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中国画教学,是既继承传统又需要注入时代精神以不断创新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所有的教学法,既需要符合中国画学习的要求,也需要体现幼儿学习的规律,更要呵护幼儿发展的天性。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中国画造型的能力是教学之关键,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呢?我主要从形和色两方面入手,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形”。
幼儿对造型的理解与掌握主要来自写生,写生是幼儿学习国画的必经之途。幼儿中国画的写生可以借助于实物和图片等进行。我暂且称之为“实景写生”与“造景写生”两大类。“实景写生”比较好理解,此处不再赘言; “造景写生”的意思就是教师借助工具(如实物投影仪、计算机、数码技术等)把一些孩子不易观察到的事物或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情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供孩子观察、思考、联想。
中国画的写生与西洋画的写生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西画要求形“准”,而中国画要求形在“似与非似之间”。东西方两大美学体系为贯彻体现各自的美学追求在“写生”上产生了不同做法。西方要模仿和再现自然,所以对自然的酷肖非常重要、不遗余力。中国画家从观察自然中感悟自然,感悟人生,从而精神得到升华。苏轼曾说:“学画以形似,见与幼儿邻”。所以中国画家在表现时,“酷肖”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悟”“升华”和“精神”,为达到这一目的,概括自然客体而符合内心的“感悟”是重要的手段。
中国历来把国画分为四品,即“逸、神、妙、能”,又以逸品为最,崇尚意境,出神入化,达天人合一之境。所以我强调幼儿中国画中体现的艺术表现性。通俗说,就是意境或趣味,也就是用自身把握的文化,对对象进行不同方位的文化判定和联想。写生也不是单一地在对象中间进行的,而是要表达出对象的意境来。也就是说不是指给你一个东西,你就画这件东西,而是你先要对它进行思考判定,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建立在意境上的。你对对象有很深的文化认识,并能很完整地把握着,意境就高;你对它的联系都是一些很平常的文化判定,意境就低。幼儿学中国画也不能是单画对象,也要把对象的意境表现出来,从小就应养成“感悟”的习惯。当下有句很时尚的话说“眼界决定境界”,这用在幼儿中国画的表现与赏析上是很恰当的。我们一旦了解了这点,就不会再以“像”与“不像”之类的说法来衡量中国画艺术了。对幼儿绘画中表现出的不真实、不合理性,都可以用一种开放的、现代的艺术眼光去看待和品评。
艺术创作不是一种工匠式的刻意描绘与制作,而是黄宾虹先生说的“要夺造化神韵”,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情感表现的自然美,抓住对象中最能激发自己情感而引起共鸣的精神本质,以达到寓意于物的创作愿望,创作出别具生机与意韵的艺术作品来。如在《孔雀翎》的“实景写生”中,孩子们开始只是感觉很好看、很难画,在讨论、交流中,逐渐对这几根羽毛产生了新的认识:有的想象着它曾经的美丽;有的感悟到了骄傲注定要失败;有的呼吁人们要善待动物,要保护它们,要和它们成为好朋友……面对几根羽毛,引导孩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带着各自的认识再来写生时,笔下的形象充满了个性,丰腴、艳丽、残损、凋零……可谓姿态万千啊!
又如“造景写生”《猫》这课,通过猫的标本和照片让孩子观察猫的结构造型、姿态和习性,从中教师也了解到孩子对猫的认识大体停留在“猫的本领很大,它会抓老鼠,长得也很可爱”等表面的认识上。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和介绍,引导孩子发掘“世界上很多家庭都把它当宠物养着,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更寓意着富贵、和谐,我们现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如果你画一幅关于猫的画送给你的亲戚、朋友,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再则,我们时常会看见一些流浪猫,很可怜,我们也可以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观者共鸣,激发人们关爱弱小生命之情;也可把自身的感受托付于对象加以表现,如妈妈爱宝宝等等”。这样,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用水墨的方法表现猫,更透过这样的练习,提升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中国画造型的能力是教学之关键,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呢?我主要从形和色两方面入手,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形”。
幼儿对造型的理解与掌握主要来自写生,写生是幼儿学习国画的必经之途。幼儿中国画的写生可以借助于实物和图片等进行。我暂且称之为“实景写生”与“造景写生”两大类。“实景写生”比较好理解,此处不再赘言; “造景写生”的意思就是教师借助工具(如实物投影仪、计算机、数码技术等)把一些孩子不易观察到的事物或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情景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供孩子观察、思考、联想。
中国画的写生与西洋画的写生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西画要求形“准”,而中国画要求形在“似与非似之间”。东西方两大美学体系为贯彻体现各自的美学追求在“写生”上产生了不同做法。西方要模仿和再现自然,所以对自然的酷肖非常重要、不遗余力。中国画家从观察自然中感悟自然,感悟人生,从而精神得到升华。苏轼曾说:“学画以形似,见与幼儿邻”。所以中国画家在表现时,“酷肖”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悟”“升华”和“精神”,为达到这一目的,概括自然客体而符合内心的“感悟”是重要的手段。
中国历来把国画分为四品,即“逸、神、妙、能”,又以逸品为最,崇尚意境,出神入化,达天人合一之境。所以我强调幼儿中国画中体现的艺术表现性。通俗说,就是意境或趣味,也就是用自身把握的文化,对对象进行不同方位的文化判定和联想。写生也不是单一地在对象中间进行的,而是要表达出对象的意境来。也就是说不是指给你一个东西,你就画这件东西,而是你先要对它进行思考判定,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建立在意境上的。你对对象有很深的文化认识,并能很完整地把握着,意境就高;你对它的联系都是一些很平常的文化判定,意境就低。幼儿学中国画也不能是单画对象,也要把对象的意境表现出来,从小就应养成“感悟”的习惯。当下有句很时尚的话说“眼界决定境界”,这用在幼儿中国画的表现与赏析上是很恰当的。我们一旦了解了这点,就不会再以“像”与“不像”之类的说法来衡量中国画艺术了。对幼儿绘画中表现出的不真实、不合理性,都可以用一种开放的、现代的艺术眼光去看待和品评。
艺术创作不是一种工匠式的刻意描绘与制作,而是黄宾虹先生说的“要夺造化神韵”,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情感表现的自然美,抓住对象中最能激发自己情感而引起共鸣的精神本质,以达到寓意于物的创作愿望,创作出别具生机与意韵的艺术作品来。如在《孔雀翎》的“实景写生”中,孩子们开始只是感觉很好看、很难画,在讨论、交流中,逐渐对这几根羽毛产生了新的认识:有的想象着它曾经的美丽;有的感悟到了骄傲注定要失败;有的呼吁人们要善待动物,要保护它们,要和它们成为好朋友……面对几根羽毛,引导孩子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带着各自的认识再来写生时,笔下的形象充满了个性,丰腴、艳丽、残损、凋零……可谓姿态万千啊!
又如“造景写生”《猫》这课,通过猫的标本和照片让孩子观察猫的结构造型、姿态和习性,从中教师也了解到孩子对猫的认识大体停留在“猫的本领很大,它会抓老鼠,长得也很可爱”等表面的认识上。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和介绍,引导孩子发掘“世界上很多家庭都把它当宠物养着,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更寓意着富贵、和谐,我们现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如果你画一幅关于猫的画送给你的亲戚、朋友,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再则,我们时常会看见一些流浪猫,很可怜,我们也可以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观者共鸣,激发人们关爱弱小生命之情;也可把自身的感受托付于对象加以表现,如妈妈爱宝宝等等”。这样,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用水墨的方法表现猫,更透过这样的练习,提升了自身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