得到各方面支持;另一方面政治性、理论性很强,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需要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引导,打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坚定“四个自信”。
在教学资源方面,大量课程资源已经建设完成,其他高校同类慕课可使用课程较多,具备实施慕课教学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更新,长期维护,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和适应性,同时加强自身资源的建设,提高针对性。。
在教学设施方面,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授课,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下,也能够支持采用全线上教学授课方式,直播回放同时支持更为灵活的学习。但线上教学方式相对而言难以保证专注性,如果发生网络故障更会对教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教学内容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新冠疫情防控斗争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为进一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课程可以充分挖掘梳理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结合中外对比,将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与弘扬抗疫精神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4.教学流程
根据“三维一体”教学理念,结合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目标,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术负责、对教育规律负责”的“三个负责”精神,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前导学、线上教学、课后拓展整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单向灌输变为深度互动的学习过程,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最终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
在课前导学环节,把握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及时追踪学习情况,通过平台记录和答题情况掌握学习难点和问题所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线上教学环节,一方面围绕价值引领的宗旨讲授理论,体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另一方面要围绕“深度互动”基本要求,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提高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体现课程的亲和力;在课后拓展环节,将激发爱国之情与报国之行相结合,切实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以微党课、微电影等“微成果”形式,传播“微力量”,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综上所述,在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建构“三维一体”教学理念、创设“双主教学”、“三感育人”教学模式,通过打造“有知有味”立体化云课堂,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以优质的内容吸引人、以鲜活的形式打动人,提升教学获得感。同时,顺应微时代,抢占思政教育“微阵地”,通过“微活动”“微产品”“微对话”,整合“微力量”、促进“微群体”巩固精神,营造“微环境”新空间健康向上氛围。这样坚持“3+2+3”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立体教学维度搭建,形成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型。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尹波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J].计算机与网络,2020(8).
[2]张二丽.后疫情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12).
[3]方春英.后疫情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变革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
[4]胡勤涌,李静.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教学设计逻辑的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
作者简介
胡恒丽(1982—),四川德阳人,硕士,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董文(1982—),重庆人,硕士,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后疫情;思政课教学模型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情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国关系更为微妙,国人更加坚定中国道路自信、中国制度自信。同时疫情也改变了人类原有的工作、生活模式。笔者深入分析后疫情时代思政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资源,期望设计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教学新模型。
一、后疫情时代教学环境变化
1.网络教学成为热点。因疫情防控需求,不能大规模聚集,学校聚集式的学习方式在疫情期间转变为纯粹线上教学,教师积极转型线上教学。后期随着疫情在我国国内趋于稳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成为目前教学的主要方式,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同时避开网络教学学生注意力分散严重、自控能力差等问题,成为目前研究讨论的重点。
2.疫情案例丰富。疫情期间的各类事件,各类优秀事迹比比皆是,疫情本身就是一场思政大课,坚定了国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充分利用疫情期间的鲜活案例讲好中国故事,有用但不泛滥,并以疫情为契机更有效拓展思政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是思政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3.思政教育仍是难点。全球疫情中中国政府的反应与措施,让中国人对中国制度、道路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思政教育中语言表达、案例的高熟悉度反而导致学生对课程的低关注度和低思考性,难以真正从深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对思政老师的要求更为提高。
二、后疫情时代思政课程总体教学设计
针对后疫情时代教学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思考到教学设计都应有一个体系化的改变。
(一)“三维一体”教学理念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着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初心,思政课程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应以“定、变结合”为原则,“一、多兼具”为目标,通过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价值引领和塑造,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养价值精神”、“以辩证思维能力和理性表达提升价值判断能力”、“以中国故事与课程主题相结合引领价值取向”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
(二)“双主教学”、“三感育人”教学模式
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思想双向流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稳固的呼应关系,在鼓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思政课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直接关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大问题,其根本在于触动、影响、提升学生的思想,具有“又红又专”的特点:“红”是指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专”是指思政课具有突出的理论性。思政课必须将政治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才能实现“感动学生、感悟智慧、感染力量”的育人目标。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原则设计“双主教学”活动,实现“故事感动、智慧感悟、力量感染”的“三感育人”目標。
(三)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以传播中国故事,阐释中国智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促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能力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提升意识形态引导力的价值目标,让学生通过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青年;培养思想正、思维清、思域广、勤反思的新时代职业人。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基本情况来看,以“00后”为主体。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能够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学习资源;部分学生在长期的思政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倦心理,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多数学生对时事和政治问题不感兴趣,还有一些受到不良引导对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排斥。
从课程本身来看,一方面受到高度重视 ,得到各方面支持;另一方面政治性、理论性很强,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需要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引导,打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坚定“四个自信”。
在教学资源方面,大量课程资源已经建设完成,其他高校同类慕课可使用课程较多,具备实施慕课教学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更新,长期维护,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和适应性,同时加强自身资源的建设,提高针对性。。
在教学设施方面,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授课,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下,也能够支持采用全线上教学授课方式,直播回放同时支持更为灵活的学习。但线上教学方式相对而言难以保证专注性,如果发生网络故障更会对教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教学内容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新冠疫情防控斗争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为进一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课程可以充分挖掘梳理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结合中外对比,将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与弘扬抗疫精神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4.教学流程
根据“三维一体”教学理念,结合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目标,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术负责、对教育规律负责”的“三个负责”精神,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前导学、线上教学、课后拓展整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单向灌输变为深度互动的学习过程,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最终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
在课前导学环节,把握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及时追踪学习情况,通过平台记录和答题情况掌握学习难点和问题所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线上教学环节,一方面围绕价值引领的宗旨讲授理论,体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另一方面要围绕“深度互动”基本要求,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提高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体现课程的亲和力;在课后拓展环节,将激发爱国之情与报国之行相结合,切实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以微党课、微电影等“微成果”形式,传播“微力量”,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综上所述,在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建构“三维一体”教学理念、创设“双主教学”、“三感育人”教学模式,通过打造“有知有味”立体化云课堂,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以优质的内容吸引人、以鲜活的形式打动人,提升教学获得感。同时,顺应微时代,抢占思政教育“微阵地”,通过“微活动”“微产品”“微对话”,整合“微力量”、促进“微群体”巩固精神,营造“微环境”新空间健康向上氛围。这样坚持“3+2+3”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立体教学维度搭建,形成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型。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尹波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J].计算机与网络,2020(8).
[2]张二丽.后疫情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12).
[3]方春英.后疫情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变革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
[4]胡勤涌,李静.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教学设计逻辑的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
作者简介
胡恒丽(1982—),四川德阳人,硕士,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董文(1982—),重庆人,硕士,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