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不仅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整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代培养的是以“机械化”为标识的技术工人,那么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所培养的应该是以“创新为灵魂”的技能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规范”与“创新”并举,不断探索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此,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逻辑起点是,首先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强调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其次在改革过程中要兼顾“规范”和“创新”两个方面,并紧紧抓住“生存、发展、改革、转型”四条主线。
新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实表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
那么,何为“技能型创新人才”?笔者认为,技能型创新人才既脱胎于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又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其成长轨迹主要表现出七大特征:一是对职业环境和岗位目标的全面认识;二是对技能的掌握到了熟能生巧的程度;三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四是“十分听话”,又“有所甄别”;五是“很守规矩”,却“敢于突破”;六是“十分勤快”,更“勤于学习”;七是“特别能干”,还积极地“参与合作”。
技能型创新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从一线操作者变成了创新者。这不仅要求掌握具体岗位和局部生产环节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对生产流水线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实践表明,受到练习次数、质量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同一职业技能往往会形成不同水平层次的操作结果,而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是技能传承的基本规律。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技能型创新人才在精通单项技能的同时,能够具备通过终身学习和跨学科获取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框架、跨学科的广泛兴趣是发掘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除此以外,技能型创新人才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力,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时,既能够遵循技能传承的一般规律,又能在心里对所见所闻加以甄别。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技能传承的方式已经从原来的一次性、封闭式传授转变为持续性、开放式学习。因此,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沟通合作越来越成为共识。能够参与团队合作甚至能够带领或者组建团队去解决实际难题,是新时期对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要要求。
“规范”与“创新”并举
面对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同时面临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叠加的基本国情和特殊历史阶段,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决不意味着对传统技能型人才进行全面否定,而是应该在原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行“规范”与“创新”并举,加强“技能型创新人才”创新素质的培育。
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中,可以发现技能型创新人才脱胎于传统技能型人才。因此,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而要在确保技能型人才的“规范性”特征的基础上,加入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性”特质,实现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转变。
事实上,精湛技能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基础抓起。技能型人才与其他人才之间,受过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从业人员和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之间,其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职业技能的“规范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规范化训练。在“学习”和“实践”之间的不断往复是技能型创新人才成功的必经路径,职业院校提供的职业教育应该夯实技能型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
“思变”是改革的关键
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抓住“生存、发展、改革、转型”四条主线,通过改变现行的以“学科为主体、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线企业的支持,因此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努力健全学生实习制度,组织好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为创建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效的组织条件。
一个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二是有利于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因此,探索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不仅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整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经验知识同样重要,这在单纯的学校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在德国,只有通过3年左右的“双元制”培训(相当于我国的中职教育)合格毕业后并在企业中至少工作2年的技术工人,才有资格进入2年制的技术员学校。也就是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课程(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的实施条件,是必须具备中职教育课程和作为一般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岗位实践(以掌握经验知识为主)的两方面基础。
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来看,实践是创新之本,创新是实践之魂。推广以实践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能营造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态。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代培养的是以“机械化”为标识的技术工人,那么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所培养的应该是以“创新为灵魂”的技能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规范”与“创新”并举,不断探索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此,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逻辑起点是,首先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强调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其次在改革过程中要兼顾“规范”和“创新”两个方面,并紧紧抓住“生存、发展、改革、转型”四条主线。
新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实表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
那么,何为“技能型创新人才”?笔者认为,技能型创新人才既脱胎于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又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其成长轨迹主要表现出七大特征:一是对职业环境和岗位目标的全面认识;二是对技能的掌握到了熟能生巧的程度;三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四是“十分听话”,又“有所甄别”;五是“很守规矩”,却“敢于突破”;六是“十分勤快”,更“勤于学习”;七是“特别能干”,还积极地“参与合作”。
技能型创新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从一线操作者变成了创新者。这不仅要求掌握具体岗位和局部生产环节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对生产流水线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实践表明,受到练习次数、质量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同一职业技能往往会形成不同水平层次的操作结果,而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是技能传承的基本规律。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技能型创新人才在精通单项技能的同时,能够具备通过终身学习和跨学科获取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框架、跨学科的广泛兴趣是发掘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除此以外,技能型创新人才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力,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时,既能够遵循技能传承的一般规律,又能在心里对所见所闻加以甄别。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技能传承的方式已经从原来的一次性、封闭式传授转变为持续性、开放式学习。因此,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沟通合作越来越成为共识。能够参与团队合作甚至能够带领或者组建团队去解决实际难题,是新时期对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要要求。
“规范”与“创新”并举
面对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同时面临信息化和工业化双重叠加的基本国情和特殊历史阶段,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决不意味着对传统技能型人才进行全面否定,而是应该在原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行“规范”与“创新”并举,加强“技能型创新人才”创新素质的培育。
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中,可以发现技能型创新人才脱胎于传统技能型人才。因此,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而要在确保技能型人才的“规范性”特征的基础上,加入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性”特质,实现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转变。
事实上,精湛技能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基础抓起。技能型人才与其他人才之间,受过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从业人员和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之间,其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职业技能的“规范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规范化训练。在“学习”和“实践”之间的不断往复是技能型创新人才成功的必经路径,职业院校提供的职业教育应该夯实技能型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
“思变”是改革的关键
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抓住“生存、发展、改革、转型”四条主线,通过改变现行的以“学科为主体、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线企业的支持,因此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努力健全学生实习制度,组织好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为创建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效的组织条件。
一个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二是有利于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因此,探索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不仅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整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经验知识同样重要,这在单纯的学校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在德国,只有通过3年左右的“双元制”培训(相当于我国的中职教育)合格毕业后并在企业中至少工作2年的技术工人,才有资格进入2年制的技术员学校。也就是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课程(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的实施条件,是必须具备中职教育课程和作为一般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岗位实践(以掌握经验知识为主)的两方面基础。
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来看,实践是创新之本,创新是实践之魂。推广以实践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能营造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