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消校长实名推荐因为未获认可
蒋理在2015年3月17日《新京报》撰文指出: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取消校长实名推荐,被不少舆论解读为推进自主招生公平的举措。这种原本借鉴国外自主招生的推荐制,为何遭遇公平、公正的质疑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只给部分重点、示范中学推荐资格,后来名额有所扩大,但还是局限在部分中学;二是在我国行政治校的办学环境中,校长难以用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保证推荐学生的质量。不少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名为校长实名推荐,却是学校综合推荐。推荐的几乎都是学业成绩靠前的学生。由此,让校长实名推荐失去推荐有个性、特长学生的价值。
我国高校的多元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只是在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下,给学校有限的自主招生权。我国大中学校的办学,还没有摆脱行政治校,招生事务还要受行政干扰。这是在推进自主招生改革过程中,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应坚定地推进招考分离,赋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其次,应该在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的同时,推进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大学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在中学实行民主管理。获得自主权的学校,才能用好自主权,中学和大学的校长、教师们,才会拥有教育和学术声誉,从而让自主办学得到社会认可。
尊重孩子不喜欢足球的权利
王石川在2015年3月23日《北京青年报》撰文指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谈及足球改革,全国政协委员姚明说:“作为篮球界人士,我首先表示有点嫉妒。我非常希望篮球在不久的将来,也通过一份计划走入校园。人才出自校园,任何一种人才的储备,脱离校园都是不符合实际的。”足球进校园,篮球也应该进校园。我国篮球水平在亚洲尚可,但与欧美差距明显,这说明篮球也应该从娃娃抓起。身为篮球名将,姚明希望篮球进校园也许出于“私心”,但传递的信号很明显,不应该一球独大,让球进校园应该更开放、更多元,如果让足球占据统治地位,必然压缩其他球进校园的机会与空间,对其他球类就不公平。
既然一所学校最多只能开一至两门运动专项课,那么是选足球、篮球、排球还是乒乓球,应该广征民意,充分尊重学生意见。体质不同,天赋不同,对球类的选择自然不同。不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就会沦为简单粗暴的父爱主义,出发点再好,也不可取。不符合教学常识,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最关键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球王马拉多纳说过,踢球最重要的是兴趣、快乐,让孩子玩球,让他们在场上竞争,他们自己觉得很有趣,每天都盼着去踢球,因为那是很好玩的事。如果孩子不喜欢足球,他们能踢好足球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任何球类都有进校园的必要,即便不能进校园,也不应该让足球唯我独尊,甚至要求孩子必须踢足球。尊重孩子不喜欢足球的权利,让孩子自由发展,自由选择球类,对足球有好处,对其他球也有好处,对孩子更有好处。
遏制“学术垃圾”在于有效判别
杨兴林在2015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创新是学术的本质要求。一般而言,一项学术成果必须在研究选题、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观点、研究材料、研究语言等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有所创新,否则它就谈不上有任何学术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项学术成果在选题、角度、方法、观点、材料、语言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富有新意,自然有学术价值,但若其中一些观点、材料的引用等不如实标明出处,对不同学术观点的评价、批评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价值,至于如果存在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或者伪造数据、文献,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严重学术不端,则更会使其学术价值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于不得不归之于“学术垃圾”之列。所以,判别一项学术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有价值”,多大程度上是“学术垃圾”,需要依靠学术知识和学术伦理进行严肃的评价。为此,特别需要学术评价者抱有对知识的高度敬畏以及对他人劳动的高度尊重。
有效遏制“学术垃圾”,还需要严把学术出版关。学术出版社、期刊杂志社必须坚持聘请学术界高水平同行进行专业评价,保证有创新的成果顺利出版或发表,同时将“学术垃圾”拒之门外。高校、科研部门则须严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关,对申请晋升者提交的学术成果组织高水平学术同行,依据学术规律和学术标准进行严格的审视和评价,肯定学术创新,淘汰“学术垃圾”。当然,遏制“学术垃圾”,并不等于否定“低水平重复性学术工作”,也不等于否定对学术初入门者抱以宽容和扶持的态度。
蒋理在2015年3月17日《新京报》撰文指出: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取消校长实名推荐,被不少舆论解读为推进自主招生公平的举措。这种原本借鉴国外自主招生的推荐制,为何遭遇公平、公正的质疑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只给部分重点、示范中学推荐资格,后来名额有所扩大,但还是局限在部分中学;二是在我国行政治校的办学环境中,校长难以用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保证推荐学生的质量。不少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名为校长实名推荐,却是学校综合推荐。推荐的几乎都是学业成绩靠前的学生。由此,让校长实名推荐失去推荐有个性、特长学生的价值。
我国高校的多元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只是在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下,给学校有限的自主招生权。我国大中学校的办学,还没有摆脱行政治校,招生事务还要受行政干扰。这是在推进自主招生改革过程中,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首先,我国应坚定地推进招考分离,赋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其次,应该在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的同时,推进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大学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在中学实行民主管理。获得自主权的学校,才能用好自主权,中学和大学的校长、教师们,才会拥有教育和学术声誉,从而让自主办学得到社会认可。
尊重孩子不喜欢足球的权利
王石川在2015年3月23日《北京青年报》撰文指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谈及足球改革,全国政协委员姚明说:“作为篮球界人士,我首先表示有点嫉妒。我非常希望篮球在不久的将来,也通过一份计划走入校园。人才出自校园,任何一种人才的储备,脱离校园都是不符合实际的。”足球进校园,篮球也应该进校园。我国篮球水平在亚洲尚可,但与欧美差距明显,这说明篮球也应该从娃娃抓起。身为篮球名将,姚明希望篮球进校园也许出于“私心”,但传递的信号很明显,不应该一球独大,让球进校园应该更开放、更多元,如果让足球占据统治地位,必然压缩其他球进校园的机会与空间,对其他球类就不公平。
既然一所学校最多只能开一至两门运动专项课,那么是选足球、篮球、排球还是乒乓球,应该广征民意,充分尊重学生意见。体质不同,天赋不同,对球类的选择自然不同。不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就会沦为简单粗暴的父爱主义,出发点再好,也不可取。不符合教学常识,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最关键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球王马拉多纳说过,踢球最重要的是兴趣、快乐,让孩子玩球,让他们在场上竞争,他们自己觉得很有趣,每天都盼着去踢球,因为那是很好玩的事。如果孩子不喜欢足球,他们能踢好足球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任何球类都有进校园的必要,即便不能进校园,也不应该让足球唯我独尊,甚至要求孩子必须踢足球。尊重孩子不喜欢足球的权利,让孩子自由发展,自由选择球类,对足球有好处,对其他球也有好处,对孩子更有好处。
遏制“学术垃圾”在于有效判别
杨兴林在2015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创新是学术的本质要求。一般而言,一项学术成果必须在研究选题、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观点、研究材料、研究语言等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有所创新,否则它就谈不上有任何学术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项学术成果在选题、角度、方法、观点、材料、语言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富有新意,自然有学术价值,但若其中一些观点、材料的引用等不如实标明出处,对不同学术观点的评价、批评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价值,至于如果存在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或者伪造数据、文献,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严重学术不端,则更会使其学术价值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于不得不归之于“学术垃圾”之列。所以,判别一项学术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有价值”,多大程度上是“学术垃圾”,需要依靠学术知识和学术伦理进行严肃的评价。为此,特别需要学术评价者抱有对知识的高度敬畏以及对他人劳动的高度尊重。
有效遏制“学术垃圾”,还需要严把学术出版关。学术出版社、期刊杂志社必须坚持聘请学术界高水平同行进行专业评价,保证有创新的成果顺利出版或发表,同时将“学术垃圾”拒之门外。高校、科研部门则须严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关,对申请晋升者提交的学术成果组织高水平学术同行,依据学术规律和学术标准进行严格的审视和评价,肯定学术创新,淘汰“学术垃圾”。当然,遏制“学术垃圾”,并不等于否定“低水平重复性学术工作”,也不等于否定对学术初入门者抱以宽容和扶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