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低年级,字词教学如“鹤立鸡群”般倍受瞩目,随着年级的升高, 阅读教学的重点逐渐向句、段、篇转移,字词教学也从师生的视野中淡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该追寻什么样的字词教学,成了我们研究的问题。通过探索,我们一改传统的音、形、义平面推移字词教学法,尝试着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生字、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即立体感悟式字词教学法。下面我就以汪学燕老师执教的《燕子专列》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整体聚焦,构建网络
教学片段一:
(一) 初读课文
1、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脑子里有没有什么疑问冒出来?
生质疑预设:燕子会飞,为什么要为燕子专门准备一列火车呢?……
2、自读课文
师:请大家打开书,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放开声音,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读
师:课文读熟了,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抽生读,师边读边正音。指出多音字并板书:载{
(二)学习课文
1、 明结果
师:老师把这两个自然段概括成了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欧洲瑞士境内,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载着一批特殊的客人——救护的燕子准备启程远行。
生齐读句子
(1)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 “启程”
师:燕子就要启程远行,什么是“启程”?谁给它找个近义词?燕子是从哪儿出发到哪儿?
生:从欧洲瑞士出发到温暖的地方。
(2)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欧洲”
师:关于欧洲瑞士,你知道些什么信息?
生:欧洲瑞士是一个很美的国家
师:欧洲瑞士是一个内陆国家,纬度很低。
师:关于欧洲呢,你又了解多少?
生:欧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
师:注意看“洲”字,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说明欧洲与水相连。
出示世界地图
师:找一找,这世界地图上还有哪些字是带有“氵”的洲。
预设生:亚洲的洲、非洲的洲、北美洲的洲、南美洲的洲、大洋洲的洲
师:这七大洲分别与水相连,“洲”是指“水中的陆地”,所以左边是“氵”。
师:如果去掉“氵”它又读什么?
生:州
师:泸州的州有没有“氵”?
生:没有。
师:表示城市地名的州没有“氵”,还有哪些省市名称中带有“州”字?
预设生:贵州、广州、苏州、杭州等
出示幻灯:比较填空
洲 州
亚( ) 苏( ) 非( ) 广( ) 贵( )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的方法记住了这两个“洲”、“州”字。
师:在欧洲瑞士境内,燕子坐上了列车启程远行了。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2、 找原因
过渡:漂亮舒适的专列是给尊贵的客人的,而如今在瑞士境内的燕子却坐上
他,究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麻烦,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发生这个故事原因
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生默读找句子,汇报交流。
教学反思:
汉字本身不是简单的图形符号,每个汉字都蕴含着生动、鲜活的精神世界,是一张张可审视的生命面孔。文本就是由这一个个灵动的精灵构成的,因此,生字词与文本之间有一种有机的联系。从整体到部分,让识字与文本、整个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识字会更有效性,更完整性。
在上述这一教学片断中,汪老师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通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用句子概括故事的结果和起因,句子里包含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生词、生字。汪老师始终把生字词的教学与课文的理解、朗读相结合,自然、无痕。
二、加强整合,组成板块
教学片段二:
出示句子: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
生齐读句子,强调“涉”字的读音。
师:燕子从南方飞到北方,飞过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句子中的哪个词告诉你的?
生:长途跋涉
师:是呀,是长途飞行,“跋涉”呢?注意看“跋”字,什么偏旁?
生:足字旁
师:跋是走在山路上。再看看“涉”字,它是个会意字。
出示“涉”的金文字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中间是一条条河,两边有脚印。
师:这表示什么意思?
生:过河。
师:跋涉,就是要翻过大山,趟过大河呀。长途跋涉,不仅是说路很长,而且还在告诉我们——
生:路很难走。
师:同学们,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飞两个多月,行程是6000多公里,它们这一路飞来,可能要飞过哪些地方?
出示句子: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它们飞呀,飞呀,飞过( ),飞过( ),飞过( )……
根据一生的回答,师总结
师:燕子飞过了一座高山,一条大河,燕子有点累了;
根据另一生回答,师总结
师:燕子飞过了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燕子累得气喘吁吁;
根据另一生回答,师总结
师:燕子飞过了一座座层层叠叠高山,一条条茫茫无边大河,燕子累得筋疲力尽。
師:走了很久很久的路,翻越了很多座高山,趟过了很多条大河,这就叫什么—— 生:长途跋涉
出示句子: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它们飞呀,飞呀,飞过(层峦叠障
的高山 ),飞过(波涛翻滚的大海),飞过(黄沙飞扬的沙漠 )……
生齐读句子: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
教学反思:
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教学中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与探究语言规律,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在上述这一教学片断中,汪老师较好地把握了生字“涉”的音、形、义三者
之间的关联性,教学效果极佳。先由学生读出“涉”字的读音,课堂上,教师准
确地捕捉住这一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及时指导学生正音。
三、巧妙切入,丰富文本
教学片段三:
出示句子: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小燕子经过了长途跋涉,就这样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来到欧洲瑞士,在瑞士
境内,它又遇到了怎样的麻烦?
生:饥寒交迫。
师:燕子为什么饥,为什么寒?谁能联系上文找出一个词语来回答?
生:骤然下降。
出示句子: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生读句子
师:“骤降”,这气温是怎样地降下来的?
生:突然下降。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周星期一时,阳光普照,我们脱去了厚厚的冬装,都穿上了什么?
生:衬衫、短袖等
师:有的同学还到商店买冰棍吃了。可是,星期二,阴雨绵绵,气温突然下降,我们又穿上了什么?
生:棉袄
师:这气温一下子从30度降到7、8度,这就叫——
生:气温骤降。
师:是呀,这气温骤降让我们防不胜防、措手不及,欧洲瑞士这本来就是冰天雪地的内陆国家却遇到了气温骤降,天气一下就变得怎样?
生:十分寒冷。
师:冷到了什么程度,请在2、3、4自然段中各找一个四字词来形容。
生:风雪不止 满天飞舞 皑皑白雪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风雪不止 满天飞舞 皑皑白雪
师:这三个词放在一块儿,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想象说画面
齐读把词语放进句子中以后的句子。
出示句子: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满天飞舞,),几乎所有昆虫都被(皑皑白雪)冻死了。
师:如果你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感觉怎样?
生想象说话。
师:此时,小燕子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风雪交加的视频。
旁白:小燕子本该来的时候是在春暖花开,可现在却是风雪不止,寒风像狮子那样狂吼,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天地间顷刻变成了冰天雪地的世界。
师:小燕子冷得怎么样了?
生:瑟瑟发抖.....
生个别读、齐读句子。
师:燕子除了寒冷,还面临着饥饿的煎熬,能在这句话中找理由说说吗?用上因为…… 所以…… 的句式。
生:因为(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所以小燕子找不到食物。
.....
师: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读书,真好。是呀,大自然里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昆虫都冻死了,燕子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再加上寒冷,真是——
生:(齐)饥寒交迫。
师:饥饿极了、疲劳极了、寒冷极了的燕子正面临着怎样的危胁?
生:死亡
师:是已经死了吗?
生:没有。
师:文中哪个词告诉你的?
生:是濒临死亡。
师:濒临死亡就是说—
生:快要死了。
师:燕子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成千上万只燕子濒临死亡。此时此刻,你觉得燕子遇到的仅仅是一般的麻烦吗?那是—
生:不幸、灾难、死亡的威胁、生命的挑战……
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仅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
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汪老师抓住“饥寒交迫”这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詞语,引导学生以“饥寒交迫”为圆心,展开想象,对文本进行辐射性解读。首先,老师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找出小燕子经过了长途跋涉,来到欧洲瑞士境内遇到了怎样的麻烦;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测燕子为什么饥,为什么寒,回到文本中联系上文找出“气温骤降”这个词语来理解;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比感受“气温骤降”真实情景,究竟“气温骤降”后气温有多冷,再辐射到文本中其他自然段让学生找出风雪不止、满天飞舞、皑皑白雪等词语;最后,老师用风雪交加的画面引导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燕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它们还面临着怎样的威胁,让学生的理解再次回归到“饥寒交迫”。“饥寒交迫”一个词语,不仅让人想起了燕子饥饿极了、疲劳极了、寒冷极了,还让人想到燕子正面临着后面文本中提到的“濒临死亡”的危胁。汪老师的这段“饥寒交迫”辐射性解读,上连下缀,力透纸背,把文本解读变得是如此丰富。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其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成为融入阅读教学中的一股“智慧的琼浆”,将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
一、整体聚焦,构建网络
教学片段一:
(一) 初读课文
1、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脑子里有没有什么疑问冒出来?
生质疑预设:燕子会飞,为什么要为燕子专门准备一列火车呢?……
2、自读课文
师:请大家打开书,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放开声音,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读
师:课文读熟了,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抽生读,师边读边正音。指出多音字并板书:载{
(二)学习课文
1、 明结果
师:老师把这两个自然段概括成了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欧洲瑞士境内,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载着一批特殊的客人——救护的燕子准备启程远行。
生齐读句子
(1)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 “启程”
师:燕子就要启程远行,什么是“启程”?谁给它找个近义词?燕子是从哪儿出发到哪儿?
生:从欧洲瑞士出发到温暖的地方。
(2)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欧洲”
师:关于欧洲瑞士,你知道些什么信息?
生:欧洲瑞士是一个很美的国家
师:欧洲瑞士是一个内陆国家,纬度很低。
师:关于欧洲呢,你又了解多少?
生:欧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
师:注意看“洲”字,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说明欧洲与水相连。
出示世界地图
师:找一找,这世界地图上还有哪些字是带有“氵”的洲。
预设生:亚洲的洲、非洲的洲、北美洲的洲、南美洲的洲、大洋洲的洲
师:这七大洲分别与水相连,“洲”是指“水中的陆地”,所以左边是“氵”。
师:如果去掉“氵”它又读什么?
生:州
师:泸州的州有没有“氵”?
生:没有。
师:表示城市地名的州没有“氵”,还有哪些省市名称中带有“州”字?
预设生:贵州、广州、苏州、杭州等
出示幻灯:比较填空
洲 州
亚( ) 苏( ) 非( ) 广( ) 贵( )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的方法记住了这两个“洲”、“州”字。
师:在欧洲瑞士境内,燕子坐上了列车启程远行了。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2、 找原因
过渡:漂亮舒适的专列是给尊贵的客人的,而如今在瑞士境内的燕子却坐上
他,究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麻烦,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发生这个故事原因
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生默读找句子,汇报交流。
教学反思:
汉字本身不是简单的图形符号,每个汉字都蕴含着生动、鲜活的精神世界,是一张张可审视的生命面孔。文本就是由这一个个灵动的精灵构成的,因此,生字词与文本之间有一种有机的联系。从整体到部分,让识字与文本、整个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识字会更有效性,更完整性。
在上述这一教学片断中,汪老师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通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用句子概括故事的结果和起因,句子里包含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生词、生字。汪老师始终把生字词的教学与课文的理解、朗读相结合,自然、无痕。
二、加强整合,组成板块
教学片段二:
出示句子: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
生齐读句子,强调“涉”字的读音。
师:燕子从南方飞到北方,飞过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句子中的哪个词告诉你的?
生:长途跋涉
师:是呀,是长途飞行,“跋涉”呢?注意看“跋”字,什么偏旁?
生:足字旁
师:跋是走在山路上。再看看“涉”字,它是个会意字。
出示“涉”的金文字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中间是一条条河,两边有脚印。
师:这表示什么意思?
生:过河。
师:跋涉,就是要翻过大山,趟过大河呀。长途跋涉,不仅是说路很长,而且还在告诉我们——
生:路很难走。
师:同学们,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飞两个多月,行程是6000多公里,它们这一路飞来,可能要飞过哪些地方?
出示句子: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它们飞呀,飞呀,飞过( ),飞过( ),飞过( )……
根据一生的回答,师总结
师:燕子飞过了一座高山,一条大河,燕子有点累了;
根据另一生回答,师总结
师:燕子飞过了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燕子累得气喘吁吁;
根据另一生回答,师总结
师:燕子飞过了一座座层层叠叠高山,一条条茫茫无边大河,燕子累得筋疲力尽。
師:走了很久很久的路,翻越了很多座高山,趟过了很多条大河,这就叫什么—— 生:长途跋涉
出示句子: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它们飞呀,飞呀,飞过(层峦叠障
的高山 ),飞过(波涛翻滚的大海),飞过(黄沙飞扬的沙漠 )……
生齐读句子: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
教学反思:
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教学中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与探究语言规律,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在上述这一教学片断中,汪老师较好地把握了生字“涉”的音、形、义三者
之间的关联性,教学效果极佳。先由学生读出“涉”字的读音,课堂上,教师准
确地捕捉住这一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及时指导学生正音。
三、巧妙切入,丰富文本
教学片段三:
出示句子: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小燕子经过了长途跋涉,就这样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来到欧洲瑞士,在瑞士
境内,它又遇到了怎样的麻烦?
生:饥寒交迫。
师:燕子为什么饥,为什么寒?谁能联系上文找出一个词语来回答?
生:骤然下降。
出示句子: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生读句子
师:“骤降”,这气温是怎样地降下来的?
生:突然下降。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周星期一时,阳光普照,我们脱去了厚厚的冬装,都穿上了什么?
生:衬衫、短袖等
师:有的同学还到商店买冰棍吃了。可是,星期二,阴雨绵绵,气温突然下降,我们又穿上了什么?
生:棉袄
师:这气温一下子从30度降到7、8度,这就叫——
生:气温骤降。
师:是呀,这气温骤降让我们防不胜防、措手不及,欧洲瑞士这本来就是冰天雪地的内陆国家却遇到了气温骤降,天气一下就变得怎样?
生:十分寒冷。
师:冷到了什么程度,请在2、3、4自然段中各找一个四字词来形容。
生:风雪不止 满天飞舞 皑皑白雪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风雪不止 满天飞舞 皑皑白雪
师:这三个词放在一块儿,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想象说画面
齐读把词语放进句子中以后的句子。
出示句子: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满天飞舞,),几乎所有昆虫都被(皑皑白雪)冻死了。
师:如果你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感觉怎样?
生想象说话。
师:此时,小燕子就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风雪交加的视频。
旁白:小燕子本该来的时候是在春暖花开,可现在却是风雪不止,寒风像狮子那样狂吼,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天地间顷刻变成了冰天雪地的世界。
师:小燕子冷得怎么样了?
生:瑟瑟发抖.....
生个别读、齐读句子。
师:燕子除了寒冷,还面临着饥饿的煎熬,能在这句话中找理由说说吗?用上因为…… 所以…… 的句式。
生:因为(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所以小燕子找不到食物。
.....
师: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读书,真好。是呀,大自然里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昆虫都冻死了,燕子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再加上寒冷,真是——
生:(齐)饥寒交迫。
师:饥饿极了、疲劳极了、寒冷极了的燕子正面临着怎样的危胁?
生:死亡
师:是已经死了吗?
生:没有。
师:文中哪个词告诉你的?
生:是濒临死亡。
师:濒临死亡就是说—
生:快要死了。
师:燕子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成千上万只燕子濒临死亡。此时此刻,你觉得燕子遇到的仅仅是一般的麻烦吗?那是—
生:不幸、灾难、死亡的威胁、生命的挑战……
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仅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
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汪老师抓住“饥寒交迫”这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詞语,引导学生以“饥寒交迫”为圆心,展开想象,对文本进行辐射性解读。首先,老师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找出小燕子经过了长途跋涉,来到欧洲瑞士境内遇到了怎样的麻烦;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测燕子为什么饥,为什么寒,回到文本中联系上文找出“气温骤降”这个词语来理解;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比感受“气温骤降”真实情景,究竟“气温骤降”后气温有多冷,再辐射到文本中其他自然段让学生找出风雪不止、满天飞舞、皑皑白雪等词语;最后,老师用风雪交加的画面引导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燕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它们还面临着怎样的威胁,让学生的理解再次回归到“饥寒交迫”。“饥寒交迫”一个词语,不仅让人想起了燕子饥饿极了、疲劳极了、寒冷极了,还让人想到燕子正面临着后面文本中提到的“濒临死亡”的危胁。汪老师的这段“饥寒交迫”辐射性解读,上连下缀,力透纸背,把文本解读变得是如此丰富。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其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成为融入阅读教学中的一股“智慧的琼浆”,将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