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学实验是一种数学活动,这一关于数学实验。
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比较明确,实验就是利用实验仪器,进行某种组合的仪器进行测试,这里的操作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仪器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组合操作,二是对组合的仪器进行测试。由此可知,数学实验也要这两步组合而成,不过数学实验没有明确的实验仪器及专用的实验室,而理化生实验有明确的实验要求和专门的实验室,由此也有专门的实验员。有实验员在实验之前准备好本节课要做的实验仪器,任课老师只要做现成的实验,有的学校实验课由实验员来完成,由此理化生实验有专门的实验内容,专门的实验课,专门的实验记录等。已经形成系列,对于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的配备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国家均有统一的规定,在理化生等实验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内容。而数学实验,仅仅是新课标中的要求下才开始重视数学实验的,因此目前数学实验活动在数学课中仍没有受到重视。为了对数学实验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所有数学操作均称为数学实验。
在新课标中,7-9年级教学中的过程性目标用了3个过程性目标动词"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这样3个过程动词,仔细分析这三个过程,在数学实验中都经历过。因为数学实验其实是数学活动中的一项内容……..,新课标中指出"…….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说实验是数学活动中的一种,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对某些知识来说,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行之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对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空间与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许多几何定理.、公式都是经历数学实验得到验证,许多几何知识可以通过实验来展示其过程原理,特别是一些空间图形,通过数学定理的推导,证明的过程也可通过数学实验展示出来。甚至一些代数方面的公式也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来证明(如完全平方公式)。而且数学实验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现在,在实验课程标准中虽然强调了这个工作,但是教师真正接受還需要一个过程,要使数学教师重视数学实验必须使数学教师先认识数学实验的重要性,不重视数学实验,就要吃亏。其次要从考试中加强数学实验内容的考查,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特别是中考。第三是要帮助教师进行数学实验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如教具、学具的制作,因为这些教具、学具的制作不可能完全由教师自己单独完成,需要课程编写人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教具、学具。第四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使教师尽快认识到数学实验的重要性。第五是加强研究从多个方面提高数学实验的效率。第六是在中考中要多出这方面内容的考题。
在新课标中可以明确提出那些实验可以做,并指出需要哪些教具、学具,在数学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只要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师心中有数,使教师顺利完成应做的数学实验,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进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兴趣,使数学实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数学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数学实验小组的建立。
可与实验小组讨论组织一致。而且许多数学实验也可以作为小组讨论的内容,无需另起炉灶,也便于管理。
2、数学实验的设计原则
(1)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
所设计的数学实验一般应紧扣教材。
数学实验为教学内容服务。当然另一种数学实验,是间接服务型如"二十四点游戏"即是此类,这类问题以游戏型实验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很大作用。
(2)可操作型原则
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是时间。一下数学实验所需时间比较多,不可能在一节课来完成,这就要考虑是否让学生课下来完成(从效率上来考虑)。第二是实验效果。一些实验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没有实验效果,需要反复来做多次,如抛硬币实验概论,一些实验是因为实验仪器不标准而造成实验效果不明显,如软盘游戏,由于软盘中间的转的部位不准确(位置不正确),孔的大小不均匀,或转盘不圆,转盘材料厚薄不均匀,都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这些问题不注意时也影响实验结果。这样就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就大打折扣。
(3)直观性原则
一些实验设计不直观,学生通过实验不容易得出正确结论,需要一些实验由于实验仪器器具大小不适合而影响实直观的效果。
(4)可接受性原则
影响实验的内涵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学生做了实验后,莫名其妙,或者比做实验前更加糊涂。
(5)全员性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要避免只要少数人操作的实验。
3、实验操作应注意的几点
(1)要健全实验组织
如果教师认为小组讨论的组织不适应适应操作,则应作为适当调整,当然应该尽量与协作学习的小组相同。
(2)控制课堂纪律
课堂活了之后,要注意另一种倾向,就是乱,课堂管理太死,则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但太乱的课堂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做到活而不乱。这是教师的硬本事,也是课改的重要研究的课题。
(3)注意实验的参与性。
许多实验需要不同的分工,如操作的,观察的实验变化过程的,记录的等等,要帮助学生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分工负责。等学生对数学实验操作熟练了,再要求学生分组来完成,以达到学生之间的平衡发展的目的。
(4)及时总结
实验的效果一般是边实验边总结,避免实验完了没有实验结果,这样实验效果要大打折扣,这就是趁热打铁的道理,而且这些实验的结论最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最起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最不理想的是有教师包办来完成。
(5)要做好记录
实验记录是实验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要轻视实验报告。
(6)对于课外实验
要落实组织,取得家长、社会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影响调查性实验;要保证安全,教师要尽量参加进去,要帮助学生落实实验场地及器具。
(7)要注意实验操作规范。
(8)要落实实验器具的制作,实验器具、学具的制作过程也是一次实验。
三、实验案例(北师大教材)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案例1从不同方向看
实验准备:教师准备,边长为5cm的小立方体若干,多媒体(实物展示平台)热水瓶,茶杯,乒乓球,长方体,四棱锥,圆柱体等:学生准备边长为3cm的小立方体若干。
创造情景:
-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听到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几个盲人同一头大象,怎么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呢?(让学生讨论、思考,进入角色)。
教师演示实验:把茶杯,热水瓶,乒乓球放在讲台上,三样东西摆成一条直线并且热水瓶在中间。让四个学生站在这三样物品的前后左右不同位置看,然后让他们讲述自己看到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回答产生不同情况的原因。从而得到本节课的主题: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师演示实验:把5个小立方体摆成如下图所示,让学生动手照此进行,用学具摆起来,然后,让学生看着摆放的学具画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如下图所示)
由此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所以可以说100%的学生很感兴趣,因此很快就完成了以上实验.接下来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教材中"议一议",让学生动手摆放一下实物,然后画出三视图。学生经过协作学习,对于照顾组合几何体的三视图,较能顺利地完成。
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比较明确,实验就是利用实验仪器,进行某种组合的仪器进行测试,这里的操作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仪器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组合操作,二是对组合的仪器进行测试。由此可知,数学实验也要这两步组合而成,不过数学实验没有明确的实验仪器及专用的实验室,而理化生实验有明确的实验要求和专门的实验室,由此也有专门的实验员。有实验员在实验之前准备好本节课要做的实验仪器,任课老师只要做现成的实验,有的学校实验课由实验员来完成,由此理化生实验有专门的实验内容,专门的实验课,专门的实验记录等。已经形成系列,对于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的配备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国家均有统一的规定,在理化生等实验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内容。而数学实验,仅仅是新课标中的要求下才开始重视数学实验的,因此目前数学实验活动在数学课中仍没有受到重视。为了对数学实验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所有数学操作均称为数学实验。
在新课标中,7-9年级教学中的过程性目标用了3个过程性目标动词"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这样3个过程动词,仔细分析这三个过程,在数学实验中都经历过。因为数学实验其实是数学活动中的一项内容……..,新课标中指出"…….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说实验是数学活动中的一种,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对某些知识来说,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行之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对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空间与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许多几何定理.、公式都是经历数学实验得到验证,许多几何知识可以通过实验来展示其过程原理,特别是一些空间图形,通过数学定理的推导,证明的过程也可通过数学实验展示出来。甚至一些代数方面的公式也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来证明(如完全平方公式)。而且数学实验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现在,在实验课程标准中虽然强调了这个工作,但是教师真正接受還需要一个过程,要使数学教师重视数学实验必须使数学教师先认识数学实验的重要性,不重视数学实验,就要吃亏。其次要从考试中加强数学实验内容的考查,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特别是中考。第三是要帮助教师进行数学实验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如教具、学具的制作,因为这些教具、学具的制作不可能完全由教师自己单独完成,需要课程编写人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教具、学具。第四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使教师尽快认识到数学实验的重要性。第五是加强研究从多个方面提高数学实验的效率。第六是在中考中要多出这方面内容的考题。
在新课标中可以明确提出那些实验可以做,并指出需要哪些教具、学具,在数学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只要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师心中有数,使教师顺利完成应做的数学实验,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进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兴趣,使数学实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数学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数学实验小组的建立。
可与实验小组讨论组织一致。而且许多数学实验也可以作为小组讨论的内容,无需另起炉灶,也便于管理。
2、数学实验的设计原则
(1)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
所设计的数学实验一般应紧扣教材。
数学实验为教学内容服务。当然另一种数学实验,是间接服务型如"二十四点游戏"即是此类,这类问题以游戏型实验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很大作用。
(2)可操作型原则
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是时间。一下数学实验所需时间比较多,不可能在一节课来完成,这就要考虑是否让学生课下来完成(从效率上来考虑)。第二是实验效果。一些实验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没有实验效果,需要反复来做多次,如抛硬币实验概论,一些实验是因为实验仪器不标准而造成实验效果不明显,如软盘游戏,由于软盘中间的转的部位不准确(位置不正确),孔的大小不均匀,或转盘不圆,转盘材料厚薄不均匀,都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这些问题不注意时也影响实验结果。这样就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就大打折扣。
(3)直观性原则
一些实验设计不直观,学生通过实验不容易得出正确结论,需要一些实验由于实验仪器器具大小不适合而影响实直观的效果。
(4)可接受性原则
影响实验的内涵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学生做了实验后,莫名其妙,或者比做实验前更加糊涂。
(5)全员性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要避免只要少数人操作的实验。
3、实验操作应注意的几点
(1)要健全实验组织
如果教师认为小组讨论的组织不适应适应操作,则应作为适当调整,当然应该尽量与协作学习的小组相同。
(2)控制课堂纪律
课堂活了之后,要注意另一种倾向,就是乱,课堂管理太死,则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但太乱的课堂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做到活而不乱。这是教师的硬本事,也是课改的重要研究的课题。
(3)注意实验的参与性。
许多实验需要不同的分工,如操作的,观察的实验变化过程的,记录的等等,要帮助学生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分工负责。等学生对数学实验操作熟练了,再要求学生分组来完成,以达到学生之间的平衡发展的目的。
(4)及时总结
实验的效果一般是边实验边总结,避免实验完了没有实验结果,这样实验效果要大打折扣,这就是趁热打铁的道理,而且这些实验的结论最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最起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最不理想的是有教师包办来完成。
(5)要做好记录
实验记录是实验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要轻视实验报告。
(6)对于课外实验
要落实组织,取得家长、社会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影响调查性实验;要保证安全,教师要尽量参加进去,要帮助学生落实实验场地及器具。
(7)要注意实验操作规范。
(8)要落实实验器具的制作,实验器具、学具的制作过程也是一次实验。
三、实验案例(北师大教材)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案例1从不同方向看
实验准备:教师准备,边长为5cm的小立方体若干,多媒体(实物展示平台)热水瓶,茶杯,乒乓球,长方体,四棱锥,圆柱体等:学生准备边长为3cm的小立方体若干。
创造情景:
-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听到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几个盲人同一头大象,怎么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呢?(让学生讨论、思考,进入角色)。
教师演示实验:把茶杯,热水瓶,乒乓球放在讲台上,三样东西摆成一条直线并且热水瓶在中间。让四个学生站在这三样物品的前后左右不同位置看,然后让他们讲述自己看到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回答产生不同情况的原因。从而得到本节课的主题: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师演示实验:把5个小立方体摆成如下图所示,让学生动手照此进行,用学具摆起来,然后,让学生看着摆放的学具画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如下图所示)
由此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所以可以说100%的学生很感兴趣,因此很快就完成了以上实验.接下来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教材中"议一议",让学生动手摆放一下实物,然后画出三视图。学生经过协作学习,对于照顾组合几何体的三视图,较能顺利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