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配偶关系中两性主体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分支前沿探索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机制,展现了学科发展创新、回应时代挑战、破解教育悖结的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Introduction of 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ranch Frontier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U Wenzhong
(School of Politics &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es mor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also its laws between spou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t'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ntier branch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isciplines,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breaking the paradox of education.
Key words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ouse; inter-subject
1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学理考察
配偶又称“夫妻”。合法婚姻中的男女双方互为配偶,是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即夫妻之间的对称规定。现代社会,配偶及其发展受到多领域、多学科的普遍关注,共同展示了以人为本,关心和促进配偶双方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原则,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涵与内在属性。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是指在一定社会、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主导下,在配偶关系中的两性主体之间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在配偶双方交往互动中促进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实践活动,是主导性与主体间性的共生教育形态。主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统领、引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对等交往关系。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一定的主导力量、教育者对配偶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配偶两者之间一者对另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狭义仅指配偶双方之间的相互教育。
2 学科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分支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因此,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2)人际心理距离论。一般说来,配偶是基于比较相互认同、动态协调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的两性结合,其共同私人生活排除了一般人们交往中必有的思想沟通屏障,因此,能够在最小心理距离、最大心理引力实现思想融通、情感交流。“这种交流的理性意味着,在人类间存在着共同的东西,存在彼此理解的可能性,存在着在有关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价值观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存在着互相宽容和求大同存小异的可能性。”①
(3)光环效应理论。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是指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全盘肯定此人的一切。一个人的优点一旦被扩大为光环并主观地掩蔽或消弭其缺点。“爱屋及乌”就是这种现象。光环效应尤其对有着比一般人更多认同感的配偶建构一种“去障碍”的思想教育通道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4)配偶爱情学说。就一般意义而言,配偶是基于特定情感关系即以爱情为纽带的主体构成,这种特定情感是配偶双方心理情感、精神情感和社会情感的综合体。配偶之间的承诺、亲密和激情形成的非理性认同是激发配偶双方教育活力与自觉接受的重要主体机制。理性与非理性的总体认同是最大限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接受效果的双重内在动力。
(5)发生学原理。所谓发生,揭示了事物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过程。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种为实现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向“新质”转变的“发生”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配偶作为基于物质生活和爱情纽带的两性共同体,它反映了双方构建私人领域契约和公共领域参与、实现个体与社会发展的两性思想与行为的“新质”产生过程。因此,发生论为配偶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即这一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根源、规律、动力提供了研究的重要线索和方法。
(6)主体间性范畴。主体间性是指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协调、对等的交往关系规定性。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提升和修正,使单子式的主体性发展为总体性的主体性,其实质在于扬弃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主体——客体”的模式而重建“主体——主体”的关系形态。哈贝马斯认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际相互依存。……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些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②主体间性是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和核心范畴。
3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架
3.1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与配偶双主体的实际状况的矛盾以及配偶关系中一主体与另一主体思想品德的要求和期待与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主导性与主体性、教育与接受、思想与行为、自我与异性、家庭与社会存在不相协调又能趋于协调一致的对立同一关系以及这些基本范畴的内在理论张力,决定了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方法和艺术。
3.2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主规律和具体规律。主规律是对称接受规律,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与作为配偶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状况相对称,以配偶的一般实际和特殊要求为实施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具体规律有三,一是内化外化规律,揭示了配偶双方将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以及配偶对方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主体品质再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自觉过程;二是三际适应规律,反映了主导教育者、接受影响的配偶双主体即三主体际思想与行为、教育与接受协调一致的必然联系;三是施教与受教同源规律,它一方面说明了主导性的同源性,一方面说明了作为对等交互主体的配偶双方各单个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是两种角色、两个过程的完整同一。
3.3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为现实依据和客观基础,又结合配偶及其关系实际发展状况与需要的要素构成体系。按照“主导性、一般性——主体性、特殊性”相结合的意义把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和家庭生活与人格心理教育,是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总体性统一。
3.4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微观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提高配偶双主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及主导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认同;二是培养配偶个体间的交往理性、价值认同、情感气质,引导双方共建平等、和睦、忠诚、关爱的和谐两性关系与家庭关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基础和客观要求。
4 前沿探索的当代意义
4.1 学科发展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这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应该善于总结经验,勇于创新,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推进学科分支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配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前沿探索,在这一要求和新形势下独具重要研究价值。第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第二,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第三,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建构新的理论基础;最后,引领更多力量对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价值论、动力论、评估论、方法论以及实证研究,开发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
4.2 回应时代挑战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分支学科的确立发展必然会招来西方众多学说理论和政治势力以东方专制主义之污名的攻击,因为配偶关系反映的是私人领域,倘若国家在这些领域也运用意识形态施加控制和渗透,将是对私人领域自由行动的干涉。这都是不可回避的时代挑战。
首先,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智慧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正确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强大精神动力。东方专制主义是西方中心论企图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颠覆和取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话语权和地位,从思想文化上推行和平演变,实质上却是西方专制主义的表现。
再次,配偶反映了男女两性之间以家庭为核心的交往关系,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女性主义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所在。就共性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而言,是为了打破父权制文化建构下男性至上主义,实现两性之间真实的平等,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男权家庭政治”内在丑恶的揭发、批判和抗争。在中国自古以来女性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究其根本,无论东西方,共同之处在于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强固的“主体——客体”模式,女性被客体化、边缘化。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配偶思想政治教育,为打破父权制文化建构和重建家庭两性自由平等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方式。
4.3 破解教育悖结
教育是人对人施加的以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作为发展着的人的教育者本身也是受教育的。若按这一逻辑无限推演,会导致教育的循环论证。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曾对人的基于肉体感受性和环境影响的自利自爱原则与全社会成员公共利益不相侵害而奉行“教育万能论”来使人因受教育而遵守公共规则,最后推出不受教育的终极教育者即“天才”的结论,陷入了唯心史观以及“教育者又是谁的教育产物”的双重悖结中。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将破解这一悖结。在这种教育活动中,以配偶两者主体间性解构了“主体——客体”的单向式、非均衡的教育模式,重构了“主体——主体”的交互对等交往模式,配偶一方是另一方的教育者,另一方也是这一方的教育者,两者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动与受动的主体辩证统一,从“宏大叙事”转入“个体生存”,从“主客对立”变为“主体对等”,从“单向灌输”改成“双向交流”,既不会陷入教育循环论证,又确保了“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的”的基本原则。
注释
①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28.
②[德]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3.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Introduction of 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ranch Frontier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U Wenzhong
(School of Politics &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es mor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also its laws between spou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t'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ntier branch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isciplines,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breaking the paradox of education.
Key words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ouse; inter-subject
1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学理考察
配偶又称“夫妻”。合法婚姻中的男女双方互为配偶,是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即夫妻之间的对称规定。现代社会,配偶及其发展受到多领域、多学科的普遍关注,共同展示了以人为本,关心和促进配偶双方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原则,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涵与内在属性。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是指在一定社会、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主导下,在配偶关系中的两性主体之间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在配偶双方交往互动中促进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实践活动,是主导性与主体间性的共生教育形态。主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统领、引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对等交往关系。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一定的主导力量、教育者对配偶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配偶两者之间一者对另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狭义仅指配偶双方之间的相互教育。
2 学科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分支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因此,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2)人际心理距离论。一般说来,配偶是基于比较相互认同、动态协调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的两性结合,其共同私人生活排除了一般人们交往中必有的思想沟通屏障,因此,能够在最小心理距离、最大心理引力实现思想融通、情感交流。“这种交流的理性意味着,在人类间存在着共同的东西,存在彼此理解的可能性,存在着在有关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价值观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存在着互相宽容和求大同存小异的可能性。”①
(3)光环效应理论。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是指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全盘肯定此人的一切。一个人的优点一旦被扩大为光环并主观地掩蔽或消弭其缺点。“爱屋及乌”就是这种现象。光环效应尤其对有着比一般人更多认同感的配偶建构一种“去障碍”的思想教育通道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4)配偶爱情学说。就一般意义而言,配偶是基于特定情感关系即以爱情为纽带的主体构成,这种特定情感是配偶双方心理情感、精神情感和社会情感的综合体。配偶之间的承诺、亲密和激情形成的非理性认同是激发配偶双方教育活力与自觉接受的重要主体机制。理性与非理性的总体认同是最大限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接受效果的双重内在动力。
(5)发生学原理。所谓发生,揭示了事物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过程。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种为实现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向“新质”转变的“发生”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配偶作为基于物质生活和爱情纽带的两性共同体,它反映了双方构建私人领域契约和公共领域参与、实现个体与社会发展的两性思想与行为的“新质”产生过程。因此,发生论为配偶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即这一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根源、规律、动力提供了研究的重要线索和方法。
(6)主体间性范畴。主体间性是指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协调、对等的交往关系规定性。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提升和修正,使单子式的主体性发展为总体性的主体性,其实质在于扬弃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主体——客体”的模式而重建“主体——主体”的关系形态。哈贝马斯认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际相互依存。……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些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②主体间性是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和核心范畴。
3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架
3.1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与配偶双主体的实际状况的矛盾以及配偶关系中一主体与另一主体思想品德的要求和期待与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主导性与主体性、教育与接受、思想与行为、自我与异性、家庭与社会存在不相协调又能趋于协调一致的对立同一关系以及这些基本范畴的内在理论张力,决定了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方法和艺术。
3.2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主规律和具体规律。主规律是对称接受规律,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与作为配偶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状况相对称,以配偶的一般实际和特殊要求为实施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具体规律有三,一是内化外化规律,揭示了配偶双方将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以及配偶对方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主体品质再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自觉过程;二是三际适应规律,反映了主导教育者、接受影响的配偶双主体即三主体际思想与行为、教育与接受协调一致的必然联系;三是施教与受教同源规律,它一方面说明了主导性的同源性,一方面说明了作为对等交互主体的配偶双方各单个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是两种角色、两个过程的完整同一。
3.3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为现实依据和客观基础,又结合配偶及其关系实际发展状况与需要的要素构成体系。按照“主导性、一般性——主体性、特殊性”相结合的意义把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和家庭生活与人格心理教育,是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总体性统一。
3.4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微观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提高配偶双主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及主导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认同;二是培养配偶个体间的交往理性、价值认同、情感气质,引导双方共建平等、和睦、忠诚、关爱的和谐两性关系与家庭关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基础和客观要求。
4 前沿探索的当代意义
4.1 学科发展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这说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应该善于总结经验,勇于创新,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推进学科分支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配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的前沿探索,在这一要求和新形势下独具重要研究价值。第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第二,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第三,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建构新的理论基础;最后,引领更多力量对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价值论、动力论、评估论、方法论以及实证研究,开发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
4.2 回应时代挑战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分支学科的确立发展必然会招来西方众多学说理论和政治势力以东方专制主义之污名的攻击,因为配偶关系反映的是私人领域,倘若国家在这些领域也运用意识形态施加控制和渗透,将是对私人领域自由行动的干涉。这都是不可回避的时代挑战。
首先,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智慧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正确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强大精神动力。东方专制主义是西方中心论企图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颠覆和取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话语权和地位,从思想文化上推行和平演变,实质上却是西方专制主义的表现。
再次,配偶反映了男女两性之间以家庭为核心的交往关系,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女性主义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所在。就共性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而言,是为了打破父权制文化建构下男性至上主义,实现两性之间真实的平等,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男权家庭政治”内在丑恶的揭发、批判和抗争。在中国自古以来女性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究其根本,无论东西方,共同之处在于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强固的“主体——客体”模式,女性被客体化、边缘化。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配偶思想政治教育,为打破父权制文化建构和重建家庭两性自由平等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方式。
4.3 破解教育悖结
教育是人对人施加的以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作为发展着的人的教育者本身也是受教育的。若按这一逻辑无限推演,会导致教育的循环论证。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曾对人的基于肉体感受性和环境影响的自利自爱原则与全社会成员公共利益不相侵害而奉行“教育万能论”来使人因受教育而遵守公共规则,最后推出不受教育的终极教育者即“天才”的结论,陷入了唯心史观以及“教育者又是谁的教育产物”的双重悖结中。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将破解这一悖结。在这种教育活动中,以配偶两者主体间性解构了“主体——客体”的单向式、非均衡的教育模式,重构了“主体——主体”的交互对等交往模式,配偶一方是另一方的教育者,另一方也是这一方的教育者,两者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动与受动的主体辩证统一,从“宏大叙事”转入“个体生存”,从“主客对立”变为“主体对等”,从“单向灌输”改成“双向交流”,既不会陷入教育循环论证,又确保了“教育者首先是受教育的”的基本原则。
注释
①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28.
②[德]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