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解”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x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统一使用的“部编本”新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至所有选篇的51.7%,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并非易事,初中语文教师理应选择适合文言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文言文,助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文言文教学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训练。“了解、理解、求解、見解”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不仅帮助学生习得文言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思考、质询、交流、探究,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涵养人文精神、民族风骨,促进文化自信。
   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写了《三戒》,分别是《临江之麇》《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为寓言,脍炙人口。如何通过《黔之驴》习得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诵读技巧?如何探究寓言中的动物形象?如何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形成学生自主的高阶思维?
   笔者将以对广东省中山市中学教师上的省级公开课《黔之驴》教学为例,对“四解”模式下文言文教学策略做出探索。
   一、了解文言文基础知识,自主学习探究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自主预习首先得要反复诵读课文,来解决句读问题。一般来说,学生能流畅诵读文言文,就能大体理解文意,而古文中的生僻字词更需要同学们在诵读之前进行梳理。“四解”教学模式把古文预习提出具体量化要求:通过查字典掌握字音字形;阅读十遍课文,断好句读,分清节奏,流畅朗读;根据书下注释揣摩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良好的预习习惯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正向反馈来巩固,在《黔之驴》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中,笔者设置了“读准字音、找准节奏”的环节。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黔、窥、骇、遁、噬、狎、踉”等字形,指名同学朗读字音,再用多媒体展示。这样既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字音字形的情况,又落到实处强化具体的字音字形字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接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后,指名朗读课文。在朗读以后请同学从读音、节奏、流畅程度、语气表达、情感体现的不同维度进行评价。通过笔者评价,同学们能更好地认识到文言文预习的作用和应该达到的诵读标准。笔者特别提醒了文言文中表示转折的“然”,表示虚词的“因”后面,和一系列的动词“荡倚冲冒”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停顿。有同学质疑为什么每一个字都要停顿,笔者耐心地解释:这里的每一个动词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只是省略了主语,所以要停顿;而且断开了以后能更好地看出老虎是在不停地试探过程,用不一样的方式在试探驴子的实力,可以看出老虎的谨慎和权谋。
   二、理解文言文内容,修正自我展示成果
   在了解决文言文诵读的问题以后,进入到“理解”环节。这个环节让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古文字典和自己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现代文表达习惯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笔者为同学们范读课文以后,用多媒体展示了“船载以入”“蹄之”和一词多义的“然、益、因、以为”等词语,帮助同学们迅速理解和掌握词法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但是文言文的知识点非常庞杂,绝无可能通过一张幻灯片就吃透。笔者让同学们逐节翻译课文,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觉得自己翻译力不从心的地方就用红笔圈画下来,等大家把文章口译结束以后进行提问、交流、问难。
   为了避免没有同学提问的情况,笔者限定主动提三到五个问题以后,然后由笔者提问不举手的同学。这样的规定调动了大家合作交流的兴趣,参与面变广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为了激发大家的头脑风暴,笔者要求提问的同学先自己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好是根据自己之前文言文积累的知识。在同学们提问以后,笔者再从其他同学那里征求解决翻译问题的答案,最后笔者来总结,归纳知识点,修正同学们的展示成果。
   有同学质疑“益习其声”中的“益”,认为“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这里是否也是“更加”,因为这个意思也讲得通。笔者让学生查字典,明确“益”有更加的意思,而这里的语境,解释成“渐渐”更能吻合老师试探驴子的过程,更贴近文意。学生经历了思考、比较的过程,更容易接受,也训练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环节,激发了同学们的主观思考和表达,学会合作交流,把学习知识提升为自我学习、提高的能力。
   三、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求解求索
   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就要探究主旨了。
   《黔之驴》是寓言,当然得探究寓意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笔者请男生从老虎的角度,女生从驴子的角度用第一人称讲述这个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同学们绘声绘声地表演把老虎的谨慎凶狠和驴子无知蠢萌表现得淋漓尽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因为气氛热烈,大家很快从驴子的角度得到“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虚有其表”;从老虎的角度得到“不能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笔者引导同学们理解“好事者”在文中作用,在新疆等地,驴子是人们的好帮手,它适应恶劣环境,力气大,是非常优良的家畜,为什么会“至则无可用呢”?大家都认为这是好事者造成的恶果。如果把驴子当成人,那么把能干的人放在不适合的位置上就不能发挥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就是好事者不能任用贤人的过错。
   从驴子、老虎、好事者的角度得出寓意之后,笔者请同学们总结本文的成语,大家纷纷列举了“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
   这节课上到这里,解决了文言文字音字形、朗读句读、解释翻译、寓意,似乎可以结束了,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请问作者是文章的老虎、驴子、好事者之一吗?
   接着笔者展示了《三戒》的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根据对应内容,《黔之驴》应该是“出技以怒强”(使出伎俩来激怒强大的对手),那么作者笔下的驴子究竟是指谁呢?
   结合柳宗元的生平,他贞元九年中进士,入朝為官后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因顺宗下台,宪宗执政,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贬永州司马。他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
   四、交流各自见解,构建个性化的认知思维
   古诗中,诗人的形象一定存在于诗歌中。那么在这篇寓言中,作者的形象在吗?属于谁啊?这个问题很显然让同学们陷入困扰,难以作答。
   笔者展示《黔之驴》原文中的最后一段: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笔者引导同学们认识到,黔之驴并没有什么失德失格的行为,相反对于凶猛谨慎的老虎描写却很多,从“今若是焉,悲夫”可以看出作者似乎很同情驴子。
   有同学小心求证:文章合为时而作,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备受贬谪和丑化,在那些得志的权贵的人眼里,作者何尝不是一只愚蠢的驴子?
   也有同学认为:老虎凶猛无比,探得底细后,不光杀了驴子,还吃光抹净,这种凶横和对作者穷追猛打的达官贵人无异。
   还有同学认为,作者在改革失败以后,认为自己当初的努力全都付诸流水,自己就像驴子一般无可用,只能沦为老虎的食物,是一种自嘲。
   看到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作者身世和心理状况,深入地交流寓意,探究文章背后的旨趣,笔者觉得训练同学们高阶思维的目的达到了。
   笔者再度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作者把自己比作驴子,把政治对手比作老虎,既是自嘲,又是不甘,内心依然满是愤激之情,毕竟王叔文的改革是利国利民。作者即使像驴子一样,被像老虎一样的权贵们吞噬,也依然不改初心,只是遗憾自己能力有限,无力扳倒朝中诸多的大老虎。即便如此,作者身居永州司马的微小官职,却不改自己高洁的品德,寄情山水,绝无屈服认输之意,体现了人文高尚的品德,用自己的脊梁和操守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美文。
   课本中的选文《黔之驴》只是一个引子,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古文,通过文章了解作者和他的文字与时代,培养学习文言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不能到此为止。于是笔者布置了如下的作业:阅读《临江之麇》《永某氏之鼠》,疏通文意并探究寓意;阅读《永州八记》。
   《临江之麇》和《永某氏之鼠》与《黔之驴》同属《三戒》,用语习惯非常相似,阅读和探究寓意难度不大,正好把基础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并进行高阶思维训练。《永州八记》可以降低要求,大致读懂,了解作者被流放的背景和当时的悲凉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心境就可以了。
   文言文教学必须打牢基础,重视每一篇文章的知识积累,以点带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再到思维的萌发、深入,直至促成高阶思维的产生,进而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力。
  
   范玉伟,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师;沈朋,江苏省扬州市梅岭教育集团运河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篇优秀课文的解读,除了基本的文体及其它工具性内容之外,更需要关注课文自身的内涵。当然,在应试背景下,这些内涵常常会由教师主动解读而学生跟在教师后面慢慢“领悟”,这个领悟的过程是被动的,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学生的领悟结果,也多半是记住教师所强调的那些可以应付考试的所谓重点。严格来讲,这样的文本解读过程不是真正的文本解读,真正的文本解读一定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
錢梦龙曾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要解决此间种种弊端,课堂就必须建立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质态上,进行探究性教学,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生命空间。以《史记》探究性研读为突破口,具体来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宽度:占有大量助学资料   无论节选自哪里的文言文,一旦进入教材,
每位学生都应该具备语文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事业的拓宽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当前日益凸显出了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也有许多问题出现,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语文阅读以讲的方式将其替换   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情境中,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忽略了学生地位,而是由
初中学生学习传记,不仅要了解名人故事,还要汲取精神营养,启迪人生智慧。学生在阅读传记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而应该撕开语言文字的缝隙,去探寻文字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一文的教学为例子,详实阐述传记文作品教学的四个策略,肖老师这个教学案例根据文体而教,展现了传记文体的特质,实现了传记文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一、在学生的猜读处确定阅读方向  初读感受,是语言文字
初中语文课标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名著的阅读形式如何以新的形式承载深度阅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语文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在此启发下,应该重新看到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视听效果、即时的动态交互性等优势,也可以为名著深度阅读提供技术支持和研讨平台。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N.S
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说除了应试需要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文本解读上。而文本解读的过程,更多的又是以课文而非课本外的文本解读为主的,面对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文本,如何在引导学生解读的过程当中发现新的意义,或者构建出属于学生自己的认识,这一点是摆在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要高效的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就必须创新文本解读的思路,而创新的视角则来自于对三个关键要素的研究,这三个关键要素就是教师、文本以
家喻户晓,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专门理论知识、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具备高素质的专门性人才的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导致高等院校的学生对文化基础课要求不严格。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课题组就我校语文教学模式做了调查分析,研究应对策略,帮助解决教学障碍,以便顺利完成学业。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课题组对我校2019级大学一年级学生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做了关于“情境式教学法”在语文教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的创建,从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并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内外阅读总量400多万字的要求。为此,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1 X”阅读理念,在教材编选时大胆创新
一、观察缘起   2019年秋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已全面投入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同一“主题”安排每组课文,每一单元在编排的过程中,都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形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结构。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整合单元预习目标、整合单元习作训练、拓展单元主题阅读,能使教学更具整体性、完整性,能有效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这个童话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
对于绝大多数与人相关的文本而言,读懂文本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显得非常重要,而所谓读懂人物,最重要的就是洞察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进而洞察人性。从宏观的教材分析角度来看,这是此类文本教学的战略需要,从微观的文本解读角度来看,这是此类文本教学的战术选择,而从作者行文的角度来看,洞察人性原本也是读者走进作者的关键步骤。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本,构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形象,从传统的人物形象解读角度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