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隐形“鬼谷出山图”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taide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是绘画艺术与陶瓷艺术首次大规模融合的创新阶段。丰富的题材、多样的纹饰、繁密的布局使得元青花瓷器风格粗犷,更能够反应出元代世人的风貌。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的元代青花瓷器代表作“鬼谷出山”图罐以相当于人民币2.3亿元的成交价向世人印证了东方陶瓷的价值。
  笔者曾有幸在拍卖前夕预展中上手此罐,并在做客央视“天价古瓷”访谈节目中爆料“天价古瓷并非全品”的亲身感受。时隔八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幽蓝神采”元青花瓷展览上,“鬼谷子”再次回家,给了更多陶瓷爱好者一个深入了解元青花的难得机遇。
  此件“鬼谷出山”罐青花发色艳丽,料色浓翠,构图准确,运笔娴熟。通过现场比对,与同时展出的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的元“至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料色较为接近,应属同时期制作的“至正型”元代青花瓷。其口部所饰的海水纹、肩部的牡丹纹饰更是与日本大阪东洋陶瓷馆收藏的元青花鱼藻罐如出一辙,宛如一人所绘。而此三件作品的底足纹饰均采用火焰间隔杂宝的莲瓣排列顺序,更增强了这三件作品同属于一批工匠在相近的时间段内创作的可能性。
  展览规模盛况空前,参观者络绎不绝。当观者无不赞叹“天价”瓷罐如何充满神韵,画功流畅一气呵成的时候,很多人也对“鬼谷出山”纹饰是如何从版画“复制”成为瓷器画面产生了兴趣和疑惑。
  按照目前制作仿古瓷的步骤,最为常见的“誊稿”方式就是拓印针扎法。先用透明的胶膜或油纸,铺在被仿制的图案上勾勒出轮廓,再将绘有图案的图样贴到仿制的素坯或素胎上,用利器按轮廓扎出细微小孔,利用多点成线的原理,将画稿痕迹留到器物上,从而完成绘制青花前准备工作的第一步。那么,元代的工匠是否也用这种方法“复制”画稿,还是仅凭画稿就能一挥而就?还是有其他绘制的方法?这个关系到元青花制作工艺的关键步骤,却一直没有找到较为明确的研究结论。
  经过多次对“鬼谷出山”罐的观察研究,笔者终于发现了元代工匠是如何将“画稿”映射到素胎上,直至绘制出精美绝伦的青花纹饰的有力证据!
  经过笔者初步统计,已经从“鬼谷”罐上找到一直藏匿不易发现的“隐形鬼谷出山”多处,这些痕迹隐秘,局部还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断断续续,若隐若现。如不近距离仔细反复审视,极容易被错认为是修胎时留下的“涂抹痕”或传世出现的“划痕”。隐形“鬼谷出山图”分别在以下几个位置较为明显:
  1 如图一所示,从左向右环看器身主题图案,主人公“鬼谷子”乘坐的“虎车”左轮(第二个车轮)右上方,有一条相对清晰的半弧形痕迹,这并不是偶然不规律的“划痕”或“圆弧”,而是“隐形鬼谷图”中的一个车轮!这是此罐中唯一一处相对清晰且无青花料覆盖的“定稿线”。沿着此痕迹可看出另一半“隐形”的椭圆形车轮藏匿于青花车轮纹饰内。老虎尾部右侧同样也有一圆形车轮浅痕,顺着这条浅刻的车轮还能找到横向“车辕”位于青花车辕正上方4毫米处,老虎背部上方5毫米处也有连续三个起伏状的“隐形老虎”轮廓线。
  2 如图二所示,持“鬼谷”旌旗的“独孤角”将军所骑黑马,从马的脖子至前胸、前腿、抬起的前蹄处均能看到隐约的“马腿”浅纹,有些已经成为了青花马筋骨表现的一部分。而黑马后蹄右侧仍留有浅刻的轮廓线,并交代了蹄毛应画的位置。若不是这几处蛛丝马迹,很难知道有这匹“隐形马”的存在。
  3 如图三所示,“独孤角”将军右面柳树树干内以及树下的石头也均有事先暗刻的较为精细的“隐痕”,这条蜿蜒的“隐形山石”一部分已经被青花纹饰所覆盖,尾端与地平线相连,延伸至右方“五花马”后蹄下的青花草丛处。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青花的柳树、山石还是地平线,均是按照“隐形”浅纹曲折形状的图样描绘的。文官“苏代”持笏板的左胳膊及揽缰绳的右手袍袖处,有细微的被青花覆盖的轮廓线,其所骑“五花马”后腿、臀部等位置均存有这匹青花马的“定稿线”。
  4 如图四所示,扛枪步卒右腿(前)膝盖前方、左腿(后)青花绑腿正中央,以及背对画面的步卒后背右侧及衣裙右端均存有“定稿线”的痕迹。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鬼谷”罐应该是在绘制之前,将图稿中的人物、动物、树石等主要纹样按照布局先浅刻在素胎罐子之上,再依据隐形“鬼谷出山图”中各自的位置绘制青花线条。由于“定稿线”绘制较为翔实细致,大大提高了后期绘制青花过程中的运笔速度,使得画面一气呵成,布局更加准确。提前起草用的“定稿线”在青花料的覆盖后形成了新的线条,增强了青花纹饰的立体性,使纹饰更加生动,层次也更显丰富。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日本出光美术馆藏的“昭君出塞”图罐上,只是由于此罐修复较多,所以更不易被察觉。
  “燕齐征战几时休,此日孙膑不自由,苏代大夫赍圣旨,往宣鬼谷下山头。”正如“鬼谷出山”罐画面原型《新刊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中戏文记载,元青花给我们留下的不光是精彩的历史典故和唯美的画面,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去揭示,让我们的“国宝”文化不再湮没,艺术技法不致遗失。
其他文献
去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最严峻的调整。今春,行情稍缓,总体形势仍不乐观。本刊特邀中国书画鉴定专家杨丹霞先生点评舂拍书画拍卖中亮点佳作,以期给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对于调整,有市场人士将之归结为资源枯竭。杨丹霞持不同观点:“说枯竭是不客观的,特别是古代书画,这两年行情刚刚有整体上升的迹象。市场中优秀作品并不少,一些资深藏家手里也有大量高品质的藏品。我想,今后拍卖行最大的竞争是服务,仅仅
期刊
三月起,纽约、香港、伦敦和北京、上海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充满着暖意,人气渐旺,竞买活跃。虽然亿元拍品缺位,但是,成交价、成交额、成变率均有所提升。  这股暖风非全球气候变化所赐。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超跌反弹是市场的铁律。身受调整之闲的人们,也重拾信心。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亿元往事  春拍是对拍卖行应对措施的一场考试。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和中国嘉德、北京减轩、北京荣宝、北京华
期刊
6月2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信息管理系统试点运行的公告。为进一步提升文物进出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发了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信息管理系统(下文简称“系统”),决定在部分地区开展系统的试点运行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从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13年8月31日止,为系统试点运行过渡期,经天津市、浙江省、广东省3地进出境的文物可通过系统进行申报、审核,亦可直接携带文物到
期刊
北朝始烧、延绵至今的磁州窑,是充满生机的艺术奇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磁州窑吸纳了大量的其他文化元素,同时也将其代表性的“白釉黑彩”艺术符号传播到大江南北,风靡海外。泰国古代陶瓷就与磁州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记述这种联系的有关资料却详略、内容不尽一致,纠结成一起“历史公案”。本文拟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磁州窑与泰国古代陶瓷的比对研究,对这起“历史公案”进行初步的解析。  有关文献资料与解读
期刊
刘墉(1720-1804),字崇如,号石庵、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后升任体仁阁大学士。他的传奇故事流传颇广,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更是家喻户晓,虽然未必可信,但他的人气却与日俱增,收藏他书法的人也多起来,因而鉴别其书法的真伪问题便显现出来。我在此简单谈一谈刘墉的书法及伪作情况,与喜欢刘墉书法的朋友交流,有不对之处请朋友们指正。  刘墉的书学渊源  刘墉
期刊
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有自己的梦想,长大后即使从事着完全不同的行业,梦想始终不曾远离,只是多数人选择将梦想珍藏而不愿再和现实较劲。马梅琴是一个执著的人,作为中国建设银行某部门副總经理的她,看似和艺术不沾边,但“八小时”之外的她,爱金融,也爱绘画,两者相互促进。从学绘画起,下班后、双休日以及各种假期,马梅琴常会在家中支起画板,践行着梦想。  1984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的马梅琴,顺
期刊
华侨博物院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办于1956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华侨华人历史文物为主。集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综合博物院。华侨博物院收藏着一批珍贵的南侨机工文物,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展示南侨机工的爱国情怀和伟大贡献。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神州沦陷,生灵涂炭,激起了中华儿女誓死保卫国家的斗志。“南侨机工”就是千万回国抗战华侨群体之一。  “南侨机工”全称是“
期刊
中国古代玉器的鉴定,除了掌握历史上各个时期玉器的地域范围、玉器的类型等基本特点之外,还要多读一些记载出土玉器的考古报告,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考古所等文博单位正式出版的玉器图录在手,以供随时翻阅、参照,还要经常到收藏有这一时期玉器的博物馆观察实物,对出土玉器的材质、器型、纹饰、雕工等细部特征熟记于心。如果有条件和机会能够经常上手观摩到经过正式考古或专家认可的馆藏玉器,则是增强感性认识的最佳途径。
期刊
古董门类丰富多彩,广义的不说,即便除去书画类的“软片”,狭义的古董概念也包罗万象,这也是杂项工艺品收藏的乐趣之源,拍场上随时会有令人惊喜的私人收藏专题、专场出现。犀角器、象牙雕刻艺术品交易受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市场这一门类艺术品的交易,却无形中促使更多藏家分流到其他门类的收藏上。  尽管市场大势仍处调整通道中,但市场是发展的,行情在变化,局部热点时时有,月月新。今春,从纽约到伦敦等海外市
期刊
玻璃在中国古代有“琉琳”、“流离”、“琉璃”、“颇黎”、“明月珠”等多种称谓。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玻璃器皿,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写道:“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这里提到的耳饰“明月珠”即指玻璃制品。唐朝元稹曾写诗赞美玻璃:“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  由于中国古代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