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正在呼唤科技人才的国际化,双语教学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近几年在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就河南理工大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本科教学的实践和体会,针对课程设置、实施方法、教材选用、教学手段等谈几点探索性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土木工程;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1土木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经济的全球化正在呼唤科技人才的国际化。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尽快培养出我们本民族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科技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教高[2001]4号),明确要求中国的各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近几年,双语教学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推广应用。
目前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数课程还是采用汉语教学,虽然符合传统习惯,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 学生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对专业英语词汇不熟悉,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脱节,学生不能有效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另外,单一使用汉语教学缺少了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沟通,教学质量、师生素质很难大幅度提高。所以,选择一些专业的核心课程试行双语教学是缩小差距的有效办法。有鉴于此,我校在2002~2003学年开始,选择《结构力学》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双语教学课程。其选择的主要理由是因为:《结构力学》为土木工程专业最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2008年,我校的《结构力学》双语教学已被中国教育部和财政部立项为全国《结构力学》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下面就土木工程专业中双语课程设置、实施方法、教材选用及教学手段等提出几点探索性的看法和建议,以期推动和改进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
2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在现阶段,不懂结构,不懂钢筋混凝土结构就等于不懂土木工程。所以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讲,为了使本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就能接触到国际化的专业语言——英语,我校选定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推行双语教学的试验课程,挑选这两门课程的理由是:
(1)《结构力学》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构分析能力和设计计算技能的最为核心的课程,它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并为其后继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木结构、多高层结构等提供力学基础知识,在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中占有重要地位。《结构力学》通常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完成公共英语课学习,并经四级、六级考试的强化训练,英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这不仅为教师双语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也给了学生展现外语表达能力的平台,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外语学习转变为应用性学习。
(2)在目前或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还是占主导地位。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必然是土木工程各专业应该开设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是学习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必须掌握的。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衔接课程,是与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门既讲设计原理又介绍设计规范的课程。所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使学生既要领会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设计思想、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也要使他们掌握如何设计基本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从而为学习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关的其他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具备土木工程师应该拥有的一些关于结构设计的基本素养。在这一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对学生了解设计领域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汇有重大帮助, 对今后自行查阅有关专业文献十分有利, 对后续的科研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教材选用
教材是进行授课的基础,好的教材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推行双语教学应首选英文原版教材,然而调查发现,部分课程在使用原版教材时存在一定盲目性,忽视了原版教材是按照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为外国学生编写的,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还没有完全国际化,设计者必须遵照各国自行规定的行业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这样就出现了外国的专业教材在中国只能当参考书,不能当教材。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自己本国的专业教材国际化,也就是要将中文教材变成英文教材,这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因为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只顾经济的全球化,还要进行包括教育在内的意识形态的国际化,否则就会变成富裕起来的精神侏儒。
为了搞好国际化的中国教材建设,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结构力学》教学工作的经验,同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著名《结构力学》专家包世华教授,共同编著《结构力学》英文版教材《Structural Mechanics》。该书以我国《结构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基本要求为依据,用英文编写,与国内目前通用的土木工程专业中文《结构力学》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相同。实践证明,该书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适合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状况。该书已于2006年正式出版,并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以成为我校《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指定教材。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语教材我们选用的是地震出版社出版的由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李著景教授按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编写的Elementary Reinforced Concrete Design. 这本教材在清华大学已经使用多年,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2.3 实施方法
建立中英文教学大平台有利于推进双语教学。目前,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各专业(包括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岩土工程)基本上有10个小班,将近300人。在这10个班的学生中,英文的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人学英语,有少部分的学生学日语、俄语等。另一方面,为了使各专业希望能听双语课的学生都能满足要求,我们认为建立《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大平台非常适合我院双语教学的推进和深入。鉴于此,我校从2007~2008学年的第1学期开始,在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搭建《结构力学》教学大平台,也就是在同一个上课时间由两位以上的教师同时开中文的《结构力学》和英文的《Structural Mechanics》;为了保证选课学生既能学好《Structural Mechanics》和专业英文,在学时安排上我校教务处也将这两门课的学时加在了一起;为了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Structural Mechanics》讲授的中期后,还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并根据测试的结果给学生专业外语的考试成绩。
在《Structural Mechanics》结束后的下一个学期,开设中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英文的《Reinforced Concrete Design》。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进行选课。学生对教师的选择,也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2.4 教学手段
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首先要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授课初期教师可适当放慢教学进度,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专业关键词汇,并引领学生通读全文,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适应双语教学模式。而后再逐渐增加英语授课比重,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和回答专业问题。在讲述中,应当尽量采用简单句,并可通过专业问题的外语提问,增加课堂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专业英文单词在大部分本科生用的英文词典中的解释都不太准确,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任课教师必须专门为同学们印发了相关课程的专业英语词汇解释,使他们能在学习英语教材的同时也有较多的时间学好专业知识。
双语教学中教师英语讲解花费的时间较多,课堂学时十分紧张,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利用率。
3关于未来双语教学的思考
通过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我们意识到: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讲授双语课的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上双语课不是为了学英语,而是为了用国际化的语言来学好专业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作用,利用学生对外语讲授专业知识的新奇感,以语言为桥梁,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外语、阅读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然而,双语教学在中国毕竟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还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学生听力跟不上,英文阅读速度慢,专业教师英语表述存在一定困难等。加强双语教学研究,大力培养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形式,是逐步推广双语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和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1土木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经济的全球化正在呼唤科技人才的国际化。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尽快培养出我们本民族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科技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教高[2001]4号),明确要求中国的各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近几年,双语教学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推广应用。
目前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数课程还是采用汉语教学,虽然符合传统习惯,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 学生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对专业英语词汇不熟悉,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脱节,学生不能有效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另外,单一使用汉语教学缺少了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沟通,教学质量、师生素质很难大幅度提高。所以,选择一些专业的核心课程试行双语教学是缩小差距的有效办法。有鉴于此,我校在2002~2003学年开始,选择《结构力学》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双语教学课程。其选择的主要理由是因为:《结构力学》为土木工程专业最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2008年,我校的《结构力学》双语教学已被中国教育部和财政部立项为全国《结构力学》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下面就土木工程专业中双语课程设置、实施方法、教材选用及教学手段等提出几点探索性的看法和建议,以期推动和改进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
2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在现阶段,不懂结构,不懂钢筋混凝土结构就等于不懂土木工程。所以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讲,为了使本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就能接触到国际化的专业语言——英语,我校选定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推行双语教学的试验课程,挑选这两门课程的理由是:
(1)《结构力学》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构分析能力和设计计算技能的最为核心的课程,它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并为其后继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木结构、多高层结构等提供力学基础知识,在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中占有重要地位。《结构力学》通常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完成公共英语课学习,并经四级、六级考试的强化训练,英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这不仅为教师双语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也给了学生展现外语表达能力的平台,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外语学习转变为应用性学习。
(2)在目前或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还是占主导地位。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必然是土木工程各专业应该开设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是学习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必须掌握的。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衔接课程,是与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门既讲设计原理又介绍设计规范的课程。所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使学生既要领会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设计思想、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也要使他们掌握如何设计基本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从而为学习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关的其他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具备土木工程师应该拥有的一些关于结构设计的基本素养。在这一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对学生了解设计领域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汇有重大帮助, 对今后自行查阅有关专业文献十分有利, 对后续的科研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教材选用
教材是进行授课的基础,好的教材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推行双语教学应首选英文原版教材,然而调查发现,部分课程在使用原版教材时存在一定盲目性,忽视了原版教材是按照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为外国学生编写的,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还没有完全国际化,设计者必须遵照各国自行规定的行业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这样就出现了外国的专业教材在中国只能当参考书,不能当教材。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自己本国的专业教材国际化,也就是要将中文教材变成英文教材,这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因为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只顾经济的全球化,还要进行包括教育在内的意识形态的国际化,否则就会变成富裕起来的精神侏儒。
为了搞好国际化的中国教材建设,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结构力学》教学工作的经验,同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著名《结构力学》专家包世华教授,共同编著《结构力学》英文版教材《Structural Mechanics》。该书以我国《结构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基本要求为依据,用英文编写,与国内目前通用的土木工程专业中文《结构力学》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相同。实践证明,该书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适合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状况。该书已于2006年正式出版,并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以成为我校《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指定教材。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语教材我们选用的是地震出版社出版的由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李著景教授按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编写的Elementary Reinforced Concrete Design. 这本教材在清华大学已经使用多年,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2.3 实施方法
建立中英文教学大平台有利于推进双语教学。目前,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各专业(包括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岩土工程)基本上有10个小班,将近300人。在这10个班的学生中,英文的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人学英语,有少部分的学生学日语、俄语等。另一方面,为了使各专业希望能听双语课的学生都能满足要求,我们认为建立《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大平台非常适合我院双语教学的推进和深入。鉴于此,我校从2007~2008学年的第1学期开始,在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搭建《结构力学》教学大平台,也就是在同一个上课时间由两位以上的教师同时开中文的《结构力学》和英文的《Structural Mechanics》;为了保证选课学生既能学好《Structural Mechanics》和专业英文,在学时安排上我校教务处也将这两门课的学时加在了一起;为了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Structural Mechanics》讲授的中期后,还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并根据测试的结果给学生专业外语的考试成绩。
在《Structural Mechanics》结束后的下一个学期,开设中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英文的《Reinforced Concrete Design》。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进行选课。学生对教师的选择,也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2.4 教学手段
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首先要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授课初期教师可适当放慢教学进度,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专业关键词汇,并引领学生通读全文,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适应双语教学模式。而后再逐渐增加英语授课比重,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和回答专业问题。在讲述中,应当尽量采用简单句,并可通过专业问题的外语提问,增加课堂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专业英文单词在大部分本科生用的英文词典中的解释都不太准确,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任课教师必须专门为同学们印发了相关课程的专业英语词汇解释,使他们能在学习英语教材的同时也有较多的时间学好专业知识。
双语教学中教师英语讲解花费的时间较多,课堂学时十分紧张,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利用率。
3关于未来双语教学的思考
通过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我们意识到: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讲授双语课的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上双语课不是为了学英语,而是为了用国际化的语言来学好专业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作用,利用学生对外语讲授专业知识的新奇感,以语言为桥梁,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外语、阅读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然而,双语教学在中国毕竟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还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有待解决,如学生听力跟不上,英文阅读速度慢,专业教师英语表述存在一定困难等。加强双语教学研究,大力培养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形式,是逐步推广双语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和有效的措施。