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形势下该课程的要求,并就此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平台;网络化教学
作者简介:南柄飞(1981-),男,陕西旬阳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Web 服务;胡春安(1966-),
女,江西抚州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XJG-09-6-24)的研究成果。
近年,高等教育规模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在2007年1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以下简称“质量工程”)。[1]同年2月,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以下简称“白皮书”),[2]标志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其要求必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该“质量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要求之一是加强课程优质网络资源建设,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网络化教学。网络化教学提供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等功能,通过网络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提供师生互动,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课程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从而协助学校达到与授课、交流和测验有关的重要目标。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生在大学前的计算机应用素质普遍提高。同时在 “白皮书” 中“1+X”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的指导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验环境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大学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学前学生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其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水平有高有低。
(2)部分相关教学部门对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学生大学前计算机掌握程度有所提高,从而修改教学计划,缩减教学课时(包括课堂学时,实验学时)。
(3)教师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式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仅仅依赖短暂的课堂45分钟要效益,加之多数学校区的分散性,课后师生交流机会减少,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大多数学生自认为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上课听讲粗枝大叶,课后不加强实践训练,考试简单应付而过。
(5)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往往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其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
二、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
根据“质量工程” 、“白皮书”的精神,应着重培养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应用的能力。倡导创新实践,调动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注重基础,更注重应用。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点。
(1)在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2)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且能够对计算机应用建立起完整的和清晰的轮廓, 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性。
(3)增强学生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江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1)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体系与教材建设,整合“1+X”模式,探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第一,在有关领导的努力和领导下,实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1+X”体系的建立。“1”为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X”为根据各个专业需求的必修课或者限选课:“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用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Access 数据库应用技术”、“SQL数据库应用技术”。第二,在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组织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达到了教学目标一致,做到了教学上的统一管理、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考核。第三,加强教材建设,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团队编写相应理论和实践教学教材。已公开出版《大学计算机基础》,[3]正着手《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用技术》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第四,研究实施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由于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采用大班授课,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教师也很难有效监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使学生自主学习,及時向老师提问,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及教学效果的把握。
(2)构建和完善网络化教学辅助平台,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第一,课题组成员自行开发“多媒体智能辅助教学平台——智能仿真上机指导系统”,[4]如图1所示。
该系统按功能由三大模块组成:学生模块主要完成学生用户的注册登录,在线提问学习及上传课后作业结果;教师模块主要完成教师用户的登录,在线布置、批阅、下载作业,在线及非在线答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在线实验课程安排;管理员模块主要完成教师学生信息管理,消息发布,相关课程知识库管理,及常规上机实验仿真。第二,将部分理论课程紧扣实践教学环境下进行,在教材的习题中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中每个章节结束后专门设置了以实验项目为驱动的综合实验,驱动学生按照理论所学知识完成各个实验项目。主讲教师及时在网络辅助平台中更新实验项目,上传上机实验仿真,使用启发式、互动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点的同时,配合教师的实际例程模仿操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巩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三,面向应用需求(即目标驱动)组织及优化教学内容。主讲教师在网络辅助平台中灵活调整相关知识内容,及时修改教案、更新相关案例,增加理论教学内容的信息量。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目标的能力,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应用型教学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加强了创新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实现项目的开发文档,教师进行在线或者非在线指导及考核,成绩最终记入课程总成绩,从而完成了课程的培养目标。
(3)制定有效机制,利用网络化教学辅助平台,鼓励督促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第一,通过网络辅助平台不定时随机抽查学生对主讲教师的网上评价,然后进行综合考核主讲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这样有利于督促和激励相关带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技巧,不断吸收相关教学新知识,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当中。第二,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激励教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第三,鼓励教师申请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与先进技术,并及时将其融入理论或实践教学中。
(4)改进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并逐步过渡到以上机或者在线实践考试为主,试卷考试为辅的机制。第一,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力考核,已经采用了比较稳定而完善的考试系统,并筹划逐步过渡到在线上机考试的灵活方式。正积极准备引进程序语言类的上机考试模式,如“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考试系统”。第二,改变以结果评价成败的传统做法,强调重在实践操作过程、重在育人理念。加强对理论教学过程(课内互动、课后在线学习、在线提问等)及实践教学过程(如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操作情况、 工作态度、 电子报告文档上传等)进行多元综合考核。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赛事、自主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创新计划项目等教学体系外活动,并计划制定相应的学分折算机制。
(5)网络化教学在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推广及应用。第一,评估网络化教学的应用效果。我校由于大一新生分校区管理,公共基础课程跨校区授课,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辅助教学,弥补了单纯课堂教学带来的不足,课题组在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过程中跟踪分析使用效果,不断总结和完善。第二,研究创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新环境。以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为重点研究对象,建立这些课程的网络教学课堂,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辅助教学和管理的平台。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和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理念,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都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四、总结
目前我校学生问题日益增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课后富余时间太多。网络化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吸引学生将时间消耗在网络学习上,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利于促进“课程中心”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查;有利于加速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控管。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整合到一个网络平台,可以最大范围拓展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教师从重复的素材准备工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时间致力于教学和教学研究。该平台的实施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并在数据库课程上适用了多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公共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的应用研究及推广”做好了必要的前期技术准备工作。但在試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便推广于更多地公共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48771.htm.2007-01-2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52253.htm.2007-02-17.
[3]胡春安,等.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胡春安,兰新华,南柄飞.智能仿真上机指导系统ICAI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29(4):16-19.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平台;网络化教学
作者简介:南柄飞(1981-),男,陕西旬阳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Web 服务;胡春安(1966-),
女,江西抚州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XJG-09-6-24)的研究成果。
近年,高等教育规模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在2007年1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以下简称“质量工程”)。[1]同年2月,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以下简称“白皮书”),[2]标志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其要求必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该“质量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要求之一是加强课程优质网络资源建设,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网络化教学。网络化教学提供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等功能,通过网络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提供师生互动,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课程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从而协助学校达到与授课、交流和测验有关的重要目标。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生在大学前的计算机应用素质普遍提高。同时在 “白皮书” 中“1+X”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的指导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验环境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大学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学前学生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其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水平有高有低。
(2)部分相关教学部门对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学生大学前计算机掌握程度有所提高,从而修改教学计划,缩减教学课时(包括课堂学时,实验学时)。
(3)教师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式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仅仅依赖短暂的课堂45分钟要效益,加之多数学校区的分散性,课后师生交流机会减少,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大多数学生自认为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上课听讲粗枝大叶,课后不加强实践训练,考试简单应付而过。
(5)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往往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其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
二、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
根据“质量工程” 、“白皮书”的精神,应着重培养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应用的能力。倡导创新实践,调动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注重基础,更注重应用。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点。
(1)在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2)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且能够对计算机应用建立起完整的和清晰的轮廓, 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性。
(3)增强学生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江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1)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体系与教材建设,整合“1+X”模式,探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第一,在有关领导的努力和领导下,实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1+X”体系的建立。“1”为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X”为根据各个专业需求的必修课或者限选课:“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用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Access 数据库应用技术”、“SQL数据库应用技术”。第二,在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组织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达到了教学目标一致,做到了教学上的统一管理、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考核。第三,加强教材建设,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团队编写相应理论和实践教学教材。已公开出版《大学计算机基础》,[3]正着手《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用技术》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第四,研究实施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由于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采用大班授课,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教师也很难有效监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使学生自主学习,及時向老师提问,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及教学效果的把握。
(2)构建和完善网络化教学辅助平台,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第一,课题组成员自行开发“多媒体智能辅助教学平台——智能仿真上机指导系统”,[4]如图1所示。
该系统按功能由三大模块组成:学生模块主要完成学生用户的注册登录,在线提问学习及上传课后作业结果;教师模块主要完成教师用户的登录,在线布置、批阅、下载作业,在线及非在线答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在线实验课程安排;管理员模块主要完成教师学生信息管理,消息发布,相关课程知识库管理,及常规上机实验仿真。第二,将部分理论课程紧扣实践教学环境下进行,在教材的习题中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中每个章节结束后专门设置了以实验项目为驱动的综合实验,驱动学生按照理论所学知识完成各个实验项目。主讲教师及时在网络辅助平台中更新实验项目,上传上机实验仿真,使用启发式、互动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点的同时,配合教师的实际例程模仿操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巩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三,面向应用需求(即目标驱动)组织及优化教学内容。主讲教师在网络辅助平台中灵活调整相关知识内容,及时修改教案、更新相关案例,增加理论教学内容的信息量。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目标的能力,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应用型教学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加强了创新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实现项目的开发文档,教师进行在线或者非在线指导及考核,成绩最终记入课程总成绩,从而完成了课程的培养目标。
(3)制定有效机制,利用网络化教学辅助平台,鼓励督促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第一,通过网络辅助平台不定时随机抽查学生对主讲教师的网上评价,然后进行综合考核主讲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这样有利于督促和激励相关带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技巧,不断吸收相关教学新知识,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当中。第二,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激励教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第三,鼓励教师申请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与先进技术,并及时将其融入理论或实践教学中。
(4)改进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并逐步过渡到以上机或者在线实践考试为主,试卷考试为辅的机制。第一,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力考核,已经采用了比较稳定而完善的考试系统,并筹划逐步过渡到在线上机考试的灵活方式。正积极准备引进程序语言类的上机考试模式,如“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考试系统”。第二,改变以结果评价成败的传统做法,强调重在实践操作过程、重在育人理念。加强对理论教学过程(课内互动、课后在线学习、在线提问等)及实践教学过程(如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操作情况、 工作态度、 电子报告文档上传等)进行多元综合考核。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赛事、自主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创新计划项目等教学体系外活动,并计划制定相应的学分折算机制。
(5)网络化教学在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推广及应用。第一,评估网络化教学的应用效果。我校由于大一新生分校区管理,公共基础课程跨校区授课,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辅助教学,弥补了单纯课堂教学带来的不足,课题组在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过程中跟踪分析使用效果,不断总结和完善。第二,研究创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新环境。以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为重点研究对象,建立这些课程的网络教学课堂,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辅助教学和管理的平台。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和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理念,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都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四、总结
目前我校学生问题日益增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课后富余时间太多。网络化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吸引学生将时间消耗在网络学习上,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利于促进“课程中心”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查;有利于加速我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控管。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整合到一个网络平台,可以最大范围拓展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教师从重复的素材准备工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时间致力于教学和教学研究。该平台的实施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并在数据库课程上适用了多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公共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的应用研究及推广”做好了必要的前期技术准备工作。但在試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便推广于更多地公共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48771.htm.2007-01-2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52253.htm.2007-02-17.
[3]胡春安,等.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胡春安,兰新华,南柄飞.智能仿真上机指导系统ICAI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29(4):16-19.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