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初中作文范例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zh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传》中有云“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说通过建立言辞以表现自己的美好品德,作文写作也是一样,借助恰当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认真的表达出来。初中生写作时间较短,缺乏充足的生活经验,使用丰富合适的范例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加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初中作文大致情况是:第一,过于重视写作技术教授。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课堂教学时,会更加注重联想法、排比法、总分总等客观写作技巧的教授,便于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快速完成写作内容,保障作文成绩[1]。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我表达空间逐渐缩小,写作内容逐渐固化,写作兴趣逐渐消磨,对作文教学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课堂教学观念滞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逐渐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切实关注新型教学方式的引入和应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作文的评价标准仍然是能否切合主题、结构是否完整、修辞是否巧妙,忽略了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等的培养也不重视,导致作文范例教学陷入困境。
   第三、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范例都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一定的距离,学生难以深入感受和体验文中情感,无法产生共鸣。导致其在写作时经常出现空话、套话、情节虚假、情感夸张的问题,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怎样做好初中作文范例教学的应用呢?
   一、搞好阅读教学,丰富写作素材
   初中语文作文范例教学中,范例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称得上佳?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的范例就是好的例子。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范例。语文教材是由众多教学经验丰厚、专业知识浓厚的教育家们,经过长久的讨论交流精心编排,包含大量让生活中充满感动、富含情感的文章,包括胡适《我的母亲》、朱自清《背影》、余光中《乡愁》等,是学生发现和感受情感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博览群书,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积累丰富写作素材。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为例,文章运用典型的事例叙述了母亲对作者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教师首先可以引入胡适的生平资料,文章创作背景,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深入理解作者写文时的情感。然后,通过文章中“披衣”“轻轻的哭”“悄悄的躲”等细节描述,讲述以小见大、特写镜头等写作技巧,并与《背影》中的“探身”“攀”“缩”“倾”等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日常生活中小事的感人瞬间,以及明确细微之处表达爱的写作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阅读胡适在母亲去世回家奔丧途中写下的《先母行述》、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等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读懂不同处境下不同母亲表现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其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积累写作素材提供助力。同时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诗歌朗诵比赛、作文创意比赛等,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和探究,提高作文的深度和丰富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开展情境教学,加深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套话[2]。但是学生长时间在校园内生活,生活经历雷同,难以写出充实的文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恰当合理的作文范例,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建灵动且富有生活气息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悟,促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朱自清《背影》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先播放音乐视频《父亲》进行课前导入,然后进行文章内容的讲解。但是文章中的环境和场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火车站内的图片或者纪录片,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画面结构。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一边朗读一边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增加情境的真实性,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声音在脑海中想象相应的画面,想象着父亲用手攀着月台上面,脚向上缩,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课堂教学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行拍摄生活中展现父爱母爱的感动瞬间,并将这些瞬间拍摄下来,写成微作文的形式,便于在日后的作文写作中充实作文内容和细节描写,加强作文的情感表达。此外,作文中生活素材的积累不在一朝一夕,课堂中的作文范例教学只是充实学生生活体验的一种方法,学生更应该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积累,通过摄影摄像、日记周记等方式,将生活中的感动事迹记录下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理解,为日后作文写作奠定深厚的基础。
   三、拓展课外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3]”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的作文成果,对作文的写作过程不太关注,在使用作文范例时,也大多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起到真实的效果,因而作文教学必须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多元化的生活,并将其内化成自身情感的一部分,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真实的表现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开展“让生活充满感动”的写作训练时,作文背景是学校附近住着一位八十几岁的老奶奶,无儿无女,生活过的很艰难,许多同学听了后正商量着如何给她一些帮助,听到这番话的时候,我感到很欣慰。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学生难以下手,无法写出充满情感且内容充实的作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看望社区内孤寡老人,通过亲自看到老人的生活状况,了解老人的人生经历,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观感。同时,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会,让学生亲自讲述生活中的感动瞬间,或者自己看到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互相探讨生活经历和成长体验,并鼓励学生及时记录,丰富学生个人情感,为作文写作提供内生动力。
   四、通过及时反思,完善评价体系
   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好的文章需要经过不断的修改雕琢,教学方式也是一样,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反思和完善,才能获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创建高效课堂。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反思,通过课堂中作文案例的教學时长、与教材内容的锲合度、各个环节的学生反应等总结分析问题,进一步的优化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方法,使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另一方面,注重作文的评改方式,可以采用师生共评的方式对作文进行多次评改,避免出现过于主观的看法,确保教学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批改范文掌握正确的评改方式,即“读、删、增、减”,具体包括审题是否准确、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通顺、文中情感是否真实等,让学生自行决定评改内容,同时鼓励学生为自己争辩,对自己认为不恰当的批改内容进行讨论,增加学生写作的动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行文的能力。
   对初中作文教学来说,恰当合理的范例使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写作技巧、开展写作阅读、提升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其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蒋文娟.如何改进初中作文教学——以生活作文《让生活充满感动》为例[J].写作:高级版,2015(06):72-75.
   [2]王全.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改进策略——以《让生活充满感动》写作为例[J].读写算:教师版,2017(33):119-119.
   [3]鲜东.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议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J].学周刊,2019(02):127-128.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普通类一般课题,编号:21PTYB109]
  阮仕娟,江西省新余市第九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每位学生都应该具备语文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事业的拓宽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当前日益凸显出了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也有许多问题出现,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语文阅读以讲的方式将其替换   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情境中,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忽略了学生地位,而是由
初中学生学习传记,不仅要了解名人故事,还要汲取精神营养,启迪人生智慧。学生在阅读传记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而应该撕开语言文字的缝隙,去探寻文字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一文的教学为例子,详实阐述传记文作品教学的四个策略,肖老师这个教学案例根据文体而教,展现了传记文体的特质,实现了传记文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一、在学生的猜读处确定阅读方向  初读感受,是语言文字
初中语文课标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名著的阅读形式如何以新的形式承载深度阅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语文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在此启发下,应该重新看到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视听效果、即时的动态交互性等优势,也可以为名著深度阅读提供技术支持和研讨平台。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N.S
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说除了应试需要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文本解读上。而文本解读的过程,更多的又是以课文而非课本外的文本解读为主的,面对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文本,如何在引导学生解读的过程当中发现新的意义,或者构建出属于学生自己的认识,这一点是摆在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要高效的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就必须创新文本解读的思路,而创新的视角则来自于对三个关键要素的研究,这三个关键要素就是教师、文本以
家喻户晓,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专门理论知识、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具备高素质的专门性人才的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导致高等院校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要求不严格。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课题组就我校语文教学模式做了调查分析,研究应对策略,帮助解决教学障碍,以便顺利完成学业。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课题组对我校2019级大学一年级学生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做了关于“情境式教学法”在语文教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的创建,从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并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内外阅读总量400多万字的要求。为此,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1 X”阅读理念,在教材编选时大胆创新
一、观察缘起   2019年秋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已全面投入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同一“主题”安排每组课文,每一单元在编排的过程中,都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形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结构。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整合单元预习目标、整合单元习作训练、拓展单元主题阅读,能使教学更具整体性、完整性,能有效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这个童话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
对于绝大多数与人相关的文本而言,读懂文本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显得非常重要,而所谓读懂人物,最重要的就是洞察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进而洞察人性。从宏观的教材分析角度来看,这是此类文本教学的战略需要,从微观的文本解读角度来看,这是此类文本教学的战术选择,而从作者行文的角度来看,洞察人性原本也是读者走进作者的关键步骤。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本,构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形象,从传统的人物形象解读角度来看
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统一使用的“部编本”新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至所有选篇的51.7%,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并非易事,初中语文教师理应选择适合文言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文言文,助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文言文教学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训练。“了解、理解、求解、見解”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不仅帮助学生习得文言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思考、质询、交
在“三模块”教学模式下,将《藤野先生》按照“明确目标、级发动机,学习新课、形成定义,解决问题、展开思辨”三个板块进行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求知,思辨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堂“三模块”教学设计架构)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被选编在人教版(2017年教育部审定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章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深沉含蓄地阐释了自己思想变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